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投資,一年半回本,江西K歌房老闆要去香港上市

封面圖 |《重返20歲》劇照
商場上有兩種經驗很值得研究:
第一種是失敗的經驗,尤其是手握好牌卻打得稀爛的企業,這種別人真金白銀踩過的坑,看明白了就是替自己省錢;
第二種是成功的經驗,特指那種行業整體蕭條時,少數幾家走得特別好的企業的經驗,這種能熬過週期考驗的企業,都有獨特的生存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後一種企業。前些年,國內KTV大規模關店,市場規模斷崖式下跌。這兩年雖慢慢恢復,但整體業態不如從前,就在這種背景下,魅KTV卻大量擴張新店,準備衝刺港股IPO了。
所以,賺錢和不賺錢的KTV,差別到底在哪兒?
作者:呂敬之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從江西開到香港蘭桂坊,魅KTV要上市了。
2023年,魅KTV以驚人的速度在全國範圍內擴張,門店數量從400家迅速增長至接近800家,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這一擴張速度不僅在行業內罕見,更顯示出其背後強大的運營能力和市場吸引力。
就在近期,魅KTV高調宣佈其香港旗艦店在中環蘭桂坊開業,並正式丟擲了港股上市計劃。這一動作不僅標誌著魅KTV正式邁向資本市場的舞臺,更預示著其或將成為KTV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杆。

吳海(左五)、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左四)參與開業剪綵(圖源:香港投資推廣署官網)
魅KTV的成功並非偶然,其背後站著的是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
吳海憑藉多年積累的商業智慧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將數字化和智慧化深度融入KTV運營,自主研發點播系統和後臺管理系統,將人房比從行業平均的1:2降至1:0.55,大幅提升運營效率。
同時,魅KTV透過「小而美」的門店設計、全託管的加盟模式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玩法,不僅降低了開店成本,也讓KTV的運營變得更「輕」了。
1.兩年400家店,魅KTV的大布局
前幾天,魅KTV香港旗艦店在中環蘭桂坊高調開業,同時丟擲港股上市計劃。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KTV品牌,背後站著的是江西愛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實控人正是吳海本人。
魅KTV蘭桂坊旗艦店內景,主打豪華房景、AI評分修音、元宇宙MV製作(圖源港媒)
吳海對魅KTV的期望值很高,他曾公開表示:「魅KTV只是個佈局的開始,實際我要做的是線上線下結合的『超級娛樂平臺』。」按照他的規劃,魅KTV將在2025年底完成1000家實體店的開業,並逐步拓展至東南亞市場。
魅KTV的擴張速度確實令人咋舌。據官方資料顯示,2023年2月,魅KTV的簽約門店約為400家,而到了2024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接近800家,覆蓋了全國100多個城市。這意味著,在過去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魅KTV平均每月新增門店超過30家。
魅KTV的快速擴張,離不開其獨特的商業模式。
與傳統KTV品牌動輒數千平方米的門店相比,魅KTV將營業面積大幅縮小,主打「小而美」的路線。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開店成本,也提高了包間利用率,從而提升了單店盈利能力。
據魅KTV聯合創始人兼CEO湯紅偉透露,一家魅KTV單店投資在500萬元左右,平均回本週期僅18-24個月。這意味著,魅KTV的加盟商可以在兩年內收回成本,並開始盈利。
魅KTV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直營店經營收益;二是加盟商管理費用的抽傭。據某商業博主釋出的影片顯示,魅KTV加盟採用全託管模式,800平方米的門店投資總額約400多萬元,公司抽取不到10%的管理費用。
魅KTV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資本的關注。2021年頂級投資機構就參與了魅KTV的A輪融資。
資本的加持,為魅KTV的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吳海曾表示,魅KTV的母公司計劃在香港上市,這也是促使他們在香港投資的重要因素。
從桔子酒店到魅KTV,吳海的創業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1997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提供酒店預訂服務的商旅管理公司——商之行,隨後又創立了線上旅遊服務公司——財富之旅。2006年,他第三次創業,打造了中高階酒店品牌桔子酒店,並在2017年以36.5億元的價格賣身華住集團。
出售桔子酒店後,吳海一度揚言「再不創業」,但很快又投身於KTV賽道。這一次,他帶來了全新的玩法:數字化和智慧化。
據稱,魅KTV自主研發了點播系統和後臺管理系統,將人房比從行業的1:2降至1:0.55,大幅提升運營效率。這一成果主要得益於數字化和智慧化運營的深度應用。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實現遠端預訂、點歌、點餐等功能,減少對傳統人工服務的依賴,從而精簡服務流程。
同時,魅KTV專注於唱歌這一核心體驗,優化了門店設計,透過更小的門店面積和更高的包間利用率,還借鑑網際網路的前中後臺分工模式,進一步控制成本。
這些舉措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提升了整體運營效率,為門店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KTV是「夕陽行業」嗎?
