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修了一次車,10年爬藤夢徹底崩塌了…

近年來,“爬藤”依舊是許多赴美家庭的執念與願望,為了追求精英教育,中產家長們砸錢拼私校,效仿他人搞藝術體育“爬藤”。然而,在傾盡全力甚至耗盡家庭積蓄之後,孩子依舊要靠家長託舉才能走向社會,這不禁引發思考:為什麼中國家長搞精英教育不成功?花費上百萬爬藤真的值得嗎?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文|靜思
From 爸爸真棒
微訊號: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
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前些天,我家的車出了問題,我們找了美國汽修師C來修理。

我們是C的老客戶了,他今年30歲出頭,高中讀完後晃盪了兩年,然後去學了汽修專業。出師後先後在己幾家4S店工作,後來自立門戶,在女友家的車庫開啟了自己的修理生意。
因為是老客戶,所以就聊得比較開。聊起他的生意,C直言不諱自己每年賺得不錯。這兩年他著急存錢買房和女友結婚,所以push自己比較狠,每週工作60小時、節假日也接單,每年到手20萬美刀。
隨即,他又問了我在美國高校正做博士後的老公每年能賺多少錢。在美國,博士後的薪資水平因研究領域、資助來源和工作經驗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是公開透明的,差距不大、屬於低薪。
截至2025年,博士後的平均年薪約為55,000美元至70,000美元。C聽完我老公的工作時長和到手薪資後,直接貼臉開大:
你這高學歷也賺得太少了吧!

這件事讓我陷入深深懷疑:寒窗苦讀十載拿到高學歷文憑,結果賺得薪資遠不如汽修師時,好的教育系統真能讓苦讀的學子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高投入是否還有必要?

01.
學歷越高,賺得越少?

確實,相對於C的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不用坐班、

時薪接近100美元來計算

,那些揣著博士學歷的高學歷人才,賺得真是少得可憐。

按照他們的工作時長和強度(雖然沒有強制性,但你要出實驗結果和論文,哪個博士後不是996?)平均時薪還不如美國麥當勞員工。
自己寒窗苦讀多年,究竟圖啥?
學歷越高、薪資越高,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看法,這一看法也得到了翔實的資料支援。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資料,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25歲及以上的全職員工按教育程度劃分的平均年收入如下:
■ 不同學歷平均週薪薪資
如果你擁有博士學位,平均年薪89,400美元、本科學位平均年薪52,200美元、高中畢業平均年薪是30,400美元。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麼多家長前仆後繼加入到教育軍備競賽去卷、去雞娃,希望孩子懷揣高學歷文憑,獲得一個經濟有保障的工作。
但苦讀多年、一對賬單,發現還不如去學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划得來。而且美國是人均擁有汽車數最多的國家,C的汽修技能幾乎可以確保他做到老,職業壽命可比曾經熱捧的程式設計師長多了。

02.
新領導班子和教育”有仇“?

