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2023年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
(即12.5萬年以來)最熱的一年,
同時2024年也被預測為“更熱的一年”。
一條曾報道過3個不開空調的家,
建築師、設計師用專業所長,
把自家住宅打造得通透清涼,節能環保。

▲
孫元亮與友人在䒻園

▲
䒻園
室內設計師孫元亮花8年,
在蘇州古城中造了一個家,
一家三口生活在這,
粉牆黛瓦,將中國山水濃縮在院子裡,
命名為“䒻園”,
房屋佔地350平,花園100平,
䒻園的房屋沒有安裝空調裝置,
“它一年四季恆溫恆溼,
在高溫高溼的夏天,也能保持室內涼快、乾爽。”


▲
新加坡Open House,陳思璇(Gwen)和丈夫李柏齡(Berlin)設計的自宅
2016年新加坡建築設計獎的最高榮譽“年度建築獎”
罕見地頒給了一個小的私人住宅專案——
Open House(開放之家),
是一對建築師夫妻設計的自宅。
在常年25~35℃的熱帶,幾乎不會用到空調。

▲
吳林壽一家
2017年,留法建築師夫妻吳林壽和趙向瑩
回到老家吳陽——湛江一座海邊小鎮,
為父母改造祖宅,
滿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酷暑,兩位老人完全沒開空調,
全靠天井、院落、屋面等實現自然降溫。


自述:孫元亮
1999年我來到蘇州,到現在20多年了。在古城裡待久了,與它有了很深的聯結,我萌發了一個願望——建一個有天、有地、有水的小院。
因為很多老建築已經被破壞了,加上古城的街巷都是窄且幽深的,找到一個靠著主街的獨門獨院,非常難。

▲
䒻園主建築立面

▲
改造後的老宅保持蘇式建築的狀態,隱於古城環境
我找了六年多,看了將近五六十套宅子,最終一眼相中了這裡。
從外觀看,這是個很普通的民居,但當我走到三樓時,發現西邊是一個保護得相對完整的蘇式建築群。這棟房子是高點,景色一覽無餘,我非常欣喜,我們中午看完,晚上就敲定了,第二天直接交付。
它在觀前街北端,鄰近獅子林、蘇州博物館,沿邊有很多蘇州特色小店,麵點的、茶點的,每天早上街邊都是熱氣騰騰的。


▲
女兒在水邊茶室和錦鯉互動
宅子從南到北有30多米,面寬將近10米,佔地面積350平,花園在100平,建築一共三層。改造歷經兩年多,整個造園大約花了600萬。
我們一家三口在此生活,我夫人給它取名為“䒻園”,“䒻”是一個象形字,草字頭,左邊有山,右邊有人,是希望能實現置身於山林的狀態。

▲
陰天即使不開燈,空間仍然很明亮
䒻園的房屋是一個主動式建築,我們屋裡是沒有空調的,但是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恆溫恆溼。溫度可以維持在23度到25度,溼度50%上下,在高溼的夏天,也能保持室內的乾爽。
一樓的地面原來與土地層直接接觸,我在原有基礎上做了聚氨酯層,讓它跟地氣完全隔離開。在牆體內部結構上做了一個將近3~5公分的保溫層,就像給整個房子穿了一件衣服,夏天隔熱,冬天保溫。
由於沒有采暖、製冷裝置,所以整個房屋的耗電量比常規房屋至少少一半。

▲
“被動式窗”可以隔高溫、隔音
原始老宅是人字形的斜坡頂,拆除後形成挑空,我在室內開了六個天窗,天光進來,可以補充光照,陰天的時候,即使不開燈,空間仍然很明亮。而且白天可以透過它看到藍天、白雲,夜晚坐在底下看星星。
同時天窗可以形成“煙囪效應”,(即溫度較高的室內空氣上升透過高位開口流向室外,同時溫度較低的室外空氣則由低位開口進入室內)當我在一樓開一扇門的時候,它會自然形成“拔風”效果(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對空間的通風起到輔助。


▲
空間通透、明亮
我還增加了新風能源一體機,它對主動式建築最大的幫助就是提高舒適度。室內定時置換空氣,實現氣流迴圈,足不出戶也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改造後,主體建築可以做到五恆:恆溫、恆溼、恆氧、恆潔、恆靜,舒適性遠高於傳統節能建築。梅雨季節裡,屋外下著雨,在䒻園的室內,人是非常舒服的,這也契合了主動式建築“以人為本”的出發點。

