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在企業中持續釋放AI和生成式AI(GenAI)的價值,CEO需要兼具百米衝刺的爆發力與馬拉松長跑的耐力。CEO必須在提升速度的同時,強化自身力量,以便推動戰略投資,加速技術應用,招攬頂尖AI人才。CEO還要持之以恆,保持發展勢頭,隨機應變,學會如何利用這項不斷發展的技術去探索更大的可能性。
為此,CEO需要像頂級運動員一樣付出艱辛努力。長跑運動員要想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必須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同理,CEO要想在其組織內部最大化發揮AI的作用,也需要制定一套“鍛鍊”計劃。
企業迫切需要儘快適應AI時代提出的新要求。BCG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四分之一的高管表示所屬企業已從AI和生成式AI投資中看到顯著回報。由於AI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落後企業處於追趕位置的時間越長,超越競爭對手的機會就越渺茫。
簡而言之,企業現在不能有“等等看”的想法,而是要“快馬加鞭、迎頭趕上”。
要想最大化發揮AI鍛鍊計劃的效果,CEO應堅持每天使用AI技術,並配備私人“AI健身教練”,督促自己嚴格按計劃完成各項任務。企業需要打通高管與員工之間的雙向交流渠道,在幫助員工瞭解AI在公司中角色的同時,收集一線員工對使用AI的感受和意見。
CEO的時間永遠不夠用。但考慮到AI鍛鍊計劃所能帶來的好處,在這方面投入的時間絕對值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好處1:提高關注度,提升意識
兩年多前Chat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迅速成為全球CEO的首要戰略議題。自那時起,AI技術飛速發展,但資訊更新卻未跟上,導致企業領導者基於過時資訊制定AI願景與戰略的風險顯著增加。
企業領導者必須清晰認知當下AI與生成式AI的能力邊界,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決策,在短期投資組合佈局與前沿技術長期戰略投資間實現平衡。
這一點在當下尤為關鍵。企業在規模化擴充套件AI與生成式AI時往往遭遇困境,存在啟動試點專案過多、資源過度分散的問題。熟悉AI技術的CEO則能避開這一陷阱,他們可以更輕鬆地把資源投入少量能夠推動效率提升、構建長期優勢的高價值專案之中。BCG研究發現,採取這種策略的企業領導者,其企業規模化落地AI產品的數量可達同行平均水平的2.3倍,且其AI投資的回報率也高出“盲目試點”的企業一倍以上。
對於希望瞭解企業外部情況及所處生態的CEO來說,AI鍛鍊計劃也能加深其對相關問題的認知。CEO對AI智慧體(又稱“AI代理”)的關注就是個很好的例子:IoT Analytics資料和BCG分析顯示,2024年最後一季度,AI智慧體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被提及的次數同比增長了超過330%。
現在才開始AI智慧體已經錯失先機。去年5月首代桌面智慧體應用釋出後,CEO就應開始嘗試現成的AI智慧體。

試想某位CEO意圖重塑核心業務或佈局新業態,若能提早六個月搶佔先機,會有多大優勢?他能比許多競爭對手更早認識到AI智慧體的顛覆性影響,更早了解到AI智慧體具備自主執行多重任務的能力,也因此相較單個AI助手需要投入更長時間測試、學習。
而且由於AI智慧體不僅能訪問資料,還能訪問整個系統,已經使用該技術數月的CEO,會深刻意識到系統缺陷會給AI智慧體的採用與規模化部署帶來何等挑戰。

好處2:評估風險,增強韌性
當人們開始使用AI技術時,往往難以預見系統的輸出結果。高階提示詞編寫是一種全新技能,需要反覆推敲。設計穩健的AI戰略也是如此,同樣需要親身實驗、不斷學習——這也是AI技能訓練的兩大特點——才能準確評估將技術整合到運營中的風險。
透過開展AI鍛鍊計劃,CEO可以制定出以人為本的實施路線圖,覆蓋技術構建、驗證測試、迭代最佳化、規模化部署等流程,確保系統架構具備足夠的動態適應能力,能夠在日新月異的AI格局中靈活應對各種變化。
很多CEO深知,如果企業內部有人想要阻止變革,其往往會誇大變革的風險。透過親身嘗試生成式AI技術,並持續追蹤技術演進動態,CEO可以更好地區分哪些風險可以接受,哪些風險不可接受,在避免因過度謹慎錯失技術紅利的同時,又規避了因魯莽冒進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以AI智慧體為例,CEO越是深入測試這類系統,就越能充分認識到,在打造順暢、可靠的智慧體工作流的過程中,雖然要克服許多困難,但付出的努力絕對值得。
CEO躬身入局、親身體驗AI技術,還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到AI將如何挑戰和重構工作模式,為其構建強有力的人本化戰略奠定認知基礎。這也契合了BCG的AI落地“10-20-70”法則——10%資源投入演算法開發,20%投入高質量資料與技術,70%投入人員與流程變革。
技術路線確定後往往不易調整。透過嘗試不同模型,CEO可以在確認路線前培養一種良性的質疑精神。根據企業在AI程序中所處的階段,判斷批次購買AI供應商許可(如購買4萬個技術許可)的合理性。鑑於AI與GenAI技術的迭代速度,當前最適合企業需求的模型可能很快就會被更好的選擇取代。透過採用更靈活的技術戰略,企業可以更好地抵禦監管與地緣政治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影響企業獲取模型、資料與招攬搶手人才的能力)。

