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朋朋 編輯 | 範志輝
“在塞滿平凡的世界裡,有沒有你放不下的姓和名?”
在《音樂緣計劃》的舞臺上,吳克群將這首《花開盡頭》演繹得別有一番風味。舞臺上的他像個快意恩仇的俠客,唱的是江湖往事,一面是悲歡離合轉頭空的暢快,另一面卻是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愁苦,狂放而隱忍,悲愴而剋制。

在臺下,作為歌曲創作者的劉鳳瑤眼中淚光閃閃。這本是寫給他爺爺的歌曲,唱的是離別,但他避免將用悲傷的基調,希望能詮釋出一種“颯”。吳克群做到了,仿若向天上的爺爺敬酒一杯。
這是獨屬於創作者之間的默契,也是吳克群選擇參加節目的原因,更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AI時代,原創音樂最能打動人的地方。

吳克群的原創音樂哲學
來到《音樂緣計劃》,吳克群分外真誠。
在先導片裡,他興奮得摩拳擦掌,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原創哲學:“如果當初寫歌的人是為的是價格、為的是流量,那他就不會得到價值、不會得到流傳。”也許正是為了發現那些有流傳價值的原創音樂作品,他才會在繁忙的巡演中抽身,來參加一檔綜藝節目。

所以,當他聽到劉鳳瑤演唱的demo時,吳克群最先捕捉到他歌曲中暗湧的情緒。
在劉鳳瑤首唱這首《花開盡頭》時,吳克群就捕捉到他的目光一直在看天上,就猜到了創作者的心裡藏了一個人。當吳克群聽完這首作品時,他形容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會記得的歌”,而在聽完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後,他形容“壓力很大”,“會盡力把歌曲中的情感表達出來”。

當這首歌呈現在舞臺上時,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吳克群花的心思。
這是一首音域跨度非常廣的歌,吳克群將歌曲中情感輕撫融入其中,進入副歌部分時,他也將情緒推到了最高潮。同時,他對民樂的使用十分克制,既能保證呈現出歌曲中的個性和風骨,又不會稀釋情感的濃度。
吳克群之前講過一個觀點,音樂是表達,不是表現。音樂是寫給人的,是有情感輸出的,這就是人跟AI的區別。
如此來看,吳克群選擇參與《音樂緣計劃》這一原創音樂綜藝,正是源自於他與原創音樂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在分享創作心得、探討音樂理念時,吳克群不再簡單是一個綜藝節目的嘉賓,他也是作為一名原創音樂人出現在舞臺上,讓一切熱愛與純粹都具象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吳克群與劉鳳瑤的第一次合作。早在今年6月,吳克群就與劉鳳瑤合作過《寫在星星上》,這是一場極為成功的合作。身為製作人的劉鳳瑤在創作中放大了吳克群聲音中的故事感,保留了他紅酒般質感的音色。

這一次,吳克群便從一開始就認定劉鳳瑤,對他的才華不加掩飾地表達了尊重與珍視。
在選擇原創音樂人的環節,吳克群一開始就來到了劉鳳瑤的門前,一直等到周深與劉鳳瑤聊完,隨後走進房間將手中所有的CD都交給了對方。將所有選擇權都交給了對方,正是吳克群對於好作品的百分百認可,以及對於彼此之間默契合作的無條件信任。

吳克群將這種選擇與合作的過程比喻為“談戀愛”,節目播出之後,他在微博上依然為優質的原創音樂而動容。他會記得自己被音樂打動的時刻,會動情地寫下:“對我來說創作是一場心對心的戀愛,而靈感就是每一次的怦然心動”。

因此,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認真的態度,希望找到與自己最為契合的創作者,共同創作出優秀的原創音樂。
吳克群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他的原創哲學,只有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創作者和每一首作品,才能創作出真正觸動人心的音樂。

原創至死,
不止是信念
有原創的地方,就有吳克群。
當吳克群以“新人”的身份站在《有歌2024》的舞臺上,足見“原創至死”對於他來說,並非僅僅是一句口號或者一句飄渺的信念,而是始終身體力行在做的事。
與《音樂緣計劃》相似,這也是一檔旨在扶持年輕音樂人的原創音綜,會邀請新人來與導師合作一首全新的音樂作品。
而出道24年的吳克群仍選擇以“新人”的身份來完成這一次的合作,他說自己和戴佩妮一直有個約定,就是能合唱一首歌,“感謝這個舞臺讓我們完成了24年的約定”。在這個舞臺上,他特地選擇了自己全新創作的歌曲《念念》,將自己放到和其他音樂人同一個起點上,共同接受嚴苛舞臺的審視。

