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正式召開,低空經濟再度成為熱議焦點。今年兩會上,關於低空經濟最新的政策導向藏著哪些要點?哪些關鍵技術已取得重要突破,正悄然改變行業格局?政策組合拳能否成功啟用協同發展新動能?《兩會“數新風”》邀請低空經濟科學家、深思實驗室創始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楊軍,老鷹基金合夥人樊優先,解讀低空經濟發展風向,剖析政策東風能帶來哪些產業鏈新機遇?
1、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和叢集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產業的表述上有哪些亮點?特別是低空經濟的相關方向如何解讀?
楊軍院士:我覺得這一次一個很重要的是直接把低空經濟定義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且特別提出了要安全健康地發展。所以說把安全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我就覺得接下來肯定會圍繞著適航標準的制定、空域管理等相關一系列的安全基礎研究和相關的監管措施可能就會連續出臺。我們看到有一系列的政府專項基金的釋出,然後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支援,以及對研發的一系列補助、補貼的政策。這是從政策方面很好地引導這個產業從基礎設施的建設、研究等方面進行佈局。在過去120多年的航空史發展中,大部分的巡航空域都在高空,特別是我們的傳統民航,大概主要的巡航高度都在萬米左右。那是平流層或者平流層的底部。為什麼叫平流層呢?因為空氣不動,所以那是一個很均勻,而且是一個定常的流場,就是一個非常均勻非常穩定的流場。接下來低空主要的場景是1000米以下,這次試點的六個城市開放的空域是600米以下,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對流層。所以對流層飛行從基礎研究到行業應用其實都還有待進一步做大量的工作。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安全先行。而且從適航標準來說,全球在低空的適航標準、低空飛行器的適航標準現在都沒有,都是按照專用條例。所以這裡面從一方面我們看到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另一方面對我們國家來說也是重大的機遇。這也是我們國家搶佔這個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搶佔這個產業發展的話語權的一個機會。
樊優先:科技興國離不開我們一向重視的先進製造,從整體的機身到能源、飛控系統的軟體和整個系統的操作,包括楊院士提到的空域操作,這些都是國家扶持的重點。因為技術領先,我們其實已經走得不錯,需要繼續發揚。政府怎麼表現支援呢?就是一些補貼、對人才的特殊政策。比如說南方的一些城市對研發的補貼可以做到30%,這個政策的執行力度是很大的。從國家層面,首先政策把它提到戰略的高度,這個就是最大的支援。然後既然是戰略高度,那整個系統從國家的資源資金、超長期國債,包括政府地域的一些基金,500億的某地專項基金,這就讓創業者、整個產業鏈看到希望。因為這個高科技的新型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政策以及政府的支援,從資金到產業化到落地,到協同整個領域,以及甚至不同地方政府的標準制定、協同都很重要。所以另外就是政府跟專案方,包括基金方、產業方結合,一起共同完成一些專案,從資金、專案本身,包括地域政策的支援都是很重要的。
2、未來在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協同發展上有哪些具體的激勵措施值得關注?
楊軍院士:從宏觀層面的確需要政策的引導,因為低空經濟是一個專業度很高的領域,如果有專業的指導就可以減少很多無效的投資。所以我覺得從中央發改委成立了低空經濟司,國家也成立了空管委。所以有這兩個國家機構來協調國家的各個層面、各個部委。然後到地方層面,現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低空經濟相關的專班或工作組。所以在統一協調資源的配置、標準的制定,還有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制定。所以這是一個從上到下都有很好的協調機制。
3、您覺得未來3到5年政策上最先需要突破和解決哪些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楊軍院士:我覺得首先是關於空域的管理,空域的開放和空域的管理。然後另一個就是要確保我們飛得好、飛得安全,這就是相關標準的制定,從飛行器本體,然後到空管系統、路線規劃等等,要制定一系列的標準。然後我覺得也是到了一個該要把原來的一些標準進行實施的階段了,強制實施的階段了。比如說對飛行器的各種效能的測試,對飛行器的測試。
4、低空經濟試點對於在全國推廣和複製方面,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哪些細分賽道更容易受到政策紅利的驅動?
樊優先:做得好就有正向的影響。大家一看,那個地方市場政府也很支援,也有市場的效應。所以相互學習,再一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華東主要是空中製造業比較發達,那這個政府可能根據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來補貼吸引相關的專案方和創業者過來落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政策。比如說新疆這些偏遠地區、四川包括昆明、海南可能跟旅遊、農業相關的。所以制定一些這方面的運營公司,落地來方便稅收政策、人才政策,包括專案方的支援,提供各種資源。我覺得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適合自己地區的不同政策,吸引不同的專案。另外一點,我覺得有一個很關鍵的點是一個新行業的發展像低空經濟,最重要的是你要想什麼東西有可能是大的商用市場,容易成這樣子的話,它就容易賺到錢。比如說空中交通,像華東地區很多嘗試,就關於我們基於現在的交通、路面上的堵塞以及各種問題。比如說上海虹橋到蘇州,現在試飛了十幾分鍾就到了,避免了高鐵和汽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對於很多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這個特點,如果市場做得好,價格有優勢,不會差那麼遠,會有很多人採取這種方式,那這個商業模式就容易實現。還有就是剛需痛點解決不了的,比如說緊急的醫療,包括災區的災難場合是不計成本的,你只要能做到別的方式做不了的事情,或者對直升機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像這種特點的就容易被投資人吸引,因為它容易商業落地,容易立起來,這個商業模式賺到錢。有賺錢效應,各個地域都有類似的需求,那就更加有吸引力。我覺得最先實現的就是物流。幾大物流公司,包括美團、京東、阿里已經佈局很久了。為什麼很簡單,它能解決問題,解決痛點。最後一公里,山區不說了,城市擁擠,從地面到空中直接到達,這個完全是剛需。現有的一些大的快遞公司就會去佈局,再加上政策的指引。那就基本上三方合力,從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然後從需求市場、效率、運營以及國家支援這個方面。我覺得物流可能是最快市場相對比較大的一個。
5、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如何預計?
