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急轉直下,讓臺當局有點坐立難安,所以兩會剛閉幕,他們就迫不及待找點事做。
3月13日,賴當局煞有介事召開“安全高層會議”,丟擲所謂的“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其中有一項,親自打臉他長期塑造的親善人設。
他提出要管理臺灣藝人在大陸的發展動向,說白了就是搞政治正確。
對臺灣藝人批次轉發央視動態的現象,賴清德慌了,他感覺這不像是應對輿論的表面功夫,更多是發自內心的舉動,於是不再故作大方,如去年5月那樣呼籲“諒解和體諒”。
當然,令他最擔心的不是本土藝人的肺腑之言,而是“臺灣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高層強調“臺灣省”,首先是要讓臺當局的分裂言論站不住腳。
從歷史和客觀角度出發,無論《開羅宣言》,還是《波茨坦公告》,都明確規定把日本竊取的臺灣歸還中國,這是得到國際一致公認,且受國際法保護的。
另外在1971年,聯大以壓倒性多數透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清晰指出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是“中國臺灣省”。
儘管官方以前沒有刻意強調,可在34個省級行政區裡,臺灣一直是以“省”為字尾的。
對於這點,國民黨處預設態度,因為自1947年至今,臺灣始終設有省政府機構,非常符合其在聯合國的法定地位。
蔣介石保留省級建制的原因,除了想鞏固“統治合法性”、穩定社會秩序以外,還有一個念想,為"反攻"作政治鋪墊,為此,他曾每月召開“省主席會議”,來製造“全國性政權”的假象。
不管國民黨意圖是什麼,起碼省級單位得以延續下來。
但詭譎的是,踏入新世紀以後,“臺灣省”及相關機構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很多臺灣百姓都不知道有省政府的存在。
因為臺灣省已“凍省”二十多年。
某登上臺後,臺當局徹底以“分裂”為己任,特別顧忌“臺灣省”三個字。
臺灣方圓就一個島的面積,選省長和選地區領導人的都是同一批選民,比起省政府的根正苗紅,臺當局機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
就這麼看的話,甚至說不好誰領導誰。

直接修憲取締省級建制,民進黨不敢,只好逐步削弱省政府的權力架構。
1998年,民進黨當局正式推行“凍省”政策,取消民選改委任,導致省主席一職形同虛設,同時取消自治制,大幅削減省政府職能。
這還不夠,到了2019年,臺當局把“省政府”的預算歸零,沒有經費支出,意味著有關機構將名存實亡,最終如他們所願,達到“廢省”的預期。
所以外交部強調“中國臺灣省”的另一層意思,是想島內百姓重新建立對“省政府”的基本認知,使臺當局“去中國化”的陰謀不攻自破。
讓賴清德更為驚懼的,是大陸的態度越來越強硬了。
大家應該留意到,這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臺部分,都只是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並沒有提“和平統一”。
令臺海問題發生質變的標誌事件,是2024年的“金門撞船事件”,因為此事件,高層決定實施“臺海內水化”行動,逐步落實“中國主權”。
於是有了去年5月和10月的兩次“聯合利劍”圍臺軍演,9月份還抽空往西太平洋發射了一枚東風洲際導彈,除了震懾島上不安分勢力,更是對美日的警告。
今年初的對臺工作會議,著重強調堅決打擊臺當局的挑釁行徑,因此臺海行動再次升級,演習不再像過去那樣提前預警。
2月底,由075型兩棲攻擊艦領銜的打擊群,穿越巴士海峽,突然現身臺東、臺南兩個方向,進行實彈射擊演習。
雖然演習區域離島上建築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可龐大的海軍編隊說出現就出現,島上輿論瞬間炸了。
3月13日,美國《戰區》網站發文,東大多艘超萬噸級別的特種登陸駁船已抵達東南沿海,並展開“無碼頭搶灘登陸”演練。

