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處這個變化的時代,特別無奈的一件事,可能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看不到機會。
機會來了,但你不明白趨勢,看不懂變化,只好和機會失之交臂。
最大的遺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那麼,如何想明白趨勢,看懂變化呢?
我可能會建議你,多出去看看。
尤其,是在“不出海,就出局”的今天。
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是時候,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了。
但是,出哪個海?去世界的哪個地方?
這樣,我先給你分享幾組資料。


這幾年,企業出海,一直是個挺熱的話題。
但你猜猜看,被企業選擇,出海最多的目的地是哪?
是美國?還是歐洲?
的確。提到出海,不少人的下意識反應,就是“劍指歐美”。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確實一直是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貿易額還在持續增長。
不過,從2023年開始,這件事有了變化。
根據海關統計,2023年中美貿易額為6644.51億美元,同比下降11.6%。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002.91億美元,下降13.1%。
中國,不再是美國第一大進口國。
看到這組資料,可能有不少人會焦慮。是不是我們的進出口貿易,萎縮了?是不是“去全球化”,真的要來了?
其實,不是的。
根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
美國在下降,但全球在增長。
這說明什麼?
說明,出海的目的地,變了。
說明,在一些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新的機會在生長。
去年的年度演講中,我提到了一組資料。

這張圖,是截止到2023年8月底,阿里國際站上,跨境貿易增長最快的三個區域。
中東、中南美、非洲。
為此,我還特地找到同程商旅的同學,跑了一下資料。
他們的回答,也是:中東、非洲、中南美。
比起疫情前,中國企業去中東的訂單量,上升了141%。去非洲的訂單量,上升了140%。去中南美的訂單量,上升了120%。
而根據海關資料,2023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9.47萬億元,增長2.8%,佔進出口總值的46.6%,提升1.2個百分點。對拉美、非洲分別進出口3.44萬億和1.98萬億元,分別增長6.8%和7.1%。
不知不覺,世界,好像真的和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了。
於是,我也在年度演講中,許下了一個願望。
我說,接下來,我一定要走出去看看。至少,先去中東看看。
我要去看看,在那些我們沒有注意,但藏著機會的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地的公司,是怎麼經營的。當地的人,是怎麼生活的。那一個又一個的機會,是怎麼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樣,被一個一個拾起來的。
於是,在2024年1月,我去了一趟中東,真的看到了很多,也聽到了很多。如願以償。
請讓我與你分享其中的兩個。


