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人民大會堂一樓西側臺灣廳,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臺灣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吸引大批境內外記者關注。
針對臺教育主管部門將多所大陸高校列為禁止交流合作的名單,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表示,我不認為會造成寒蟬效應,因為過度壓抑的政策,勢必造成人民的反抗。臺灣民間有一句話,“你以為我是嚇大的?”現在有個詞叫“反噬”,小心出臺不利於人民願望的政策要遭到反噬。

第五屆全國人大會議決定,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之前,臺灣省暫時選舉13名全國人大代表,其餘按人口比例應選代表的名額予以保留。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大多是在祖國大陸出生的臺灣省籍同胞,他們中有各行各業的代表,具有較強的議政履職能力和廣泛的代表性。
The Taiwan delegation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onsisted of 13 deputies. They work in diverse areas and in multiple places throughout the Chinese mainland.
在熱烈的討論中,一位身著淺色西裝,綁著馬尾辮的全國人大代表引起了記者注意。
她叫陳貴靜,是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頂村黨支部書記。她是臺灣代表團第一位“村支書”、第一位“80後”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日常生活中,她還是喜歡大家叫她陳貴靜,或者再簡單一點——靜姐。
記者和她聊了聊。

“我的鄉情在白鹿頂村,也在臺灣島,每一次看到臺灣同胞,都覺得很親切,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親人……”
靜姐熱情地與我們分享起她的故事。
“在基層工作,就要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兩會來,”她懇切地說。
陳貴靜說,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每天要走的那條上山路,是東家要修的水管,是西家有需要解決問題的老人。“我每天都走在民主的路上。”接受採訪時,她還在叮囑村裡就業困難的低保戶,“抓緊把簡歷給我,這次找到工作,要好好幹……”

圖源: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作為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陳貴靜積極推動臺企入村、引進臺灣專家,將臺灣社區管理的經驗應用在白鹿頂村建設上。“上週幾位臺灣青年設計師來彭州,對農業種植和鄉創鄉建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
四川和臺灣都產茶,為了提升茶葉品質,白鹿頂村請來臺灣專家,傳授大家高效種茶、製茶的方法。陳貴靜說,“茶葉品質提升了,鄉親們的錢袋子也鼓了。”

圖源:彭州釋出
鄉親,是陳貴靜頻頻提到的詞。對她來說,四川和臺灣都有她的鄉親,好像是連著的兩根血管,無法割斷。
陳貴靜的外婆出生在臺灣嘉義,是家裡最小的女兒。1948年,外婆隨丈夫回到四川老家。丈夫沒多久就病故了,她帶著兩個女兒從此留在四川。“我只在相片裡見過外婆,眼睛大大亮亮,梳著精緻短髮,鬢角用黑色夾子整理得服服帖帖,典型的臺灣姑娘。”
外婆去世前,總唸叨著要回到臺灣,回到嘉義的“文化路”。陳貴靜的媽媽不識字,也跟著唸叨著“文化路”。陳貴靜稍微大一點,讀了書,媽媽就催她尋找臺灣的家人:“寫信,寫信。”
信曾來過。1995年左右,外婆哥哥的孩子,也就是陳貴靜的表叔,來大陸尋過她們。信寄到了白鹿頂村山腳下,信中表叔說,準備在四川過年,和陳貴靜一家團聚,隨後再回臺灣。但由於通訊不便,陳貴靜收到信時,已是來年3月,她急忙尋著信裡留下的電話撥去,卻沒能找到表叔。
一家人就這樣又斷了聯絡。

臺灣嘉義夜市 圖源:東方IC
2016年,陳貴靜在臺聯幫助下第一次回到臺灣。她尋著爛熟於心的地址,在嘉義找到了那間小洋房。和外婆無數次提起的一樣,它坐落在最繁華的夜市旁,8月的紫荊花開得正旺。只是老房子早已易主,表叔的下一代不知去向。陳貴靜說,或許很快就有機會,再去看看。
“任何時候都不晚。我知道還有家人在那裡,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鄉。”

臺灣代表團的13位代表,幾乎都有著特殊的兩岸家族故事,他們幾經分離,又奔赴在團圓的路上。
無論身在何處,兩岸中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脈在哪裡。兩兩相照,心心相印,這就是中華民族割不斷的血脈,也是我們必然統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