解放軍多次高調亮相,很難不令臺當局恐慌,儘管臺軍現役兵力有幾十萬,武器裝備不錯,戰機、坦克、火炮等用的是歐美主流武器,可軍事建設能否跟上,賴清德心裡有數。
這些年,民進黨心思都在怎樣瓦解國民黨票倉上了,對臺軍動刀不斷:
故意打壓、架空國民黨將領,扶持親信上位,接著推行本土化政策,要求原籍大陸的將士退伍,以臺灣原住民取而代之;
量產高階將領,大肆斂財,阿扁在任8年,每年晉升將官超過100名,只要錢到位就給軍銜;
除此以外,為了迎合年輕人,民進黨推行一項政策,從2000年起,兵役期每年遞減2個月,到2022年之前,兵役期縮水到只有4個月。
即使後來恢復至1年,可短短1年兵役期,加上在“洪仲丘案”後,臺軍無限下降訓練標準,務求令士兵們賓至如歸,能形成什麼戰鬥力?
翻遍全臺灣社群群組,哪怕是最頑固的那一撮人,也不覺得臺軍掰手腕能贏過大陸,唯一信念是堅守待援,等美日救場。
臺當局確實把全盤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了,可在關鍵節點上,美方態度使他們很落寞。
與大陸的堅定相比,美國已經“識時務”走在“棄臺”路上。
2024年8月,美國輿論界出現一股聲音,主張美國與其花精力介入臺灣問題,不如想辦法使臺灣成為“刺蝟”,讓它成為東大的巨大負擔。

雖然在特朗普上任前夕,被他提名為國防部次長的科爾比很活躍,又是“焦土策略”威懾中國,又是軍事捆綁和政治勒索,意圖透過渲染臺海威脅,迫使臺灣提高軍費,購買更多美製武器。
但時間來到3月份,風向有了明顯轉變。
還是科爾比,他在聽證會上表示,臺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如果美國明確承諾介入臺灣問題,不僅入不敷出,還有可能激發與中國大陸的矛盾,得不償失。
看得出來,美國的反覆橫跳,是跟著俄烏局勢走的。
特朗普原以為美國能順利獨吞戰果,沒想到一再發生變故,陷入泥潭,因此當務之急是儘快搞定與烏克蘭的協議,其他方面一律靠後。
依仗多年的靠山說撤就撤,對臺當局來說無疑晴天霹靂,讓其更尷尬的是,美方一邊撤退,一邊不忘把臺積電拐到美利堅大陸。
據最新訊息,在特朗普“盛情邀請”下,臺積電追加的投資金額又翻了一倍,上升到2000億美元。
懂王直言了,別再提什麼來自臺灣的晶片,現在它已經是“美積電”。
臺當局終於看懂美國的盤算,純粹拿他們當工具人了,也意味著民進黨這二十來年的戰略方針,是白做無用功。
不過賴當局沒勇氣,也沒心思去調整。
自選舉失利以後,民進黨已淪為跛腳鴨,為了擺脫被藍白陣營卡脖子的窘狀,他決定孤注一擲,把島內的政治矛盾轉移到兩岸問題上,以實現“全臺大罷免”。

作死的一幕來了,賴清德不僅極力渲染“大陸威脅”,還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聲稱“美方不可能放棄臺灣”。
在美軍表達“棄臺”意向後,白宮會不會接受臺當局的投誠很難說,但賴清德的大放厥詞,國家是不可能放過的。
某種角度來說,他也算“曲線救國”了,畢竟都學蔡蔡子一樣打擦邊球,只有大陸單方面強硬,總感覺哪裡怪怪的,有點欺負人。
如今最難定義的部分,終於被賴當局給坐實,統一腳步再無障礙。
順帶提一下,官方這次表態還隱藏一層意思,強調唯一稱謂是“省”,預示未來在行政等級上,臺灣很難得到與港澳一樣的待遇。
臺灣混成這個樣子,不能怪官方雙標,因為它確實不知好歹。
高層對臺灣的期待,其實是從高到底的過程。
最初只要臺灣同意“一綱四目”框架,就能擁有位元區更高規格的自治權,臺灣不肯;九二共識時期,只需承認“一中”,別亂喊口號,其餘都好說,臺灣說不行;
最後一個機會在港澳迴歸後,如果當時臺灣主動迴歸,看在臺積電份上,或許還能撈到特區待遇,和政策、資源上的傾斜,臺灣依然拒絕。
好了,從此以後,臺灣的唯一稱謂就是“省”。眾所周知,省和特別行政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現在就看臺灣覺悟如何,臺積電已被美國吞併,再拖下去,以其實際體量,分分鐘淪為市級單位。
到那時才談,太遲了,重慶談判開出的條件,總不能等渡江那天,才說考慮好了吧?
—— END ——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