有了上述對比,再加上最近特朗普政府最近拿教育部開刀,如果真的成功實踐,肉眼可見——至少在短時間內——美國的公立教育要“崩盤”。

最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公立教育質量短期內會動盪、下滑。

教育部是聯邦資金的主要來源,尤其是那些專門支援低收入學區和特殊教育需求的資金。如果這些資金被切斷,很多公立學校可能難以維持現有的教學水平,

尤其是資源相對匱乏的學校,可能會不得不削減課程設定、減少教職員工甚至暫停一些課外活動,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 教育經費美國聯邦支出的4.0%,在前十個政府機構中排名第六,不算靠後
另外,教育不平等現象會加劇。
教育部負責制定和推廣全國性的教育標準。教育部的存在,恰恰為全國範圍內的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個基本保障。透過撥款、政策調控以及資源分配,聯邦政府嘗試平衡各州和學區之間的巨大差距。
假如教育部消失,富裕的學區能夠依舊享受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設施,而那些資金短缺、資源匱乏的貧困學區,可能會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尤其是對於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本應享有更多的機會去改變命運,但如果沒有聯邦的支援,未來的可能性就會更加渺茫。
當然,這些明顯的負面影響特朗普政府肯定早都料到,所以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還要看裁撤之後的新方案是否能跟進到位,讓這場“教育改革”真正發揮出作用,而不是又一次做秀。一切還有待觀察。
不過,特朗普2.0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和高學歷群體眼中,確實是一塊絆腳石。至少上臺這半個月,沒有看到他對教育和知識的“尊重”。
在推進裁撤教育部之前,特朗普剛一上臺就開始向醫療衛生領域揮刀,下手的物件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NIH是美國聯邦政府下屬的主要研究機構,每年管理的資金超過450億美元。該機構致力於支援生物醫學和公共健康研究,推動醫學創新,並改善全球健康。它涵蓋多個領域,如癌症、心臟病、神經科學和傳染病等。
NIH不僅提供研究資助,還支援大學、醫院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進行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目標是尋找疾病的預防、治療和治癒方法。
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美聯社》報道,特朗普政府命令NIH在2月1日前停止釋出所有通訊,並取消演講和出差等活動,任何例外需獲得總統任命的人員批准。除了暫停通訊外,還包括叫停會議、凍結招聘等措施。雖然新政府上任時曾短暫暫停通訊,但此次暫停時間長達數週,前所未有。這種不確定性將對科學界,尤其是早期研究人員,造成嚴重影響。
因為從人員到資金的全面凍結,我知道的不少圈內人士工作受阻。我有一位做醫學研究的朋友,實驗室專案資金審批被延遲,導致她專案中斷、無法和實驗室續約,目前正面臨失業風險。
還有一位認識的學生,之前已經通過了NIH為期兩年的專案資助審批,但是目前政府的種種禁令讓她十分擔心後續資助是否還會落實,如果無法落實,她的學業可能會無以為繼。
再看看特朗普任命的與教育和學術研究相關的聯邦機構領導人吧: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的部長是羅伯特·肯尼迪
他掌管著世界上最大、每年1.7萬億美元預算的公共衛生機構。而他本人不僅沒有任何醫學或者公共衛生背景,還曾發表大量違背主流科學觀念的言論,例如Wifi致癌、校園槍擊案與抗抑鬱藥有關、艾滋病可能不是由HIV病毒引起的、疫苗會導致自閉症、自來水中的氟會導致骨折……
即將掌管教育部的新部長琳達·麥克馬洪
是美國摔跤娛樂公司WWE(世界摔跤娛樂)的創始人之一,曾兩次競選州議員落敗。她在商業、娛樂業和小企業領域有一定建樹,但在政界和與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或教學方面相關的教育界沒有任何經驗。
當前的局面,真是讓人對美國未來四年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捏把汗。

03.
華人家長雞娃的心“死”了

華人家長在教育上的拼勁兒大家耳熟能詳,送孩子去名校、追逐高學歷,簡直成了家長們的共同目標。

然而,今年,這股子“雞娃”勁似乎在美國華人圈內開始消退了。以往這時候華人論壇和社交平臺上,關於名校錄取、報考專業的討論熱度如火如荼,今年明顯下降。
一方面,美國目前教育體系的不穩定。
美國教育部的動盪局勢讓很多家長對高等教育的前景產生了疑慮。政策變動、資金削減、總體學術水平的下滑、特別是教育投入價效比的降低,曾經讓人熱衷的名校夢變得不再那麼迷人。以往堅定選擇“名校路線”的華人家庭,現在也會想:到底是不是值得再為這種“高投入”去拼搏?
另一方面,未來專業和就業前景的不明朗,也讓華人家長開始躊躇。
比如,曾幾何時,CS專業是追求高薪、穩定職業的代名詞,是很多華人家長極力推動孩子報考的熱門專業。可短短功夫也成了資本家裁員的重點物件、就業困難戶。
現在這個專業就業競爭有多激烈?
我有朋友的丈夫在某科技大廠擔任中層,他所在的部門最近有一個專案需要招聘實習生,結果收到了1000份簡歷。最後,經過篩選,只有100份簡歷被選中進入面試階段。面試了前10個合適的人後,後面90份簡歷直接被丟掉根本沒開啟。家長們開始意識到,名校和熱門專業都能保證孩子的未來,那雞娃的方向到底在哪裡呢?
再加上AI的崛起,給家長們帶來的憂慮更加深了。如今,初出茅廬的AI技術在很多領域中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已經開始“秒殺”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和專業人才。
  • 當孩子們花費幾年努力攻克的知識, AI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就能迅速掌握並超越他們所學的技能;
  • 當專業人士耗費多年獲得的經驗,AI幾分鐘就能掌握並完成得更出色。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孩子的未來投入巨大的教育成本,是否真的還那麼有意義? 這麼多年的努力能有些許回報嗎?
也許,教育的革命真的要發生了,不僅僅是在美國,更在每個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位父母的教育理念裡。我們必須直面這樣一個現實:名校和熱門專業這樣的雙重保險已經無法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安然的未來了。
它將迫使每個家庭重新審視: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單純追逐那條通往“名校夢”的高速公路、一個經濟有保障的工作,還能夠應對未來風暴的、靈活的生存技能和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