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記錄了我讀完《I May Be Wrong》這本書後的一些心得體會。
為什麼讀這本書?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影片博主在分享這本書。當介紹到這本書的作者時,我立刻被書的作者的故事吸引了。我很好奇,僧侶的生活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還俗後為什麼會陷入抑鬱?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面對身體的病痛和死亡,他會如何去面對?
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簡體版,所以我下載了英文版,匯入微信讀書,讀起來也很方便。

作者簡介
《I May Be Wrong》的作者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1961年出生,擁有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在 26 歲時,他放棄了前途光明的企業高管職位,前往泰國修行。“Natthiko”是他的法號,意為“在智慧中成長的人”。他這一待就是 17 年。2008 年,他還俗回到瑞典,期間曾陷入抑鬱,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後來,他被邀請去分享冥想和修行中的智慧,慢慢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也遇到了人生伴侶。但在 2018 年,他被診斷出漸凍症,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最終,他在 2022 年選擇了安樂死,生命止於 60 歲。
書中的每一章內容都很易讀,沒有複雜的句子,每次閱讀都會讓我感到平靜。書裡許多智慧的觀點,讓我反覆咀嚼。
書裡的智慧
01 不要相信每個念頭
Don’t believe your every thought.不要相信每個念頭
我的腦袋裡總會出現各種想法。到目前為止,我的“自我”是由成長經歷、文化背景以及構建自我過程中獲取的資訊塑造的。很多時候,我無法選擇這些想法,也無法控制它們的形狀或出現的時機。但我可以選擇是否相信它們。這讓我意識到,念頭只是念頭,它們並不等於現實。

02 接納他人原本的樣子,是給彼此機會成長
We can get so far by just letting each other be who we are, by accepting each other. That way, we give each other a chance to move forward with all of our strengths, all of our talents, a chance to become more beautiful versions of ourselves. When we feel assured others accept us for who we are, it’s easier for us to be sensitive to others. It makes us able to interact with our surroundings in a more empathetic way.我們只需讓彼此做真實的自己,彼此接納,就可以走得很遠。這樣一來,我們便能為對方創造機會,用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一同向前邁進,成為更加美好的自己。當我們確信被他人接納時,就會更容易對他人敏感,能夠以更富同理心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
接納他人可以被解釋得這麼深刻,這讓我很驚訝。這句話讓我想起另一本書中的觀點:關係中沒有義務,只有機會。機會是讓彼此成長、成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接納他人原本的樣子,其實是給自己和對方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
03 一切都會過去
This too shall pass.Nothing lasts.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That’s the bad news. But also the good news.一切都會過去。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一切都是短暫的。這是壞訊息。但也是好訊息。
面對無常,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的流動,珍惜當下所擁有的。

04 我可能錯了
I may be wrong. So simple. So true. So easy to forget.我可能是錯的。如此簡單,如此真實,卻又如此容易被遺忘。
在與世界打交道時,尤其是在遇到衝突的時候,這句話是一個強有力的提醒——告訴自己三遍“我可能錯了”。它幫助我保持謙遜和開放的態度,隨時更新大腦中的資訊。承認“可能錯了”並不可怕,反而能開啟新的可能性。
05 成為你想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一部分
All these things are human. Doing them comes easily most of the time. But something beautiful starts to happen when we actively choos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we say and do. It lightens the load. We do it not just for others, but mostly for ourselves.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大多數時候,做這些事情是自然而然的。但當我們主動選擇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開始發生。它減輕了負擔。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他人,更是為了自己。
我記得看完這段話所在的章節(Be the thing you want to see more of in the world)時,就感嘆作者好會寫,讓我很清楚地看到“作者知道什麼,他想表達什麼”。他引用的好幾個小故事我都很喜歡,讓我對正直有了更清晰的定義。它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說了或者沒說,做了或者沒做,其他人是否知道不重要,但你會知道。正如作者所說,這種選擇會讓人輕鬆許多,因為我們是在為自己而活。

結語
讀完《I May Be Wrong》,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智慧,更是一種與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方式。從“不相信每個念頭”到“接納他人原本的樣子”,從“一切都會過去”到“我可能錯了”,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在提醒我,以柔軟的心態看待自己和他人,用平和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無常。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複雜的答案,卻像一盞燈,讓我在構建自我的過程中找到一點方向,感受光的溫暖。正如書中所說:“This too shall pass.” 無論是痛苦還是執念,一切都會過去。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個當下,努力成為那個更平和、更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