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看到了幾個熱搜,讓我有種強烈的“分裂感”。
“麥琳核心好強大!”

“麥琳的執行力!”

“麥琳全平臺漲粉近10萬!”

在這些熱搜裡,我看到的都是這樣一些評價:
真誠、認真、強大、執行力高、漂亮……
這不禁讓我感覺非常顛覆,畢竟一個月前因為“燻雞”“畫像”事件,麥琳被罵上熱搜時的關鍵詞還是:
懶惰、邋遢、自私、撒謊、控制慾強……
同一個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有了差異如此巨大的風評,甚至成了不少人心疼、羨慕的物件。
好奇怪啊,是不是,不知道的還以為僱了什麼水軍呢



。
接著插播一段我同事這周的“遭遇”。
她兒子正處在初三中考關鍵期,上週期末考試不理想,想到其他考得好的已經可以提前直升重點高中了,而他們下學期還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痛苦掙扎,她心裡滿是擔憂,一整個下午心情都不好。臨到家前,已經做了不少心理建設,同事回家第一句就是:這次考試不算個啥,走,媽帶你出去吃點好吃的!”
可沒想到兒子完全不買賬,還白了她一眼,說:“你說這話你自己信嗎?!從進家門你已經嘆了三次氣了!你在不在乎我知道,別再把我當小孩子了!”
同事一秒鐘又破防了。
好,現在兩件事結合起來,為什麼現在麥琳一張口,網友們就覺得她真誠了,而當媽的說的這話沒毛病啊,自己兒子就不信呢?
這真是有有趣的問題,常爸試著探討分析一下,有反對的請輕點拍磚哈。
在往期的節目中,麥琳很多時候的言語被認為是假的。
比如,她說自己很愛李行亮、很愛孩子。可網友卻認為,這個“愛”是假的,麥琳最愛的其實是自己。
但看了《再見愛人》的番外篇《回門宴》,麥琳道歉了,很多人對麥琳的評價是“真誠”。

同樣是“口頭表達”,網友怎麼就認定麥琳這次就是真誠的呢?
常爸試著拋下了之前的固有成見,發現這段真的可圈可點,甚至能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別的道歉。
首先要提到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名詞,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指人在傳達訊息時,會使用語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音調等,來輔助說明語言傳達的含義。
專門研究情感溝通的美國心理學家梅拉比安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一個溝通效果的公式:
資訊的全部表達= 7%語言+ 38%聲音(音調等)+
55%肢體語言
55%肢體語言
*這個公式主要基於梅拉比安對情感和態度的表達研究。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不在乎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是怎麼說的。
麥琳第一次道歉是因為“燻雞”。
她給嘉賓們準備了燻雞大餐,沒有任何迴避,而是選擇直接道歉:
我很任性,
給你們添麻煩了,
感謝你們的包容。





整個道歉過程,麥琳情緒穩定,說話非常有條理。而且除了“說抱歉”外,麥琳的道歉還有很多亮點。
首先是直接點名要向黃聖依和葛夕道歉,物件越明確,事實越清晰,道歉的指向性就越強,可信度就越高。
其次是,道歉過程中與黃聖依、葛夕一直保持眼神接觸和肢體接觸,並且語氣和表情都很平和。
最後是,道歉結束後,麥琳與黃聖依、葛夕相互擁抱,有更大的肢體接觸。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非語言訊號與所說的話相匹配時,就會增加信任、明晰和融洽。但如果不這樣做,傾聽者就會產生緊張、不信任和困惑。
麥麥的道歉,就做到了“匹配”。
1、面部表情與“道歉”匹配。
人臉極具表現力,能夠不言而喻地傳達出無數的情感,比如喜悅、悲傷、難過、逃避等。
麥麥道歉全過程都一直很平和,沒有攻擊性,傳達出了一種真誠的情感。
2、眼神交流與“道歉”匹配。
眼神交流是一種特別重要的非語言交流方式,因為絕大多數人接受最多的就是視覺資訊。你看他人的方式,可以傳達很多東西,包括興趣、感情、敵意或吸引力,同時眼神交流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談話的流暢性、對對方興趣和反應的衡量等。
和對方說話卻不能直視對方,很容易被認為是在逃避和撒謊。
麥麥在道歉中始終直視道歉的物件:葛夕和黃聖依,而且眼神沒有冷漠和攻擊,反倒一直傳遞溫暖,讓人很容易相信。
3、觸碰和肢體接觸與“道歉”匹配。
在道歉過程中,麥琳一直和黃聖依拉著手,這種觸控本身就傳達著“友好”的資訊。道歉結束後,她主動和黃聖依、葛夕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這種姿勢和動作都是在傳達善意。
希伯來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聯合研究也發現,肢體動作比面部表情能更好地傳遞情緒體驗。因為口頭語言傳遞資訊時,人們很有可能會因為利益做些處理甚至是撒謊。但身體語言往往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語言和非語言動作的高度匹配,讓麥麥的道歉真誠度直線上升。
但僅僅是這些,並不足以讓麥琳的口碑有如此巨大的逆轉。
所以,還有什麼呢?
麥琳的道歉,傳遞的最重要的資訊就是:
她改變了,她進步了,她成長了。
她在自我介紹中說自己是“正在努力成長的麥琳”。

