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未婚生育限制如何保障相關權益?美國:將生育權、兒童福利和婚姻分離

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的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新生兒數量為366萬,全年綜合生育率為1.66,雖然仍低於保持國家經濟規模需要的適度生育率——1.84,但在發達國家裡,美國是和這個數字差距最小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7-2018年的一項調查,受訪的32-38歲美國女性有24.5%在生第一個孩子時沒有結婚,這個數字比1995年增長了6倍。
這樣高的非婚生比例大概是因為“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而這句話是由完善的醫療、法律和教育體系做支援的,落實在了從嬰兒孕育到成長的整個過程。政策的制定可以說將生育權、兒童福利和婚姻完全脫鉤。
△監護權和撫養權的區分。
首先美國社保裡沒有生育險這個險種,以加州為例,孕產假屬於勞動就業局管理的殘障保險,不管是因為疾病、傷害還是生孩子,只要是短期因為健康狀況無法從事工作的,都由短期傷殘保險來支付,通常能覆蓋到女性員工工資的60%。申請的流程也相當便捷,筆者懷孕早期收到人資發的一份表格,填好寄出到真正休假的時候就會收到從殘障保險的錢,這樣將產假和育兒假列入短期傷殘險也是極大的消除了女性由於懷孕產生的性別劣勢。
另外家庭休假醫療法案確保對於育兒或照顧患有嚴重健康狀況的親屬的假也有嚴格規定,並且要求僱主要在至少12周內為休假的員工保留相應的崗位。
孕期產檢、預約醫院手續也比較簡單,結不結婚的女性都是一樣的流程,醫保報銷、辦護照或ID等手續也沒有不同。
自孩子出生起,非婚媽媽自動獲得法律意義上的、和孩子的母子關係和完全的監護權。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根據美國兒童監護法,監護權和撫養權相互獨立,監護、撫養權利和撫養義務也同樣相互獨立。
未婚生子的父子關係並不是自動獲得的,需要確認程式——
1. 生父向醫院提交自願確立父子關係宣告書,父親的名字就會出現在孩子出生證明上
2. 由母親向法庭提出確立父子關係的申請。該申請在懷孕期間就可以向法院提出,但只有在孩子出生後才能批准。若生父拒絕,母親可再向法院提出親子鑑定申請。
法定監護權指的是給小孩的健康,教育等重要方面的決定權。比如去哪上學、是否參加宗教類活動、手術簽字等。
共同的法定監護權意味著父母雙方享有同等的決定權和責任,單獨法定監護權指只有父母一方有權做決定,並且不需要另一方的參與。
但享有單獨法定監護權並不代表也有單獨的撫養權。生活監護權即撫養權,是我們通俗理解的孩子和哪方一起生活,共同撫養權指的是孩子與父母雙方的相處時間都是基本平均分配的。如果是單獨撫養那麼另一方一般會有探視權。探視權是為了保證沒有撫養權一方有足夠的時間與小孩相處,一般來說會安排週末過夜、節假日和學校假期平攤。提交給法庭的探視表需要包括孩子接送地點、時間及交通費用的安排。父母雙方可自行商議,只要是符合兒童利益,法庭一般都會批准。
如果沒有撫養權的一方有家暴史或濫用藥物的情況,法官是有可能判決一個監管探視權,法庭會指派一個探視監管人監管每一次的探視,並且會指定一個探視地點,再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看是否需要增添額外的限制。在一些極端案件中,法官可能出於安全或保護兒童出發完全不判決任何探視權。
非婚生關係中一旦父子關係確認,即便法院判決母親享有完全的監護權和撫養權,生父仍然要承擔相應的撫養義務,比如支付撫養費用、加入家庭醫療險或醫療保險(美國未成年人醫保是在父母名下)、享受軍人家屬福利、遺產繼承權等等。
非婚生兒童到了學齡入學時,無論公立或私立只要符合入學年齡,也和婚生孩子享受一樣的學區權利和父母公司福利(如幼兒園補貼等)。

美國也像其他先進工業國家一樣為低生育率問題擔憂,但目前緩解生育率下降的主要人口政策還是以移民為主,其實除了現金補貼、稅收減免、延長產假外,真正解決教育和醫療、減少育兒負擔,才能從根本上隨著經濟增長生育率逐年下降的困境。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