▲
冬天的䒻園
我們正式搬進䒻園是2022年的冬天,蘇州的冬天雪很少,住進來沒幾天,突然下了一場大雪。雪落在院子裡很快就融化了,但可以在古城屋頂的瓦片上停留很久,小貓跑過去踩下腳印,深深淺淺的。

▲
建築與植物層層錯落,互為框景
蘇州的留園對我設計䒻園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它在空間的利用上很巧妙,當你步入其中,往前走,慢慢會有一束光進來,再往前,透過一扇窗可以看到某個花園內的小景,走近會驚喜地發現裡面有一片山水,景物層層錯落,相互借用。


▲
門廳中種植的石榴樹與芭蕉
䒻園“五進四開”,空間慢慢地疊進,引人入勝。
一樓是透過借景來完成的,一進門首先是門廳,我做了一個蘇式花窗,隱隱約約看到後面的空間——3米×2米的小花園。種了一棵石榴樹,低處有些蕨類,用月洞門“框”出來,虛虛實實。邊廊的角落裡有棵大芭蕉,雨打芭蕉特別有感覺。


▲
䒻園內空間可行可走,可觀可遊
最南邊的花園是䒻園裡最大的院子,我做了一個水邊茶室,很多朋友來都會驚訝,原來裡面還有一塊天地。
䒻園曲折通幽,我們希望它是可觀可遊、可行可走的,往前走往後走,都會給人很多的驚喜。

▲
鏤空的連廊連線主建築與茶室
茶室跟花園是交融在一起的,很有意境,春夏它枝繁葉茂,冬天則是蒼勁有力。
實現了“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裡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



▲
坐於園子可聽雨、戲魚
二樓,更多是借蘇州的城市肌理,實現一步一景。我開了很多不同方式的窗,有長卷的、方形的、豎形的,把戶外的空間形成畫卷一樣,陳列在室內。
長條狀的窗向內可以保護隱私,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的人不覺得閉塞,向外可以看到蘇式建築群的屋頂,視線無限地向外延展。


▲
不同方式的窗把戶外的空間框成畫卷
我之前是一個工作狂,每天只沉浸在工作裡,在生活上是一種特別盲目的狀態。住進䒻園後,我的生活慢下來,以前更多的是點外賣,現在家人一起做美食,女兒喜歡烘培,我會幫她搭一把手。
䒻園就是我們給自己造的一個小世界,可以迴歸自然,迴歸自我,和它共同生長,相互依存。


▲
“開放之家”屬於新加坡排屋
2016年新加坡建築設計獎的最高榮譽“年度建築獎”罕見地頒給了一個小的私人住宅專案——Open House(開放之家),是一對建築師夫妻設計的自宅。
“開放之家”位於新加坡東海岸,它的位置很受限,夾在一排屋子中間,寬度僅6米,只有東、西兩個方向採光,在熱帶地區,西曬非常厲害,如果設計沒有做好,很多熱氣會留在屋子裡。
建築師陳思璇(Gwen Tan)在重重限制下,為家人設計出了一棟通透清涼的4層住宅,在常年25~35℃的熱帶,幾乎不會用到空調。

首先,屋子朝西的外立面是完全通透的,沒有任何玻璃窗,以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為主要設計概念。
把適合日曬的泳池放在最西邊,其他房間在東邊,因為東邊有一片樹林做遮擋,而且早上的陽光也不會太過猛。
風從不同樓層吹進來,經過泳池,空氣變得涼爽,玻璃屋頂保留了一些空隙,熱氣能夠從屋頂排出去。

很少有人會想到把泳池把二樓,“如果把它放在屋頂,可能不會想到去用,而且沒辦法享受到它的視覺,把它放在二樓,2、3、4層每個房間開門都能看見泳池,泳池把整個空間串聯了起來。”
思璇和柏齡在這裡住了八九年,泳池在不同的時間段,帶來不同的驚喜,比如下午西邊的烈日把粼粼水波投影在混凝土牆上,晚上就特別寧靜,在疫情當中他們特別愛夜遊。

泳池懸空的側面開了圓窗,潛在水裡望出去,其實能看見一樓的花園。坐在一樓的人,也能觀看到二樓游泳的身影。


▲
一樓區域
為了採光和通風,一樓的整個玻璃立面調高到4.5米,頂部加入一些風扇。
自然風舒緩了整個屋子的微氣候,“風扇挺節省能源的,白天我們完全不需要空調,只有晚上睡覺的時候臥室裡面開一下,為了防熱帶的蚊子。”

