
當城市人還在討論“逃離北上廣”時,一群踐行「半農半X」生活的人,早已在土地與熱愛之間找到了平衡。最近,一部關於農業、生態與有機生活反思的電影《內沙》,在北京、成都、重慶、屏南、石家莊等有機農人群體、鄉建重鎮引起討論熱評。
下一站,福州!與在地實踐者面對面
7月17日晚,《內沙》即將在福州——這座既有千年農耕底蘊、又活躍著年輕新農人的城市登陸,邀你和新農人與鄉建實踐者一起觀影、對話、思考。

活動詳情
電影《內沙》放映交流
-活動時間-
2025 年7月17日(週四)
-活動流程-
簽到進場:18:40-19:00
影片放映:19:00-21:04
映後交流:21:05-21:45
-交流嘉賓-
曉月&張培奮&魏長&楊弋樞
-活動地址-
中瑞國際影城(三坊七巷店)
(鼓樓區南街街道楊橋東路三坊七巷南后街中段)
嘉賓簡介

曉月高階編輯、主任播音員、中國作協會員、給孩子講故事的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張培奮永泰縣政協二級調研員,中國古村守護人

魏長福州佳美農場創始人、福州天繪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福建農林大學佳美有機農業研究會榮譽理事長

楊弋樞《內沙》編劇/導演,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電影電視系主任。導演作品:《浩然是誰》(2006,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路上》(2010,韓國首爾獨立電影節等);《一個夏天》(2014, 韓國釜山電影節,法國沃蘇勒亞洲電影節獲評審團獎,德國漢堡國際電影節,臺灣女性影展);《之子于歸》(2018,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都柏林絲綢之路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韓國首爾國際女性影展,平遙國際影展等);《內沙》(2024,上海國際電影節,匈牙利米什科爾茲國際電影節,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等)
《內沙》預告片
「半農半X」時代的共鳴
從成都的生態農場到屏南古村,從重慶的社群菜園到石家莊的鄉建研討會,一部慢節奏文藝電影引發眾多新農人和鄉建者的共鳴,或許正是因為它真實呈現了現代人面對土地時的矛盾與渴望。
🎬#電影內沙 楊然教授談《內沙》中音樂的三重觸動,那是個遙遠的對話,一個召喚,一個目光。
🎬#電影內沙 在一個孤島上,有人傾盡積蓄、賣房抵債,只為建一個屬於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也是屬於自己的一場文化抗爭。
📽️“這個農場,不是一般人做得了的”,不僅是經濟、技術和運營的挑戰,更是心理、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考驗。這段講述,不只是關於一個農場,而是一個時代的鏡子。
十六年前,她紮根鄉村,被嘲笑“不用化肥就傻”。真的是“傻”嗎?
如今,她是村漂中的“土豪”,年入千萬!她說,有機農業不是種菜,是修行。
不是為了逃離城市,而是選擇把人生種進土地。80%的農場都在虧損,卻有90%的人還堅持——因為一口番茄就能讓城市人破防,那就是答案。
🎥這是電影《內沙》映後最動人的真實講述。
👩🌾她叫石嫣,是真正把生活種成理想的人。
她沒有成績最頂尖的履歷、也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她是那個最願意留下來、最願意修補一切的人。我們不該繼續誤解她、浪費她。
因為真正的“有機”,是好好和這個世界建立關係。

