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萬瑪才旦,亦是小說家與文學譯者。萬瑪才旦編譯的《如意故事集》以藏族民間傳說中的如意寶屍為引,收錄了二十四則如意寶屍說給背屍人德覺桑布聽的故事。在藏族傳說中,如意寶屍處於寒林墳地之中。它渾身是寶,上半身由玉石組成,下半身由金子組成,能使世人增壽數百歲,亦可消除一切罪孽,令世間無窮人。可是取得如意寶屍並非易事,背屍人在回程中千萬不能開口說話,因為一旦開口寶屍就會飛回墳地。然而如意寶屍又會敘述非常美妙的故事:鳥衣王子、豬頭卦師、魔鬼兄弟、遷魂術法等,它們令背屍人忍不住開口讚歎並前功盡棄。
萬瑪才旦的創作包括電影《撞死了一隻羊》《氣球》《尋找智美更登》,小說《烏金的牙齒》《故事只講了一半》等。評論者注意到萬瑪才旦的作品受到藏族民間文學的強烈影響。他也如此講述,“小時候還沒上學之前,就聽到很多民間故事,然後把這些聽到的故事講述轉述給別人聽。這是一種文化傳統。現在,這種傳統正在慢慢消失。”與此相應,故事集還收錄了藏族藝術家的插畫,並配以書中的藏地俗語。
本書為諾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最新的長篇小說,也被作者本人稱為“最後的史詩”。故事從八月初美好的一天開始,一位住在巴黎郊外的老人,赤著腳被蜜蜂蜇到。他認為這是應該上路的訊號,於是離開了寧靜的巴黎郊區住所,去往他在皮卡第的鄉間別墅。
突然之間,時間的緊迫感消失了,生命之書向他敞開。他邊走邊觀察周圍,不時提到一個被他稱為 “偷水果姑娘”的年輕女子,起初這是他想要創造的小說的主角——她似乎也踏上了前往法國北部的類似旅程。她25歲,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渴望逃離”,此刻剛從西伯利亞回來,馬上又出門去尋找她的母親,多虧她偷水果的行為,在哪裡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追尋她的腳步、穿越法國內陸的過程中,敘述者正以自己的方式書寫她。漢德克善於捕捉和深入挖掘法國的歷史、風景、聲音、氣味和感覺,法國在他筆下栩栩如生。
音樂製作人、DJ艾維奇是2010年代EDM(電子舞曲)熱潮席捲全世界的象徵。本書揭示了艾維奇之名背後真實人物蒂姆·貝里林的生活。蒂姆·貝里林,出生於1989年,16歲時自學作曲,20歲時年少成名。他的歌曲《喚醒我》在外網平臺突破播放20億次。他是一個內向而脆弱的年輕人,總以瘋狂的工作節奏疾速前進。高強度的工作令他身體頻頻出現問題,他曾多次緊急入院治療,又在2016年夏天放棄巡迴演出,可兩年後還是遺憾離世。
透過對蒂姆的筆記、郵件、聊天記錄等資料,以及對家人朋友的採訪, 蒙斯·莫塞松得以走進他的生活,再現他的成長曆程與生活困境。作為商業化的電子音樂代表人物,蒂姆希望能被大眾認真看待成一位音樂創作者,他的生活迅猛而緊張。他不斷尋求著快速解決痛苦的方法,卻持續地陷入危機。蒙斯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那些正在掙扎的年輕人。因為這個故事並不只關乎蒂姆,而與現代人的情緒:壓力、競爭和焦慮等相關。就像書中展現的,疲於應付負面情緒的蒂姆是痛苦的,可是他也會覺察,那些緊張、焦慮、恐懼,某些時候能夠成為他的指南針,為他指明方向。
“一個賦予你自由的系統”,這是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在網站上對自己技術的宣傳。該宣傳語顯示出孟山都公司的戰略,即“出售資訊而不是出售商品” 。許多中國讀者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家公司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轉基因種子生產商。它於20世紀初以生產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後進入農業,成為除草劑的主要製造商。
本書展現了人類追求農業自由的代價:孟山都創造了一種新的化學經濟 ,然而這種新的化學經濟依賴深埋地下的化石。看似無限的收益最終來自有限的資源。直到今日,許多農民和消費者仍然覺得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從那些製造了難題的公司那裡購買解決方案。透過全球實地調查,對農民、化學家、企業家、工人、病人、律師和法官的採訪,歷史學家埃爾莫爾追溯了孟山都的化學制品和轉基因技術如何滲入全球糧食供應,並展現了除草劑對全球食品生產和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脅。
