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定,空懸三個月之後,英特爾迎來了新的掌舵人。
英特爾官方宣佈,董事會一致透過任命資深科技領袖、半導體行業專家陳立武(Lip-Bu Tan)為新任 CEO,這一任命將於 2025 年 3 月 18 日正式生效。
他將接替臨時聯席執行長 David Zinsner 和 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 的職責。與此同時,陳立武還將重返英特爾董事會。
此前,他曾在去年 8 月卸任董事一職。值得注意的是,陳立武也將成為英特爾有史以來首位華人 CEO。
David Zinsner 將繼續擔任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Michelle (MJ) Johnston Holthaus 將繼續擔任英特爾產品執行長。
Frank D. Yeary 將恢復獨立董事會主席的身份。
陳立武的入主,標誌著一個引人注目的歷史性時刻。至此,晶片行業三大巨頭(英偉達的黃仁勳、AMD 的蘇姿豐,以及英特爾的陳立武),全部由華人執掌。
我很榮幸加入英特爾並擔任執行長。我對這傢俱有標誌性意義的公司懷有極大的敬意和欽佩,並且我看到了巨大的機遇,可以重塑我們的業務,以更好地服務客戶,併為股東創造價值。
事實上,早在去年 12 月前任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離職後,陳立武就一直是接任英特爾 CEO 的熱門人選。當時,英特爾便詢問他是否願意接手這一重任。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 65 歲的陳立武出生於馬來西亞,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物理,同時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碩士學位和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作為一位長期活躍的技術投資者,他職業生涯橫跨多個領域。自 1984 年起,他一直擔任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公司 Walden International 的董事長。
陳立武擁有 20 多年的半導體和軟體行業經驗,並與英特爾生態系統建立了深厚的聯絡。
2009 年至 2021 年,他曾領導英特爾供應商兼晶片設計公司 Cadence Design Systems,並推動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文化轉型。
他曾在 Cadence 董事會任職 19 年,自 2004 年被任命以來,持續領導公司至 2021 年卸任,隨後擔任執行董事長直至 2023 年。在他執掌 Cadence 期間,公司收入增長超過兩倍,營業利潤率顯著提升,股價更是飆升超過3200%。
2022 年,陳立武被任命為英特爾董事會成員,也正是在這一年,他榮獲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最高榮譽——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 Noyce)獎。
這一獎項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矽谷之父」羅伯特·諾伊斯的名字命名,通常授予在科技、工程或教育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
2023 年,英特爾進一步擴大了他的職責範圍,包括監督公司的製造業務。然而,由於在如何扭轉公司局勢的問題上與管理層存在分歧,他於去年辭去董事會職務。
如今,陳立武接手的英特爾正處於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時期之一。
公司財報顯示,截至去年 12 月 31 日,其代工部門的房地產及裝置賬面價值高達 1080 億美元,但 2024 年公司淨虧損達到 188 億美元,這是自 1986 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主要源於大規模資產減值。
2023 年,英特爾實施了 5% 的裁員計劃。到了去年,裁員規模擴大至 15% 以上,並持續貫穿 2024 年下半年。手起刀落之間,超過 15000 人遭到裁員。
大裁員只是計劃中的一小部分,幸運留下的員工,也將面臨勒緊褲腰帶的日子:營銷、行政費用、非研發費用,所有開支至少要削減 100 億,逐年遞減。
據外媒 Fortune 指出,近年來,英特爾最大的問題在於在各種選擇之間搖擺不定,試圖兼顧所有方向:
它的核心是 x86 架構,還是應該像其他晶片公司一樣靈活採用不同架構?
它是專注於 PC 和伺服器晶片的公司,還是進軍 AI 晶片領域?