在中東,野蠻生長
提問:在迪拜,如何做外賣?直接複製美團模式?
迪拜本地一家大型中餐外賣平臺“拜託拜託”的創始人,王躍明說:不行。
整個迪拜的中餐廳,幾乎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國際城”。而客戶,卻遍佈全城。
供給集中,需求分散。所以,必須一個地方送全城。就像“菊花”一樣。
好吧。那麼,怎麼送呢?
像國內一樣,請本地人送,用電瓶車送?
不行的,你想一下。
首先,是本地人。本地人超級貴。整個迪拜300多萬人口,只有10%本地人。
他們每月薪水3-4萬迪拉姆(大約6-8萬人民幣),還不怎麼能幹活。
讓中國人做呢?首先,中國人工資也挺高,而且做著做著,積累客戶多了,他可能自己單幹了。
那麼,怎麼辦?找孟加拉人,尼泊爾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相對來說,他們更吃苦耐勞,更兢兢業業。
出海的必修課,是學會管理外國人。
那麼,用什麼送呢?也是電瓶車嗎?
也不行。還記得嗎?迪拜要像菊花一樣送全城。平均配送距離30公里。
所以,要用長途工具,摩托車,或者汽車。並且,儘量是汽車。
為什麼?
這個理由,你不真做,是真的不知道:迪拜,有齋月。齋月裡,伊斯蘭教徒從天亮到天黑,不能吃東西。
大多數巴基斯坦人,就是伊斯蘭教徒。如果他們真的一天不吃東西,騎摩托車,是騎不動的。
出海,對當地的生意的認知,是最重要的。
這不容易。也很麻煩。
但是,所有你能克服的麻煩,都是擋住別人的壁壘。
不光是送外賣。同樣麻煩的事,還有“送快遞”。
在中東,網購,正在變得越來越平常。
不少人想在網上買東西,並且網購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了。
挺好的。但是,有意願,肯下單,還不算完。
要完成這單交易,你就得把商品送到使用者手裡。
可能有人會說,那就送唄,有什麼難的?物流這麼發達,直接把咱們的物流系統複製過去,不就解決了?
這麼想,很正常。畢竟我們的物流,太發達了,也太方便了。
但在中東做物流,會出現不少你想都沒想過的問題。
比如,地址。
本地的門牌號和派送地址,異常複雜,有時候照著地址,也找不到地方。把單子上的英文翻譯成阿拉伯語,也不一定準確。
所以,你可能需要和買家反覆溝通,才能確認送貨的地址和時間。
又比如,退貨。
雖然本地的使用者會選擇網購,但他們又不完全信任跨境平臺,所以更傾向於COD(貨到付款)。跨境電商,還是貨到付款。那麼長時間的等待,等使用者真的收到貨,已經失去了興趣。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你不紮根在這裡,壓根想不到的問題:
有時候,配送員單純就是不想去送了,所以直接說被拒收了,快遞因此也會被退回倉庫。
啊?還能這樣?
所以,很多時候,貨雖然到了,但拒收率很高,幾乎高達50%。也就是說,每兩件,可能就會有一件被拒收。
你想想。那可是大洋彼岸。一旦拒收,要運回去的運費很高。成本,一下子就不好控制了。
還有,還有……問題五花八門。
怎麼辦?黃珍說,我來。
黃珍是誰?她是iMile電商物流公司的創始人。
2017年,從阿里巴巴辭職之後,她就一直在研究市場,看看自己能做點什麼。
有沒有哪件事,是有門檻的,值得花上十年時間深耕,做出護城河的?
於是,黃珍就看上了“做末端物流”這件事。
可是,之前本地公司沒解決的問題,她憑什麼就做到了呢?
答案是:數字化,和無窮無盡的細節。
數字化系統,雖然有一定成本,但很有必要。
因為,當你規模很小的時候,比如,一天幾十單,上百單的時候,在倉庫裡吼幾句,打幾個電話,這事說不定就解決了。
但當你的規模開到上千單,上萬單的時候,你就只能依靠數字化技術,讓每一單的問題視覺化。
這樣,你才能知道,配送員是不是真的去了客戶門口,哪裡出了問題。
就這樣,靠著數字化系統,一單一單去解決異常單,一個一個電話打回去,一條一條核對地址庫。
無窮無盡的細節,都是水磨功夫。
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細節,讓iMile越做越好。使用者的簽收率,就從50%,上升到了70%-80%。
到了今年一月,iMile的業務範圍已經拓展到了15個國家。
真好。黃珍在接受“迪拜人”採訪的時候,曾經這麼說過:
我們和華為和阿里不一樣。因為,我們提供的,是一些“看不見”的服務。非常細、非常碎。
所以,從一開始,她就下決心,一定要徹底的國際化和本地化。
說的太好了。我以前講過一句話:所謂全球化,就是到每個國家的本土化。
我喜歡這句話。我也打心底裡,相信這句話。
只有紮根當地,才能把每件事做好。


走,出去看看
在遠處,你只能看到事。但只有在近處,你才能看到人。
出去參訪,很多人都會問,有沒有什麼深刻的洞察。
可是,短短幾天,哪能有什麼深刻的洞察。只能說,有了那麼一點點體感,感受到那麼一點點溫度而已。
這種體感,雖然並不一定比看影片、看文章深刻,但總歸更加真切。
這個世界,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所以,無論到什麼時候,依然會有很多很多的需求。
而當我們看的夠多,想的夠多,就一定能捕捉到這些需求。
從很多人的口中,文字中,甚至影片中,你能看到的世界,都或多或少會有偏差。
只有去到現場,感受世界的多樣性,你才能理解真實的世界,究竟長什麼樣子。
現在,天氣暖和起來了,又到了出發的時間。
6月份,我要去日本看看。看看在中速經濟時代,要怎麼增長。如果深度老齡化一定會到來,有哪些學霸的卷子,可以抄答案。

9月份,我要去美國、墨西哥看看。看看人工智慧的最前端,有哪些技術,從“天上掉下來”,又有哪些應用,從“地上長出來”。看看美國的友岸外包,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製造業,和供應鏈格局。

12月份,我要去東南亞(越南、印尼)看看。看看中國供應鏈溢位的地方,到底會發生什麼。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還有,還有……我有太多的地方想去。
歡迎你,和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全球化浪潮中,蘊藏著哪些新的產業趨勢?在那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孕育著哪些新的增長?這些新的增長,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機會?
我們決定,一定要去實地看一看。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國務院新聞辦就2023年全年進出口情況舉行釋出會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5703.htm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55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