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特區,而是省,統一臺灣將加快?

作者:蕭霜月
來源:朋筆生輝
文章已授權

7日,王毅外長在兩會記者會上擲地有聲地指出:"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這一表態不僅是對國際法理的莊嚴宣示,更釋放出臺灣迴歸程序可能加速的重大訊號。

一.法理定位:臺灣從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 ,沒有其他“身份”

王毅外長援引《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檔案,明確指出臺灣迴歸是二戰勝利的必然結果,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更從國際法層面確認了"一箇中國"原則。這種法理定位直接否定了"臺獨"勢力關於"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荒謬主張。
二.歷史經緯: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有本質區別。
香港、澳門,作為曾被英國、葡萄牙殖民的地區,以"特別行政區"的定位迴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特殊安排。
1885年,清朝在臺灣建省,甲午中日戰爭後被迫割讓給日本,雖然經歷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但自1945年日本投降即迴歸祖國後,便恢復了作為中國一個省的定位。直到2018年,臺灣地區也一直存在著“臺灣省主席”職務任命。
民進黨不再任命“臺灣省主席”,但改變不了臺灣就是中國的一個省,目前只是因美國“保護”而與中央政府割據的一個省而已。

以前,對於香港、澳門是迴歸;以後,對於臺灣,只有解放。既然是解放,那便是消滅或接管改造割據政權,充分發動群眾,建立黨組織和人民團體,實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三.現實態勢:統一條件加速成熟 。

從軍事層面看,2025年中國國防預算增長7.2%,四川艦等新一代裝備列裝,配合常態化圍臺軍演,已形成對"臺獨"勢力的有效威懾。

從經濟層面看,兩岸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大陸連續21年成為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這種深度融合使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持續攀升。
從民意基礎看,央視發起的"臺灣必歸"話題獲31億閱讀量,近百名兩岸藝人集體發聲支援,顯示島內民意正加速向統一靠攏。
大家或許更注意到,現在無論“臺獨”勢力如何“蹦噠”,已經掀不起任何風浪,甚至聽都沒有人聽他們“痴人說夢”了。

各方面的條件正加速向有利於統一的態勢演進,我們一定要有歷史耐心,保持歷史主動,既要多方努力推動態勢演進,也要不疾不徐,“兩條腿走路”,做好隨時武統的準備,也要堅定辦好大陸自己的事,以內因推動外因,充分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強大感召力,最好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絲滑爽度。

四.歷史必然:從"去特殊化"到"常態化治理" 。

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具有清晰的邏輯脈絡:早期允許保留武裝、經濟自主,後提出"一國兩制",如今明確"省"的定位,本質上是根據"臺獨"勢力的倒行逆施動態調整策略。
這種調整既是對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回應,也是順應兩岸融合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正如王毅外長所言:"臺灣沒有特區待遇,未來只能看大陸心情",這種表態實質上切斷了"臺獨"勢力的政治投機空間,推動兩岸關係從"模糊化"向"清晰化"轉型。

不過,這也不僅是對“臺獨”勢力的警告乃至懲戒,更是因為臺灣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逐漸喪失了與香港、澳門匹敵的地位和優勢。比如,放眼整個東亞,同時具備英語、港口和金融優勢的,只有香港。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地位,我們可以“天才式變通”允許香港採取特區制度,發揮其獨特優勢繼續為我所用。而臺灣呢?隨著時間越往後拖,它除了是一個島,還有什麼?最多隻能當中國內地一個普通大市對待。

五.世界格局:統一程序中的戰略主動。


當前中美戰略博弈加劇,臺灣問題已成為地緣政治的關鍵變數。大陸透過強化法律宣示、軍事準備和經濟融合,正在重構臺灣問題的國際話語權。日本《產經新聞》等媒體已注意到,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給日本找事"的警告,實質上是將臺灣問題與亞太安全格局深度繫結,迫使域外勢力在"聯美抗中"與"尊重中國主權"之間作出選擇。這種戰略主動權的提升,為和平統一創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再加上美國國內政治急速“右轉”,代表美國中下階層訴求的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越來越不想管國外的破事,當臺灣不再是他們的霸權加持,而是拖累國內治理甚至加速財政赤字的“燙手山芋”時,“拋棄”臺灣無疑是他們的明智之選。

統一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從臺灣代表被趕出聯合國到《反分裂國家法》頒佈,從港澳迴歸到兩岸融合發展,歷史始終在證明: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生,必將隨民族復興而終。當14億中華兒女的集體意志與國家實力形成共振,當"中國臺灣省"的法理定位深入人心,統一的程序已不可阻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中國統一的歷史大勢",這既是民族大義,更是時代必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