90後都知道,千禧年之前,KTV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叫「卡拉OK」。
千禧年之後的十餘年裡,KTV門店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全國。到2015年,KTV行業迎來黃金時代,全國門店總數達到驚人的12萬家。
然而,走上巔峰也是衰落的開始。
近年來,錢櫃等知名KTV品牌陸續閉店,不時引發網友熱議,更多不知名KTV閉店更是悄無聲息。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現存KTV門店數量已不足5萬家。
KTV的衰落,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時代真的變了。
作為KTV曾經的消費主力,80、90後成長的過程伴隨著華語樂壇的黃金時期,蔡依林、五月天、SHE、飛輪海、林俊傑、孫燕姿、莫文蔚、張惠妹、那英……華語樂壇可謂是「諸神之戰」。
最近幾年,華語樂壇的「神曲」少了很多。
十多年前,我們唱著《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遇到挫折時,我們唱《水手》,「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十多年後,再走進KTV,人們熟悉的依舊是十幾年前流行的歌手,會唱的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老歌。
至於後來流行的抖音神曲,有網友總結道,「不是喵喵喵,就是黑桃A,誰想去KTV唱喵喵喵呢?」即使這些神曲有其受眾,也註定無法成為跨越性別、年齡、階層的經典曲目。
「年年去,年年歌單都一樣,實在是乏善可陳。」曾經的KTV狂魔莎莎,現在好幾年不去KTV的原因也是這個。
智慧手機普及後,K歌軟體誕生,大家開始意識到「空間」不是K歌的必要條件。如今,人們隨時隨地都能點開K歌App唱歌,還能與全國網友暢聊、PK,K歌App一整年的會員費和去一次KTV的費用相差無幾,給傳統KTV行業致命一擊。
除了K歌形式的顛覆,線上線下新興娛樂形式層出不窮,間接導致KTV失寵。比起唱K,今天的年輕人更喜歡戶外露營、密室逃脫、玩劇本殺這種更有新鮮感、具有陌生人社交屬性的娛樂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去KTV,也很少只為了唱歌。有的排舞,有的拍影片,甚至有的在自習!「4個小時80幾塊還帶飲料和零食,空間大、空調足、學累了還能放個BGM,比任何自習室都划算!」一位酷愛在KTV自習的00後就這樣形容。
3.AI和個性化服務,能救KTV嗎?
KTV創新,迫在眉睫。
大多數KTV企業都意識到,會員制模式的創新將成為核心策略之一:透過精細化運營和資料分析,KTV試圖為會員提供個性化推薦服務,例如根據消費記錄和偏好推薦熱門歌曲或主題活動。利用AI技術,允許使用者自定義播放列表和特效設定,提升使用者的參與感。
此外,KTV行業也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透過建立線上平臺,可以提供線上預訂、點歌和支付服務,提升便利性,還可以開展線上K歌大賽、粉絲互動直播等活動,增強使用者黏性。
主題化KTV模式則透過環境設計和氛圍營造,增強顧客的沉浸式體驗。例如,以電影主題為特色,設計「科幻影迷」「經典懷舊」等不同風格的包間;透過舉辦主題派對、邀請專業歌手現場表演等活動,提升娛樂體驗和品牌吸引力。
除了傳統的唱歌體驗,有的KTV還提供專業的音樂培訓、主題派對策劃和酒水服務等增值服務,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娛樂的需求。
跨界合作模式則為KTV行業開闢了新的增長點,一些KTV與餐飲、酒吧、健身房合作,推出聯票優惠、聯合活動。例如,與婚慶公司合作提供婚禮歌唱服務,與餐飲品牌聯合推出「唱K+餐飲」套餐,希望讓消費者獲得「花一份錢,得到兩種服務」的超值體驗。
歸根結底,人們的消費標準越來越高了,想讓大家重回KTV線下消費,要麼把體驗做到極致,要麼把價效比做到極致。AI能給KTV帶來一些噱頭,帶不來長久的流量。
一家KTV要上市了,但更多的KTV企業,恐怕還得繼續摸索自己的突圍之路。
一起聊聊:
  • 你現在還去KTV嗎?
  • 你覺得KTV行業的前景如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