而陳立武本人的經歷似乎正是英特爾這種搖擺不定的縮影。
憑藉豐富的背景,陳立武對晶片設計和製造均有深刻理解。他曾在 Cadence 領導晶片設計軟體業務,同時與晶圓廠保持密切合作。
如果英特爾選擇了一位財務背景的 CEO,那麼拆分英特爾製造業務、讓公司一分為二(正如部分前董事所主張的),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反之,如果英特爾選了一位深耕公司多年的老將,如前 CEO 克雷格·貝瑞特(Craig Barrett),那麼英特爾則可能堅定維持統一的整體架構。
陳立武的任命,似乎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一種折中方案。
包括就在最近,他在一封致英特爾員工的信中明確表示,不會拆分公司的設計與製造業務。與之呼應的訊息是,據路透社援引四位知情人士透露,臺積電已向英偉達、AMD 和博通提出入股建議,計劃參與一家運營英特爾工廠的合資企業。
根據提案,臺積電將負責英特爾代工部門的運營,該部門專注於為客戶定製晶片,但臺積電的持股比例不會超過50%。此外,一位訊息人士和另一獨立來源透露,高通也收到了臺積電的入股邀請。
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對收購英特爾部分業務表現出興趣。但兩位訊息人士表示,英特爾拒絕了將其晶片設計部門單獨出售、與代工業務分離的提議。
另據訊息人士透露,高通已退出此前關於收購英特爾全部或部分業務的談判。儘管英特爾董事會支援與臺積電的交易並已展開談判,但部分高管對此強烈反對。
英特爾代工業務是前 CEO 基辛格扭轉公司戰略的重要舉措。
英特爾長期以來依賴其核心的 x86 架構晶片業務,但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技術的快速迭代,單一業務模式面臨風險。據路透社上週報道,英偉達和博通正在使用英特爾最先進的 18A 製程進行生產測試。
AMD 也在評估 18A 工藝是否適用於其產品線。
在 2 月的談判中,英特爾高管向臺積電表示,其 18A 製程技術優於臺積電的 2 奈米工藝。透過開放晶圓代工服務,英特爾不僅能夠利用自身先進的製造能力獲取更多收入,還能與全球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陳立武會做出怎樣的抉擇,能否帶領英特爾重回巔峰?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英特爾官網顯示,陳立武向英特爾公司全體員工傳送了以下郵件:
我深感榮幸,也倍感謙卑,能成為你們的新任 CEO。
英特爾是一家我仰慕已久的公司。自孩提時代起,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力量便深深吸引著我,而英特爾的創新始終站在改變世界的前沿,引領著眾多突破性的進展。
當然,我們都清楚,過去的成就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競爭激烈的行業。技術變革的速度不斷加快,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你們比任何人都更能體會到這一點,我也知道過去幾年對大家和各自的團隊來說並不輕鬆。
你們會慢慢了解我,我從不會被挑戰嚇倒。相反,它們一直激勵著我去解決棘手的問題。在我即將加入英特爾之際,我相信,我們正處於公司歷史上最關鍵的時刻之一,我們擁有一個獨特的機會來重塑英特爾的未來。
當然,這絕不會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但我之所以選擇加入,是因為我堅信,我們完全有能力取得勝利。英特爾在美國乃至全球的科技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讓公司重回正軌。
在我的領導下,英特爾將是一家以工程為核心的公司。我們要全力以赴,打造最優秀的產品,傾聽客戶的需求,並對我們的承諾負責,以贏得信任。
我的信念很簡單:保持謙遜、努力工作、讓客戶滿意。只要堅守這三點,美好的事情自然會發生。這是我在每一份工作中都堅持的原則,也是我作為 CEO 領導公司前進的方式。
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定期深入評估我們的進展。在我們已經佔據優勢的領域,要加倍努力,擴大領先優勢;在落後於競爭對手的領域,我們要敢於冒險,尋求突破,實現超越;在進展緩慢的地方,我們要找到新的方式加快步伐。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團結一致,擰成一股繩。在大學時期,我學到的最重要一課並非來自課堂,而是來自體育競技。我學會了信任和依靠隊友,因為我知道,那是通往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失敗。這種精神,是我們在英特爾建立制勝文化所必需的。
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客戶在期待著我們團結協作,為他們交付卓越的成果。這是我們最核心的目標,也是我們始終如一的首要任務。作為 CEO,我將賦予領導者們充分的責任感和決策權,讓他們採取實際行動,推動業務發展。
我們正迎來一個特殊的機遇。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新英特爾」的締造者。我們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經驗,把挫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以行動取代分心,全力釋放我們的潛能。
攜手共進,我們將努力重塑英特爾的世界級產品實力,建立一流的晶圓代工業務,併為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這是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所要求我們去做的,也是英特爾邁向未來的關鍵。
同時,我們也有責任為股東創造價值——這一點我同樣高度重視,並相信,當我們重新聚焦客戶時,業務的成功自然會帶來股東價值的增長。
我感謝董事會對我的信任,賦予我帶領這家偉大公司前行的機會。我很自豪能夠加入這個團隊,並對我們即將共同展開的工作充滿期待。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