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都快熱化了,赤道上的新加坡憑啥常佔宜居榜?

▲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最近,中國各地都在上演或像隔水蒸籠、或像空氣炸鍋熱浪大片。
一進入7月,中國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就聯合釋出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同時,中國中央氣象臺也連續拉響高溫黃色預警從河北、河南到湖北、湖南,再到福建、廣東,都在全線發燙,出門走三步就得喝五杯冰水,走個三十步有可能直接被物理勸退——中暑!
就在大家為熱叫苦連天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新加坡
新加坡位於赤道附近,全年高溫、高溼,365天幾乎每天中午溫度都會超32℃,晚上也不會低於24℃。溼度更誇張,年均82%,清晨逼近90%,一齣門就是一口剛開鍋的黃梅天。
更別提因為人口和建築密度極高,新加坡的城市中心比郊區平均高出5–7℃,到了晚上還有“夜間熱島迴流”……
但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新加坡硬是常年佔據“亞洲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前幾名。
比如,2024年,《經濟學人智庫》EUI報告中,新加坡高居亞洲宜居城市第三名;而在ECA國際的地區調研顯示,自2005年以來,新加坡連續16年被評為東亞外派員工最宜居城市。
為什麼?
這正是今天我們真正要聊的重點。
因為這背後,既有前瞻的規劃與設計,也有環境、社會雙重機制配合。

核心機制一
生態—通風—水系統的協同策略
新加坡首先是打出了一整套系統性“組合拳”——
生態綠化、通風走廊、水體調控,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首先是“綠”。
新加坡大力推進城市綠化,透過建築、街區、公園、溼地織成了密密實實的綠網。
一方面,島上已有多個大型自然保護區和公園(如中央集水區)以及互聯的公園連線廊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391公里連通步道 ,讓居民更易接觸自然。
另一方面,新加坡鼓勵“天空綠化”(Skyrise Greenery)對新建專案提供補貼。截至目前,園林局支援建成屋頂綠化約72公頃、垂直綠化約5公頃 ,2030年目標建成約200公頃(《可持續新加坡藍圖》提出)。
這些屋頂花園、綠牆和城市森林透過遮陽與蒸散作用,能顯著降低區域性溫度,調節溼度。
第二環:風。
新加坡是少數把“風”寫進城市總規的國家——新加坡透過預留疏林走廊與開放空間,讓季風和海風在都市內流動,配合建築之間的天井廊橋實現自然通風。
例如,政府為林多山(Lentor Hills)新區劃定北–南向風廊,保護區域內建築佈局,最佳化迎風坡度 。

URA和研究團隊利用數值天氣模型和建築流體動力學模擬分析,新規劃區(如倫東、裕廊湖畔等)都進行了風場模擬,調整建築體塊的間距、朝向和高度,以增強主導風向通風能力 。
URC顧問還透過大型CDF模擬和感測網收集資料,推敲每棟樓的朝向、間距、高度,確保海風能穿過建築縫隙。
研究顯示,有風配綠植的地方,體感溫度至少能下降2°C。
第三環:水。
新加坡是一個經常會強降雨和颱風洪澇風險的國家。
在如何與“水”相處這方面,新加坡透過“活水美好環境(ABC Waters)計劃將傳統灰色排水設施改造為藍綠基礎設施 。
例如,新加坡國家水務局將沿河道打造雨水花園、溼地、親水步道等,將雨水引入生態系統,加緩流速並淨化雨水。
ABC Waters專案不僅減少洪澇、提高排水韌性,還將開放水體作為親水公園,提升城市活力 。
在熱管理上,水體和溼地也能發揮蒸發降溫作用:
在日照下,開闊水面蒸發蒸騰能有效降低周邊氣溫。亞洲研究也顯示,城市水體(湖泊、河流、溼地)可顯著緩解區域性熱島 。新加坡的策略是“藍綠”並舉:綠地提供遮陰與蒸散,水體透過自然蓄水與蒸發,共同降低街區溫度。
同時,透過社群遊憩功能的結合,如濱水公園與親水步道,讓市民自發參與護水意識教育 。
最關鍵的一環:協同。
具體來說,就是生態—通風—水體三者協同佈局、彼此成全。
綠地和水體提供遮陰與蒸散冷卻,同時預留空間增強風場;通風廊道確保氣流流通,把城市中熱空氣帶走,引入水體和森林的涼爽空氣。
瑞士ETH的研究指出,植被可為熱帶城市降溫,但要考慮風場與樹冠佈局。新加坡的實踐也是精心權衡:如在重要風廊兩側保留一定的街道寬度和公園,而非密集高樹;溼地設計儘量連通河網,增強風與水互動;屋頂和立面綠化同時兼顧陽光遮擋與通風。
新加坡透過“生態—通風—水體”的綜合佈局,實現了多重降溫與韌性目標。