最外面的大門有6寸厚,是兩層實木夾空的,起到保溫的效果,讓西曬的熱度不滲入到屋內。

▲
“開放之家”剛建成,植物還沒長那麼茂密,因為立面是開放的,路過的朋友打招呼都能看到
“開放之家”的建造花了20個月,大概是一般排屋建造的2倍時間。
買下這塊地,正是柏齡和思璇40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當時已經把原本的公寓賣掉,租房子住,下定決心想要建一棟自己的房子。
柏齡早晨散步經過這裡,被周圍的環境吸引,“我找地很挑的,西照和東照的房子我都不會要,但真的是被屋後茂密的樹林吸引了,這在新加坡很難得,我立刻就把支票給了。”
思璇那時剛生下孩子不久,接到柏齡的電話,說已經給了支票。
“我差點要崩潰了,喂完奶之後趕緊來這邊,他就在大門口那邊等著我簽收,我還瞪了他一眼,你不是說西照和東照都不可以嗎?然後他說,這就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了。”
建成後屋子獲得了2016年新加坡建築師協會 (SIA)的年度最佳住宅獎,還有最高榮譽——年度建築獎,“可能評審在參觀的時候,有一點感動吧,把面朝西邊的缺點融入到整體的規劃,對家人的日常生活狀態也仔細考慮了。”



▲
位於四層的陽光房
思璇和柏齡把各自媽媽都接過來住,加上今年13歲的兒子,三代同堂。“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兒子,媽媽和岳母住過來,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孫子。”
“三代住一起是一回事,媽媽和岳母在一起是另外一個危險的挑戰,”柏齡笑著說。
“開放之家”總共4層,二層是主臥,三層是思璇媽媽和兒子的區域,柏齡的母親住在四層。“我開玩笑跟思璇說,能和睦相處最好,不可以的話,起碼把她們隔一層樓,就像鄰居。”

▲
兩位媽媽各自的陽臺
因為沒有加電梯,在設計三樓和四樓的時候,儘量讓功能比較齊全,有備餐功能、活動空間,不需要很經常去一樓。思璇給兩位媽媽設計了各自的種植空間,隨自己心意種菜種花。

▲
思璇媽媽的三樓視野
到訪“開放之家”的這天,剛好下了一陣熱帶雨,思璇媽媽站在陽臺欣賞雨景,“早晨聽到雨聲,我一定趕快把簾子升起來。陽臺望出去就是樹林草地很漂亮。”
東邊的陽臺,和西邊泳池上開放的外立面形成對流,房間非常通風,她也喜歡站在三樓走廊,雨水從玻璃屋頂的空隙落進泳池,像小瀑布,“泳池的倒影和水看得很舒服,我覺得這層樓很好,東邊是花花草草,西邊又有水,邊欣賞,一邊做軟體操,覺得人生很快樂。”

▲
週末家庭聚餐,常常是10多位一起吃飯

柏齡和思璇都是長子長女,弟弟妹妹住得不遠,經常帶了各自的小孩來聚餐,週末中午,家人在客廳沙發圍坐,後院小朋友趴在魚池邊玩,整個空間的視線非常通透。

▲
在家中停留的犀鳥

▲
和客廳相連的後院
柏齡說,居住之後,發現最後悔的是沒有在後院裝蚊帳,等擴建之後裝上大蚊帳,週末真是可以躺在客廳,看屋外的綠色看一天,新加坡常見的犀鳥就喜歡停留在長滿植物的後院。
“建好房子,這事業就忙得我團團轉,幾乎沒有享受過這個房子,直到疫情,我才知道我有這個房子,是多麼美好。三代住在一起其實很幸福的,當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家人,就是一起生活。”



自述:吳林壽
2017年,我媽說老房子太小了,我家還有弟弟家的小孩都大了,希望能建新房,滿足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一塊的要求。我是長子,和夫人又都是做建築的,自然攬下了這件事。
我們在法國待了6年,3年學習、3年工作,最初很是興奮,想把學到的東西好好展現一番。誰料爸媽對我們拿出的那些常做的別墅形態並不滿意,“這跟我們的風水格局完全不符合。”
一個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的人,卻像個外來者一樣,我覺得非常羞愧,很認真地開始去研究本地“三間兩廊”的空間組織原型,及其背後的含義。
我們這是邊陲小鎮,對傳統也非常重視,自古以來盛行的各種祭拜習俗都留存得相當完好。傳統民居極其重要的特徵之一,便是“人神共居”。三開間,中間的廳直接與天井相連,是神、先祖和自然的空間,兩側才是臥室、廚房等世俗的空間。