從“不道歉”到“會道歉”確實是一種改變,但也僅限於口頭上。但節目中,麥琳的更多行動讓自己的“道歉”變得更立體。
具體做了什麼呢?
第一件事是,成功減肥13斤,外形明顯更漂亮了。
回到家後,她開始做運動,吃減脂餐。

她開始吃減肥餐,調整作息,不再熬夜。

她學會了騎腳踏車、騎電動車,給自己增加技能。

不管是減肥、運動還是騎車,給外界的感覺就是,麥琳真的要變成“更好的自己”了。
除了對自己更好一點外,麥琳也對家人比以前更好了。
她給李行亮買了他最愛的星戰系列積木,還答應與他一起拼。


她還給李行亮織綠色圍巾、做蔥油麵。


她給女兒買了喜歡的漢服,還拍了漢服寫真照片。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尊重他人的喜好,開始不以自我為中心……曾經被無數網友吐槽的“麥點”,都成了麥琳進步的證明。
她那句“正在努力進步的麥琳”,便顯得不再是空口白話。
而這些事實,讓“道歉”和話語變得更加真誠,也開始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所以,語言、非語言溝通和行為,共同讓麥琳“進步、改變、提升”的形象立體了,有了更強的說服力。
說了這麼多,再反觀同事和孩子的生活片段,不難發現一些問題。
第一個是,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一致性問題。
同事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邊說“沒關係”,一邊不自主地“嘆氣”,兩者傳達的資訊完全是矛盾的。
孩子那麼聰明,肯定一眼就能看出“嘆氣”才是大人最真實的樣子,知道大人對考試成績肯定是不滿意的,自然也就不相信大人說的什麼“沒關係”。
說到這點,我真的建議家長們注意一下自己“無意識”的動作,比如嘆氣、失望的表情、口頭語、手勢、肢體動作等等。
因為與“說什麼”相比,你的“非語言溝通”傳達的資訊更多,而孩子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父母的行為和反應。
有時候,你甚至什麼都沒說,孩子都已經把你的真實想法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個是,語言和行為的一致性問題。
給孩子說自己都不信的道理,孩子會信嗎?
顯然是不會的。
同事看到孩子的成績後有點擔憂,但是卻跟孩子說“沒關係”。她的本意是想要安慰孩子,但是卻讓孩子一眼看出了真實想法。
所以啊,其實與其掩飾自己的擔憂,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認,不說違心的話,反倒讓孩子更心安,更願意分享自己真實的想法。
真誠才能換來真誠,虛偽只能造成疏離。
說實話,起初看到麥琳從被全網罵轉變成大家心疼和讚賞的物件,我真以為又是節目組無下限的騷操作,但看完她這段道歉過程+成長史,我已然無心關注背後到底有沒有劇本了,這根本不重要。
而重要的是什麼,是我們在日常與孩子交流時,不要只盯著自己“說了什麼,我們語言背後潛藏諸多資訊,像表情的細微變化、聲調的起伏波動、不經意的肢體動作等,都有可能暴露我們的真實想法。
就如同我同事和孩子的溝通困境一樣,家長家長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與言語相悖的表現,瞬間就會被孩子識破。
那究竟什麼最能打動人心?答案不言而喻,唯有言行一致,方能直抵人心深處。
重
預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