核心機制二
綠色建築與微氣候調控
新加坡控溫降溫的第二個秘訣在於:
把建築“長成熱帶本地人”——懂風向、會遮陽、能儲能、還自己發電。
首先這得有標準!
早在2005年,新加坡建築與建設局就推出了自己的綠色建築認證體系——Green Mark該體系沒有照搬國外標準,而是從一開始就為“熱帶氣候”量身打造。
新加坡政府設定目標:
到2030年,80%的建築(按總樓面面積計算)須達到綠色標準。這一認證體系涵蓋建築節能、節水、室內環境質量、可持續建材等多個方面,其中“氣候響應設計”是核心考核項。
因此,從公寓樓到寫字樓,新專案都需考慮日照遮擋、自然通風、低能耗系統等設計,以應對熱帶高溫。
近年來,BCA更新標準,進一步提升能耗和碳排放要求,強調可維護性和低碳建材。
同時,新加坡還推出高效能建築(Super Low Energy, Net-Zero)等專案,鼓勵建築達到超低能耗。
有了標準,還得有好設計
新加坡的建築特別注重高密度微氣候設計。
設計師會透過引入“通風廊橋”與開敞天井來增強建築自身的通風散熱。
例如,位於碧山(Bukit Pasoh)的150米高SkyVille@Dawson公寓包含貫通整個塔樓的立體廊橋,當無外風時藉助底層與高層間溫差形成“熱堆”效應,實現自迴圈通風 。這一垂直開敞空間讓熱空氣上升,將涼爽空氣吸入下層,令公寓內部較為涼爽 。
SkyVille@Dawson公寓
建築師還強調大體量樓形與寬闊中庭:
如奧索西斯酒店(Oasia Hotel)和泛太平洋大廈(Pan Pacific Orchard)等專案,都包含大尺度植被平臺與中空天台  。例如泛太平洋大廈(Pan Pacific Orchard),其四層錯位的空中花園與大型幕牆,既形成半開放的遮陰空間,又將熱輻射隔離,創造舒適的“空中花園”效果。
實測表明,此類綠化與通風設計可令建築表面溫度大幅降低,對比普通光面建築可少十幾度。
Pan Pacific Orchard四層錯位的空中花園
在設計之外,還有裝置。
新加坡常用大型挑簷、百葉簾、遮陽格柵等遮陽裝置,有效阻擋太陽輻射並引導風流入室內。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不少專案配備太陽輻射和溫溼度感測器,自動調節遮陽板、光閘或通風風機。
新加坡在建築內部也引入智慧節能控制和被動系統,鼓勵屋頂光伏發電、雨水回收以及可再生材料。
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Net-Zero建築(SDE4)建築設計思路從“盒子”轉向“容器”——內外連通、綠水相融,營造半開放且可呼吸的空間體系,以弱化熱帶高溫對居住者的影響,同時它的屋頂裝有1200多個太陽能板,每年製造的再生能源足以滿足自身用電需求,不加重環境負擔,此外建築利用較高設定溫度(空調24°C)結合大功率吊扇,兼顧舒適度與節能。
Net-Zero建築(SDE4)
政府還為既有建築提供節能改造補貼(如Super Low Energy計劃),逐步降低城市整體能耗。目前近半數建築已獲得綠色認證。
建築群層面,透過社群中心、圖書館等公共建築普遍設冷卻避難空間,並推廣可穿戴空調、冷鏈配送等創新,以減緩極端高溫下的居住壓力。

核心機制三
社會機制與治理模型
如果說綠化和建築是新加坡城市抗熱的“骨架”,那麼社會機制和治理模型,就是那一層“肌理”,它負責回應最細微的體感溫差、最脆弱的那群人,也塑造著一座城市真正的溫度。
在新加坡,當熱浪到來,不少社群的活動中心、組屋公共區、康樂俱樂部,會悄然變身為“城市冷島”——這裡實打實裝了空調、設了座椅、備了清水,專為高風險人群開放。
這類避暑點最早由新加坡國大醫學院熱韌性中心提出,現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鄰里採納。
當然,要守護好這些溫度敏感人群,
還靠一整套社會感知機制。
在衛生部門的支援下,社群站點會登記獨居長者名單,每逢極端天氣便逐一打電話、入戶拜訪,提醒其開窗通風、補水降溫。
一些慈善組織也會聯合健保機構發起“送清涼”活動,送上冷飲、降溫貼,甚至空調補貼。這個過程看似瑣碎,卻在為城市織起一張抗熱的“社會韌性網”。
同時,公眾教育變成了重要一環。
新加坡的天氣APP myENV,每天不只報溫度,還推送“熱指數”、給出戶外活動建議,甚至會彈出“熱浪健康提醒”。從官方科普海報到地鐵電視屏,從學校課程到企業晨會,“如何合理穿著、如何節能降溫、如何判斷中暑前兆”,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
再比如水資源教育,新加坡不再只靠課堂,而是在ABC Waters的每一條濱河步道上都設有解說牌,孩子們從小學起就參與種樹、設計環保比賽,公益機構如世界自然基金會也會開展有趣的校園環境專案——降溫,從娃娃抓起。
在這個熱帶城市裡,新加坡正用一套軟硬兼具的城市韌性方案,回答一個更長遠的問題:
在一個越來越熱的世界裡,如何構建一個“有韌性的城市”?
新加坡說,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不僅借力自然,也用了技術手段,還需要有“有回應、有行動、有溫度”的集體適應力。
新加坡的故事就說到這兒,
那,如果說高溫是未來全球的通用語言,
那每一座城市,是否也準備好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給出回答?
原創整理 | TOP創新區研究院,FTA Group
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不做任何商業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如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相關閱讀
  • 新加坡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 新加坡的氣候太魔幻了!高溫破紀錄,降雨量超常,今年的天氣會更極端?
  • 2024年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新加坡上升8位
Alex丨編審
TOP創新區研究院丨來源
TOP創新區研究院、Pixabay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新加坡眼官網看新聞更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