▲
從一層“明廳”和二層平臺看房子結構
外形上,可以理解成這個房子就是兩棟小樓中間加了一個頂。我和弟弟兩個小家庭各居一側、彼此獨立,又透過相連的大屋頂融入有父母在的大家庭之中。
這個頂再加個底,就形成了我們的“明廳”,跟傳統“三間兩廊”中間的廳是類似的半戶外空間,是日常祭拜、紅白喜事、聚會、一家子人活動的主要場地。


▲
“神廳“裡的明暗

▲
冬天的廳
最深處的“神廳”,一面供奉著先祖的牌位和各路神靈,轉身便面對天井,“天宮賜福”,構成一套祭拜體系。
兩側分佈著爸媽的臥室、書房和廚房,還有一個冬天的廳,天冷時將摺疊門關起來,裡面氣候可控。
我的外祖母曾經因為門檻跌倒,骨頭沒法恢復,人生的最後10年只能躺在床上,生活無法自理,挺沒尊嚴的。所以,爸媽的生活空間全部都在一樓,我們花了很多功夫保證整個空間地面是全平的,容易打理,也不易跌倒。

如此開放的建築,要如何應對湛江炎熱多雨的氣候?我們為此費了不少心思。
如果直接開很多對外的門窗,吹進來的都是馬路上的熱氣。因此,我們一層的門窗外都會有一個院子、一堵牆隔開,不直接與外界相連,讓氣流從上方順著坡屋頂,經過庭院推進來,在空間裡流動起來,是經過冷卻之後的空氣。


▲
室外悶熱難耐,屋內卻涼風習習、樹影晃動
我爸媽現在就全年不開空調,都是靠自然通風、降溫。但是我們住在樓上會更曬一些,酷暑天還是需要開一下。這也是因為之前都是春節冬天的時候回來,沒考慮到這一點,我現在就在想能如何調整改進。


▲
排水系統全部藏在了肉眼看不見的地方
排水方面,雖然肉眼可見的就只有幾條細細的水溝在地面上,底下是有一套很完善的排水系統,在地基上特意加了一層,雨一下來馬上就可以濾走。
二樓則是把排水藏在了結構層跟面層,做了很多空腔,同時也起到了一定隔熱的效果。牆面上,每一年都會噴奈米防水。
上個月經過一趟颱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這個狀態我不認為是負面。颱風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有必要為了一年那麼一兩天的颱風天而造一個跟外界完全隔絕的建築嗎?這是個問號,建築我覺得永遠是個選擇的問題,沒有一個最優解。
我爸以前經歷過颱風天屋裡漫水、屋頂被吹跑的事情,最開始他還挺擔心的,但是經過這個夏天就完全打消疑慮了。


▲
寬敞的“明廳”內又能打乒乓球,又能家族聚餐
設計這個房子的時候,我也希望它能滿足三代人彈性、多變的需求。
不想擠在室內吃飯,上二樓露臺燒烤、看星星、放煙花,彷彿在野外露營;
春節一家人聚到一塊,在“明廳”弄個露天電影院,或者看場舞龍舞獅的表演;
夏天的話可以打乒乓球、射箭、滑板,玩完很熱就直接在院子裡用水管沖澡,好像身處熱帶雨林……
我們的設計只是提供一個框架,讓使用者自己來玩這個空間,它的趣味性才會越來越高。


▲
“共享客廳”裡的熱鬧場景
時常有人特意過來想看看這個與眾不同的房子,我爸都會特別熱情地接待,自己的房子成了村裡熱議的新鮮話題,他還挺享受的。
我覺得農村自建房這個事真是一個挺值得討論的話題。
八九十年代流行那種歐陸風情,後來又被合院給取代,外來的審美和本地的雜糅,它真正理想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其實覺得應該用一個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


我們這裡也提供一個比較特別的樣本,完全從本土的材料、樣式研究出發而產生的一個新的可能性。
它滿足了風水,也符合當地日常的生活習慣,但是又有別於傳統自建房陰暗、狹小的空間,開放、流動而自由。


▲
回到老家,大人和孩子們的狀態都很放鬆
我也希望透過這個房子,我的孩子能夠跟我父母的故土建立一定的聯絡。像我小孩現在因為長期生活在城市裡,已經不會說本地話了,我爸就一直希望教他本地話。在城裡面滿足不了他訴求的東西,也希望能在這裡得到滿足。
這是非常精神層面的訴求,也是整個中國當下代際關係的一種直接表現。
▼

關鍵詞
泳池
空間
屋頂
新加坡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