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畫面,拍出了最毀三觀的劇情

一部電影可以美成什麼樣?
7年前,有一部叫做《至愛梵高》的電影,找來數百位藝術家,逐幀創作出56800幅油畫,形成了油畫風格的動畫長片。
Sir隨便截一張圖——

要知道,當年在大銀幕上看,效果更震撼。
沒想到7年後,《至愛梵高》團隊又帶來了新作,他們找到了60位畫家,照例先拍真人電影,再進行手繪,完成了電影79000幀的畫面。
風格複雜性增加了許多。
於是你可以看到這樣的光線——
一個非常古典的油畫構圖,陽光照射在少女身上,而她的母親經過她身邊時,陽光與影子,在少女身上形成了明暗對比。

甚至於。
當光線流轉在人物面孔上時,每一絲的微表情,都在光影中顯得靈動起來。
你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少女臉上的悲傷。

沒錯,這部Sir期待已久的電影終於出了——
農民
The Peasants
好訊息是,本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小說。
故事有了一定的保證。
但壞訊息是。
影片推出之後,口碑兩極分化相當嚴重。
豆瓣8.1,尚在Sir的預料之中,可在爛番茄上,我們看到了專業59%新鮮度,和觀眾94%好評的強烈反差。

又一部受大眾追捧的爛片?
未必。
很多人會義憤填膺地把這當成是一個“知三當三”的故事。
如果真的如此理解,可能小瞧了它。

01

這部電影在本質上來說,是極具“波蘭血統”的。

和《至愛梵高》致敬大量名畫一樣,《農民》在繪畫風格上,有許多場景緻敬了19世紀波蘭畫家,約瑟夫·瑪麗安·切沃文斯基的作品。
△ 《迎接陽光》 上圖,約瑟夫·瑪麗安·切沃文斯基畫作
△ 《鶴》 上圖,約瑟夫·瑪麗安·切沃文斯基畫作
而且,電影故事也是改編自波蘭小說家萊蒙特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農民》,這本被譽為“偉大的民族史詩式”的作品。
書裡是將農戶與大地主之間的鬥爭與妥協作為故事主線,但,在電影裡,導演們將敘事重點集中在了一個女孩身上——

賈格娜。

一名年輕的,對愛情懵懂無知的純真農村少女。
在她身上,擁有著這個村子裡所有女人都嫉妒的美麗,她遊走在市場裡,身上的一襲紅色連衣裙,吸引著所有男人的注意力。
她擁有著毫不自知的天真與美麗。
而這份美麗,在眾人眼裡,就是她身上最值錢的東西。
賈格娜身上,那一抹紅色就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她一雙如火一般的紅色嘴唇彰顯著自己的慾望;
常常在陰暗的場景裡,她的紅色外套與紅色長裙格外突出。

在舞蹈時,火紅的裙子,又如火苗一般。

照亮了整個房間。

但,她的火熱在這個閉塞、封建的落後村子裡。
並不是一件好事。
母親用6塊地的聘禮,就把賈格娜“嫁”給這個村子裡最有錢的鰥夫老地主。

而,這個故事註定與現在的“三觀”背道而馳的是。

這個地主的兒子,安託什,是賈格娜婚前的情人。

直到她成為他的“後媽”時,他們倆還常在一起約會。

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

安託什是有家庭,有孩子的男人。

這簡直就是國產劇8點檔的狗血劇嘛!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的價值觀,賈格娜都被看成是一個知三當三的“婊子”。
但,這個故事真的要去講一個女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嗎?
不。

它沒有你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02
慾望與舞蹈

在許多經典西方文學作品裡,出軌著實是一種不倫,但它並非是一種要接受批判、審慎的兩性關係。

有時,它反而會是一種真實的,人性的對映。
少女賈格娜正值花季,對於愛情有著強烈的憧憬,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安託什的出現,他的健壯與溫柔,讓賈格娜徹底淪陷了。(並不是Sir在推崇出軌啊

你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出彼此慾望的糾纏。

在他們第一次的約會里,他們二人在月光下溫存地舞蹈,將耳鬢廝磨的柔情化作他們之間默契的舞姿。
賈格娜的一生中,歷經的三次舞蹈,讓她的人生徹底改變。
與安託什在月光中的約會是她初次經歷激情。

第二次,是在她的婚禮上。

那一場舞蹈,是在醉酒與慌亂中,被男人們玩弄、掌控式的一次舞蹈。

賈格娜在婚禮上,如小鳥一般,在年邁的丈夫身邊圍繞、起舞,彷彿自己成為他值得炫耀的新鮮玩物。

接著,男人們開始紛紛成為她的舞伴。
舞姿也越發瘋狂。
甚至,在他們的掌控之下,賈格娜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任憑男人將自己拉向他們,與自己的身體產生碰撞。