19世紀四五十年代,愛爾蘭爆發大饑荒,數百萬貧苦民眾無以果腹,只得漂洋過海,希求移民他鄉開始新的生活。在本書中,作者聚焦於移民過程中至關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部分——旅程本身,為討論提供了新視角。當飢腸轆轆的人們奔向海邊,令人失望的現實擺在面前:沒有足夠可供遠航的船舶可以搭乘,而那些費盡千辛萬苦踏上甲板的人,也同時把一隻腳伸進了棺材,黑暗、潮溼、擁擠是漫長旅程的主基調,疾病肆虐下,飢餓、脫水、眩暈乃至死去的人屢屢皆是。由此,海洋成為墳墓,船變成了棺材。
全書分五個步驟:準備、登船、海上生活、死亡及抵達展開。透過大量的書信及輪船公司的行政與醫療記錄、議會檔案,表現了愛爾蘭人背井離鄉來到新世界尋找出路的歷程,也由移民的親身經歷呈現了歷史敘述的複雜性。那些情感、歡樂和苦難,都將與當前的難民問題形成共鳴。可能令中國讀者關心的是,19世紀契約華工的境遇同愛爾蘭人的遭遇非常相似。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稱,華工與愛爾蘭人同樣重塑了19世紀的移民浪潮,此外,華工和愛爾蘭人在航船上的死亡率較為相似,都遠遠高於同時期的歐洲航船。
《人性的鏡子》
把貓狗關在家裡當寵物,有沒有違揹他們的天性?我能不能替我的寵物做決定?動物園到底是不是一個展覽動物囚犯的“監獄”,我還能去嗎?還能不能吃肉?本書從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視角,討論和回應了這些生活中的議題和疑惑,並告訴讀者,在理解了許多動物產業的真相、動物倫理的思考之後,人們需要自己決定在現實中如何對待動物。
錢永祥從追溯“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開始,闡明“動物也應是值得討論的道德問題”。接著回溯動物倫理學興起的社會和思想背景,並進入哲學領域,逐一介紹效益主義、康德主義、亞里士多德的“致善論”、女性主義,以及德性倫理語境中的動物倫理學。錢永祥為中國臺灣地區“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並擔任《思想》雜誌總編輯,研讀政治哲學、近代思想史、以及道德哲學和動物倫理學,近年來還在關注情感在政治哲學裡應有的角色。
亞洲是透過雨水、河流和海洋聯絡在一起的。這出自於“季風亞洲”概念,此概念最早在1941年被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提出,指的是,亞洲透過氣候、風向、稻米聯結,然而這種聯結又為西方帝國分化。本書中,歷史學家蘇尼爾·阿姆瑞斯透過亞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展示了對水的夢想和恐懼如何塑造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的願景,激發了人們透過水壩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並扭轉了國家內外的緊張關係。
作者在書中引述了亞洲文化如何受到氣候環境塑造的討論。日本哲學家和辻哲郎認為,印度人唯命是從的性格來源於季風帶來的雨季,因為對氣候造成的災難感到不安,所以印度人民缺少歷史意識、感情充沛而意志力鬆懈。這無疑與19世紀英國人的觀點相合:他們稱印度人缺乏自治的理性。
在本書中,卡洛·羅韋利帶領讀者經過黑洞的中心,繞開恆星的殘骸,來到時間與空間終結之處——白洞誕生的地方。白洞是一種尚在推測中的想法,也是作者過去多年研究的重點。
黑洞的形成就是一次墜落的過程:一顆燃燒完的恆星被其自身的重量擠壓而坍縮;進入黑洞的物體會墜落;空間本身同樣也在經歷擠壓和坍縮。可是物體墜落時會發生什麼?它們會先落到底,然後反彈。在黑洞坍縮到底的那一刻,它能不能像籃球一樣反彈,就像時間倒流一樣?跨過奇點,越過時間的盡頭,會發生什麼?
卡洛·羅韋利,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著有暢銷科普作品《七堂極簡物理課》《現實不似你所見》。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董子琪,編輯:姜妍、徐魯青,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