好處3:揭開AI神秘面紗,爭取更廣泛支援
躬身使用AI與生成式AI技術的CEO,不僅更有可能構建出更明智的戰略架構,推動技術採用,還能幫助內外部利益相關方更好地理解技術投資的價值。
透過分享使用AI技術的經驗,CEO可以幫助一線員工對該技術祛魅,讓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擁抱AI的變革潛力。如此,CEO可以推動企業自上而下培育負責任的AI文化。例如,Slack 的一項研究發現,近一半的辦公室員工不願意向經理透露其在執行簡單任務時使用了AI技術。如果員工知道經理和高層領導,尤其是CEO每天都在使用AI,就會消除對這項技術的偏見,鼓勵那些私下使用該技術的員工大方分享。
最後,AI鍛鍊計劃能幫助CEO更好地吸引頂尖AI人才。BCG研究發現,頂尖GenAI專家極為看重學習機會及參與戰略性專案時與高管的深入接觸。若CEO對AI缺乏認知,未制定可靠戰略,或對該技術持觀望態度,想先看看競爭對手的AI投資成效,則將難以打造出頂尖AI人才願意加入的組織環境。

CEO的AI鍛鍊計劃:四大核心步驟
與其他健身方式一樣,AI鍛鍊計劃應圍繞CEO的個人目標和需求展開,但每位領導者的訓練體系中都應納入以下四大基本步驟:
堅持每天使用AI和生成式AI技術
要想有效發揮AI鍛鍊的作用,首先要做到每天使用該技術,不能間斷。要像使用電腦或智慧手機那樣讓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CEO甚至可以將AI當作自己的“數字化參謀”,高頻次、常態化向其徵求意見。
配備私人AI健身教練
CEO無暇親自測試每個新模型,亦難消化AI及其生態系統持續增長的海量資訊。AI健身教練可以幫助CEO把精力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在找出最具潛力的AI工具後,先學習使用方法,再幫助CEO快速上手。AI健身教練還應做好資訊整理工作,確保只有最相關的專案能夠出現在CEO的閱讀清單上,並且可以扮演“問責夥伴”的角色,確保CEO執行AI鍛鍊計劃。
私人AI健身教練應從組織內部選拔,不一定要有計算機科學或工程學位,但一定要是AI技術的重度使用者,要熱衷於體驗各種新模型,積極探索所有最新趨勢。必須是那種每逢週五新模型釋出便屏息以待、到週一已累計投入20小時實測的“科技極客”。
掌握基礎知識,不斷精進
正如我們難以想象飛行員未通曉航空器原理便執掌駕駛艙,或船長不明船舶工程基礎即率艦遠航一樣,我們也很難想象對AI一無所知的高管能領導好AI轉型工作。CEO無需深究技術細節,但必須構建基礎知識架構,包括基礎術語體系、AI系統構建原理,AI系統訓練方法及其智慧演進機制。構建基礎知識架構後,CEO就可以開始使用該技術,逐步建立對AI真實能力邊界的科學認知。
例如,只有當CEO探索了AI智慧體如何從執行簡單任務到完成複雜任務的過程,他們才能想象這項技術將如何在整個職能部門發揮作用。透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在一系列里程碑任務中累積信心,最終幫助CEO更全面地構思利用AI技術推動企業轉型的方案。
闡釋戰略動因,傾聽員工意見
CEO需將AI與GenAI技術融入企業總體戰略與發展目標中,助力員工破除疑慮。簡言之,CEO的任務就是從戰略層面清晰闡釋推行AI技術的原因,以及該技術對企業的益處。
在員工進入技術實操階段後,CEO可以直接向其瞭解使用體驗,方便總結可複用的經驗和用例,在組織其他部門推廣,還能獲得更多洞見,實現AI技術與公司整體目標和員工價值主張的有效結合。隨著技術的應用推廣,CEO還可以組織召開全員會議,以獲取直接反饋,並鼓勵員工分享經驗。

總結建議:如何構建持續性競爭優勢
儘管AI革命尚處早期階段,但CEO已經到了“適應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堅持日常使用該技術,並持續關注重大技術進步。這項任務不需要CEO獨自完成。在私人AI健身教練的幫助下,領導者可以制定出更明智的AI和生成式AI投資決策及舉措,讓員工更有動力去擁抱新技術,並能更有效地管理股東預期。
對AI轉型滯後的企業來說,AI鍛鍊計劃可以幫助他們加快追趕速度。而對處於領跑位置的企業而言,則可以藉此構建更具壓倒性的競爭優勢。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
Julie Bedard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Nicolas de Bellefonds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關於中國區專家
魏傑鴻(Jeff Walters)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BCG科技和數字化賦能專項亞太區負責人,BCG X AI亞太區負責人。
嚴慎予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BCG X中國區負責人。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