她在操控中並不自在,反而變得無所適從。

在她新婚夜裡,酒精的作用下,賈格娜表現出混沌又狂野的一面。

也就是這樣糊里糊塗的選擇之下。
她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在婚後,她也一直安靜地做好一位妻子。
但,年邁丈夫生活的一潭死水,永遠無法滿足熱情的妻子,她的某種渴望,正在慢慢浮現出來。
直到,她再一次在酒館裡遇到安託什。
他們的這一場舞蹈,比之前樹林裡的夜晚,還要熱情。
我們完全可以將她與安託什的兩次舞蹈,視為他們肉體上的酣暢淋漓。
但,這幾場慾望背後隱藏的,是對賈格娜的情感掠奪。

安託什引導著賈格娜的慾望,甚至,化身為節日裡的“怪獸”,徹底對她的身體進行“掠奪”。

這都像是安託什引導著賈格娜天真的慾望,而對她進行激情誘惑的一場全面圍剿。
在這幾場舞蹈之下,賈格娜就是一個完全的弱者。
甚至,在命運裡,她也是一個弱者。
她在母親的教育下順從了自己的命運;
在男人的引誘下,順從了自己的慾望;
在周圍人的虎視眈眈之下,又順從了這個村子對她的審判。

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三觀並不那麼容易被人接受,也是賈格娜這個角色讓觀眾產生疑惑與不解之處。

她怎麼就能如此順從所有的安排?
她為何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
但,如果將她,變成“它”呢。
03
土地
為什麼要將這個故事叫做《農民》呢?

圍繞的關鍵點,就是這片“土地”。

波蘭,曾經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國連續瓜分,戰亂之下,民不聊生。

在萊蒙特的小說裡,寫下了許多當地農民與沙俄之間反壓迫的抗爭。

在電影裡,也有一處重要轉折,地主率領自己的村民們前往沙俄貴族未經農民允許,就被隨意砍伐的森林。
一場地主與貴族的戰役,在此時打響。
土地,是成為他們必爭之地,也是維繫他們生命之地。
在缺少生活資源的農村,農民只能靠土地的恩賜,維持自己一年的生計。
土地,它不單單是居住的空間,食物的來源之處。
而是,如安託什對賈格娜求愛時的一番話:

在我眼中你就像這塊聖潔的土地

這塊喚醒萬物生機的土地

是你喚醒了我的生命

土地也是女人。

有了土地,就可以以此獲取求婚的權利。

土地,也是衡量一個女人價值的砝碼。

她不過帶來了三摩根的沙地
現在就敢在這裡跟我發號施令
在《農民》中,男人的意識裡,女人一如腳下的土地。
她可以孕育萬物,是生命的起源,但,她們也是他們擁有的一部分資源。

男人對待女人的態度,便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女人的地位,也如土地一般,只能被迫永遠地停留在這裡,接受自己的命運,任人瓜分、處置。

沒錯。

他們是對土地有感情的,一如農民對土地的渴望。
可以為它爭奪,為它豁出自己的生命,直到在臨死前,還是想著該為這塊土地播種了。
但。

就像土地可以遺棄一樣,遇到困難,他們也同樣可以遺棄女人。

因為乾旱收成不好,農場缺錢,有著被抵押的風險,於是人們將問題怪罪到

賈格娜身上,指責老農場主在她身上大手大腳。

並要將其驅逐出境。
矇昧嗎?
矇昧。
但這矇昧之下,還有一種對人性的踐踏與殘忍。

一個細節。

當賈格娜被扒光,扔在雨裡的泥巴地裡時。
我們可以看到,象徵著她生命力的紅色頭繩,被雨水沖走了。

此時。

女人的地位,又遠遠低於了土地。

所以。

這個故事僅僅是關於一個“小三”的悲劇麼。

不。
賈格娜的悲劇,是她命運的悲劇。
也是曾經在這片充滿了戰爭、悲傷的土地上,渴望得到自由,卻難以實現的女性的悲劇。

數千年來,有無數女性就如那片土地一樣,困守在同一個地方。

任人宰割。

沒有選擇的餘地。

且不說當時有沒有現代文明思想灌輸的可能了。
即便是那些女性想要尋找一點自以為自主的自由,想要憑身體本能尋找愛情,也往往會被認為是罪過。
人們認為,順從才是美德。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
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悲劇故事,用諸如“知三當三”的簡單道德觀,又如何概括得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