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過境”夏威夷,一場自萌的政治表演

11月30日到12月6日,賴清德按計劃竄訪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三國,期間,他將“過境”美國夏威夷和關島。
眾所周知,臺灣省領導人在選舉前,都要先去美國“拜碼頭”,當選後一年內,也要去美國“表忠心”。所以,賴清德的這次行程,其實也是在“延續傳統”。
對臺海事務不太熟悉的網友,大概不太瞭解為什麼,臺灣省領導人要去美國,只能採用“過境”這種扭扭捏捏的方式來進行呢?
原因其實也不復雜,美國和臺灣省之間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賴想去美國,只能用飛機航線旅程受客觀技術條件限制等藉口來為自己打幌子。
之所以用“過境”這個詞,是因為美國政界自認為此舉能夠儘量減少中國大陸的反對,還能根據自身對某位臺灣省領導人的觀感、當時的中美關係等因素,來靈活調整接待規格。
但對賴清德之流而言,所謂“過境”美國一說,就真的很卑微了。
所謂“過境”美國之說本來就是上不了檯面的,也見不得光。但無論美方的接待規格有多低,也無論美方的接待人員職位有多低,只要有這麼個竄訪行程在,賴清德都可以向島內吹噓:你們看,美國的承諾有多麼牢靠,我們和美國的關係有多麼穩固,我們這屆班子的“外交工作”幹得有多出色,等等。
這純粹就是圈地自萌式的政治表演。
這次賴清德“過境”美國夏威夷和關島,透露出了什麼資訊?
首先,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美國方面與之的互動並不多。
拜登政府只允許賴清德“過境”夏威夷和關島,而且美方接待人員的職位並不高,這些都足以說明一個情況,對於賴清德那些過激到簡直堪稱作死的立場和言論,拜登政府是心存疑慮的。
相比之前美國和蔡英文的互動規格來說,拜登政府對賴清德是不太滿意的。賴清德想透過“過境”美國的方式,來向島內傳遞這樣一則資訊:他獲得了美國的背書和承諾。但很顯然,他的目的並沒有達成。
不僅如此,川普方面這次也沒有和賴清德有什麼大的互動。
種種跡象表明,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至少在明年初川普正式上臺之前,美國方面都不想和賴清德,及其背後的“臺獨”頑固勢力存在過多聯絡,以免激怒我們。
其次,儘管賴清德當局極力向島內鼓吹他這次“過境”美國有多麼成功,但很多臺灣省民眾其實也看出來了。
美國是有派出人員來接待,但這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繼續向臺偽方面兜售發黴過期的垃圾武器,繼續榨取臺灣省民眾的血汗錢財而已。
如果美國真的重視賴清德,又怎麼會連美國本土都不讓賴清德踏足呢?賴清德越是在島內吹噓他此次“過境”成功,就越是說明,他此次出訪的本質,無非是用自己的熱臉去貼美國人的冷屁股。
從這次賴清德的“過境”行程來看,臺偽當局和美國之間關係已經出現了微妙變化。
儘管賴清德試圖透過此次行程向島內展示“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假象,但無論是接待規格的降低,還是美國本土的徹底迴避,都表明拜登政府對其“臺獨”立場存有警惕。
這不僅未能實現賴清德的政治訴求,反而暴露了其在對外關係上的被動和侷限。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省民眾對此行程的反應也並不熱烈。越來越多的臺灣省民眾逐漸意識到,美國所謂“支援”的本質,不過是對臺灣省的經濟盤剝與戰略利用。
賴清德的所作所為,只會加深臺灣省的經濟和社會負擔,最終為其帶來的並不是福祉,而是長期風險。
同時,美國媒體和智庫的態度也體現了美國對臺政策的一貫矛盾。一方面,美國將臺偽當作其“印太戰略”中的一枚棋子;另一方面,在行動層面卻明顯謹慎,以避免過度激化中美關係。
這種兩面策略,雖然短期內有助於其戰略目標,但從長遠來看,難免加劇臺灣省內部的矛盾和不安。
因此,對於未來4年的中美關係,我們應堅持既定原則,保持清醒判斷。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堅決反對美國和臺偽方面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觸,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
另一方面,我們進一步強化對臺政策,以經濟手段削弱臺偽的國際活動空間,同時透過多渠道向臺灣民眾傳遞事實真相,爭取更多民心。
歸根結底,當我們在國家經濟、軍事與外交實力上取得全面提升時,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將水到渠成。
屆時,任何外部干涉都將不堪一擊,祖國的完全統一也將迎來真正的歷史契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