在舞臺上,吳克群紅著眼眶說:“這樣的節目,我等了20年,我也相信,真正的好作品肯定會被發現。”這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宣洩,更是對原創音樂生態的本能期待。他想把握住每一次推廣原創音樂的機會,喚醒更多人對原創音樂的關注和熱愛,讓華語樂壇迎來更多的可能。
綜藝節目錄制同期,吳克群還在進行「我們的冒險」巡迴演唱會。在演唱會中,他安排了幾乎全原創歌曲的表演。其中,既有他自己的《將軍令》、《大舌頭》、《為你寫詩》等原創代表作,也有《謝謝你愛我》、《錯的人》、《熱浪》等他寫給別人的作品;既有獨屬於吳克群的鬼馬感甜情歌,也有唱紅過無數人眼眶的苦情歌,還有那份帶著吳克群基因的國風音樂。

這種安排不僅是在展現他個人音樂創作的廣度與深度,也是在向觀眾和年輕音樂人證明:“好的原創音樂,它自有生命力。”
他喜歡用歌曲去講述、去思考,也去批判。
初入樂壇,他講的是私人化的個性與想法,創作了《開場白》《請安靜》。後來,《大舌頭》《泛泛之輩》為代表的吳氏情歌打開了市場,但他卻轉而開始嘗試《將軍令》《紙片人》這樣的國風音樂。近幾年,《銀河裡擁抱》《愛盡餘生》中吳克群開始原創中嘗試更多曲風,更完整的概念表達,也在歌曲承載更為沉重的主題和故事。

他用一首首原創歌曲記錄了自己的音樂成長之路,也見證甚至引領了華語樂壇的變遷和發展。
20年前,吳克群在個人首張全創作專輯《吳克群》中演唱了一首同名歌曲。在歌曲中,他搞怪地模仿了許多當紅男歌手,卻在副歌中突然深情,反覆地唱著一句“我只不過想唱歌給你聽”。
如今回看,也許不僅僅是吳式情歌中的一句深情告白,更是年輕吳克群對於原創的箴言,對於音樂的承諾。

與樂壇新人一起,
夸父追日
正因為他體驗過創作的不易,吳克群才能最能明白,這個時代對於原創音樂的殘酷,所以他願意儘自己所能,幫助年輕人的音樂人拂去眼前的低氣壓。
在AI日益成熟的今天,任何人都能在幾分鐘只能就能創作出一首全新的音樂作品。但吳克群依然堅信,那些年輕音樂人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那些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與人文關懷,是機器無法複製的。

正如他在節目後的分享中所說,“人類的共情是隻有0和1的世界無法精準計算的,音樂的靈魂永遠是人。”機器可以模仿旋律和節奏,但無法理解和表達歌曲背後的情感和故事,這正是原創音樂的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
對於原創音樂人而言,在每天十萬首新歌的當下,他們始終面臨著作品被淹沒在海量資訊中的風險。與此同時,短影片並非對於所有音樂都友好,演算法成為最重要的衡量標尺;音綜也成為了翻唱的天下,乃至整個華語樂壇都被回憶殺和翻紅這樣的關鍵詞所充斥;影視OST受到劇集本身熱度、製作水準、預算等多重因素影響,能否出圈也有著極大不確定性。
畢竟,市場資源總是優先的,即便作品本身質量優質,但往往由於難以獲得足夠的曝光機會,最終導致難以被大眾所熟知。他了解原創音樂人的苦,但更瞭解的是,原創音樂人的熱愛與執著。
身處其中的吳克群,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才會想要為後來者撐一把傘。
於是,面對當下音樂生態的頑疾,新生代音樂人的困境,吳克群會在穩定的音樂事業之外,積極參與各種原創音樂活動。他願意用自身的影響力來帶動更多的原創音樂人,去為年輕人搏一把,為音樂行業努力爭一份希望。

在吳克群表達自己原創態度的作品《夸父逐日》中有這樣的一句歌詞:“抓不住夢的流向,就反哺夢的河床。”
如今,這也是他在身體力行提攜後輩的最好註解。哪怕大家都抓不到下一個流行的風向,但吳克群甘願用自己的一份光亮,去反哺更多原創音樂人,構築起他們逐夢的河床。
我們樂見的是,即便在AI音樂爆發、洗歌抄襲氾濫的時代,還有人堅信原創至死,依然有人獻祭著自己,為了一腔熱愛,去做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