詩影評
《內沙》:一部沉默者的史詩
一一看楊弋樞導演電影《內沙》有感
江小魚
1
風沙蝕刻的靈魂淤積地
本身就是一部沉默者的史詩
當長江的濁流裹挾泥沙,在入海口堆積成島
這片被命名為“內沙”的土地上
有機農場的牛棚正飄蕩佛經的吟誦
母親的紅蘋果在供桌上泛著光澤
當小余的推車穿過潮溼的沙地
崇明島作為不斷流動的隱喻——
懸浮於鹹淡水交界處的沙洲
不再是紮根大地的穩固故鄉
當我們凝視這片不斷流失的蒼茫土地
沙的哲學獲得了雙重肉身
有機農業在資本與倫理夾縫的掙扎
理想主義在現實沙地上的流失
讓沙的本質具身化為對現代性的溫柔反叛
當母親執著於“落葉歸根”的父權話語
小余輕聲回應:“我們在哪兒,就在哪兒祭拜”
這流動的祭奠,是無根者向暫居地的獻禮
2
在女性與土地的影像譜系中
小余的抵抗是靜默的日常勞作
攝影機追隨女性推車餵牛的背影
以及在權力餐桌旁“識大體”的沉默
堅韌於江堤上騎車的移動鏡頭——
穿梭著夢境與現實的多重邊界
這是屬於楊弋樞的影像詩學
在沙的意象裡展開枯筆淡墨的荒寒長卷
情感暗流在日常肌理的沉默彷彿信仰的復調
伴隨父親的幽靈,遊蕩於沙粒般的敘事
在淤積與侵蝕的永恆博弈中
書寫暫居者無處安放的彼岸
《內沙》中的沙土意象與生命重建
恰似地理現實與精神圖景的雙重書寫
在邊緣處紮根,在流動中重塑自我
冷冽的江風捲動蘆葦蕩的枯枝
雨夜的狂風掀翻農場的棚頂
風沙彰顯為電影中真正的主角
3
這荒蕪中守護的蒼涼美學
空間遷徙的韌性、情感照護的沉澱
讓沙成為精神困境的終極隱喻
當資本洪流最終吞噬農場時
小余的選擇成為另一粒沙的重生
維繫著理想主義烏托邦最後的存在
小余在黑暗中奔向無垠的沙地
彷彿沙粒和風暴的自我重組,當沙洲被衝散
啟示時代的生存詩學尋找新的棲息地
一場泥沙與江水的漫長博弈
人類的精神家園在流動中聚攏成形
在潮汐的裹挾下重建沙粒的尊嚴
在無人見證的夜晚,江風捲起沙塵
佛經聲隨母親遠去,那些潰散的正在別處
當有機農業成為當下幻像的困獸
小余與最後一頭牛的獨白苑如一道光
這韌性的寫照重構了自我的疏離與和解
成為對抗異化生活的無聲宣言
4
當母與女在江堤上沉默同行
蒼茫而壓抑的灰濛天空
正是代際創傷與土地流失的冷峻現實
長鏡頭與超現實片段的交織幻化為
理想主義者在數字化時代的終極孤獨
讓個人困境成為時代症候的縮影
湯老師的失敗不僅是個體悲劇
更是歷史終結後社會結構性矛盾的具象化
資本邏輯、官僚體系與鄉土倫理
共同編織的困局,不僅是土地流失的輓歌
也是對工業化程序中土地的沉默
和現代人精神漂泊的深切叩問
面對邊緣群體的凝視,如何直面
心靈的歸處,尤其理想主義者的潰敗
而城市無法棲息,鄉村無與紮根
正是當代青年普遍而沮喪的境遇
唯有在邊緣地帶尋找棲居的可能,方能在
沉默中聽見自己與時代的真正對話
2025.7.4

江小魚福建龍巖人,電影導演、編劇、影評人、文化評論家、詩人、脫口秀主持人。先後就讀南京大學中文系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文旅部明星公益藝術團執行團長、美國邁阿密美洲電影節暨金燈塔電影節中方主席、新加坡獅城國際電影節執行主席等。導演、編劇電影20多部,出版著作40多部,詩歌代表作選入《百年中國文學經典》,著有《江小魚文集》20卷

如果你也想過“另一種生活”……
無論是已紮根鄉村的實踐者,還是對農耕生活心懷嚮往的城市人,《內沙》或許能給你一份“溫和的勇氣”。就像一位重慶觀眾說的:“看完電影,我突然明白——種地不是退路,而是另一種需要學習的生存智慧。”如何一邊養活自己,一邊守護熱愛的事業?影片中那些關於土地倫理、資本博弈的現實,讓許多觀眾感嘆:“這不就是我們嗎?”
現實中如何實踐「半農半X」?
·
福州周邊的土地有哪些可能性?
·
電影裡的困境,我們如何破局?
7月17日,福州見!

文末互動:你心中的「半農半X」是什麼?評論區留言、轉發、掃碼進群,福州本地讀者前3位送《內沙》電影票
↓↓↓ 點選“在看”,讓更多同頻的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