楊軍院士:市場規模如果預計的話,我們2030年是希望做到萬億級的市場。其實我們根據一些市場報告來看,從去年低空經濟元年到今年的預測的增長,這個速度是30%。所以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就有可能達到這個萬億級的規模。
樊優先:樂觀估計是2025年就8000億到萬億了。市場巨大,因為方向也很多。我們跟西方不一樣,因為他們比較早,但咱們也非常有優勢。咱們在航空飛行器,包括無人機,包括eVTOL的領域,都是頂級的世界級的領軍企業。另外咱們市場巨大無比,14億人口,然後我們行動力執行力強。所以我們有市場,有主要的核心技術,有市場的痛點,有需求,市場規模足夠大。所以我覺得我們完全有可能後來者居上,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6、低空經濟方面,目前我國有哪些顯著的成果?
樊優先:像我們的eVTOL領域已經拿到領航的執照,雖然花了時間有點長。我們有一些企業已經在測試商業的飛行、載人飛行。包括我們的控制系統和能源系統也非常有優勢。因為低空領域跟電動車有一定的協同效應,比如電池,寧德時代已經有400瓦時的最新技術,續航能力是低空經濟未來的一個核心。那這個技術公認是世界最先進的。而且這個可以在電動車基礎上繼續發揮,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我覺得技術從產品本身到我們的政策的扶持力度也是非常之大。各級政府,各個開發區,我們有多少試點,幾十個一線城市,包括一些二三線城市,都有一些低空經濟的開發區,還有一些相關的產業扶持計劃,包括基金,包括稅收,包括優秀人才的扶持和落地的幫助。
7、我國低空飛行的一些關鍵技術,其實屬於領先的狀態了,比如說eVTOL。那今年來說這些關鍵的技術還有可能會迎來哪些新的突破呢?
楊軍院士:我們在新能源汽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都有大量的積累。所以如果在低空經濟的動力系統,可能400瓦時每公斤都已經做到了,已經很好地支撐了低空經濟的發展。但是要更大更好地安全健康發展的話,如果我們能夠突破,有我們的動力系統電池能夠突破到500瓦時每公斤,那就會支撐更好的場景,可能就把我們的整個航程能夠拓展到300公里。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然後另一個就是基於5G的通訊系統更加健全的實施,這樣有利於我們整個通訊管理,還有導航定位等相關技術的突破。可能有利於回到政府工作報告的指導性意見 —— 安全健康。所以從這兩方面,我期待著在這些技術上的突破。
樊優先:能源系統、電池系統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是重量,另外一個是續航能力,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另外在材料方面,因為它飛在空中,對材料的要求,航空的各種新型材料,更加輕更加堅韌的材料,我相信也會有一定的突破。另外就是一些軟性的在適航審批以及整個過程,能不能更加高效,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都花了這麼多力氣,大家也都這麼給力,技術上硬體本身沒問題,那這些軟性的方面應該也會有的,因為需求越來越大。一旦成為整個連結裡邊的滯後或者負面影響的話,相信我們國家一定會大力去把它提高上來。還有一個點,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因為從航路規劃、自動避障,大疆無人機已經有很多優秀的技術特點。這些方面包括遠端的操控,現在又是VR/AR的應用到使用體驗和技術上面,讓它更加容易操控方面一定會有更多的突破。
8、最被看好的低空經濟商業化應用前景都有哪些?
楊軍院士:低空經濟的應用如果簡單歸納的話,就是載貨、載人和低空作業。我們看到可能最大的突破點可能先是在載貨和低空作業。特別是用無人機來作業,有獨特優勢的地方。比如高壓電線的巡檢,高空的一些作業,應急救援,這些都是它有很獨特的優勢。另一個就是載貨,現在特別在山區的物流已經體現出了成本優勢。所以在大規模的進一步拓展,在載貨的應用可能會是接下來很快形成規模相應的一個方向。
樊優先:在未來的空中交通,華東地區相對來講在需求到規劃方面應該是比較領先的。我覺得未來長三角這些地方,其實現在已經有商業運營的,並不貴,幾百塊錢。像在海南,文旅載人298,你就可以從海南飛到某一個島上。我覺得很多人還是很願意嘗試的,一方面是時間,一方面是體驗都很好。上海從商旅這塊,我覺得也可以作為重點開發,我也比較看好,已經有很多實驗在做了。從上海到無錫、蘇州、南京都在佈局空中載人。剛剛楊院士提了載貨,也就是快遞、物流方面毫無疑問,幾大物流公司都會去佈局,再加上技術相對也比較簡單。美團的空中載貨達到1.5噸,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它的航線、先去哪兒後去哪兒,都是人工智慧已經應用到裡面,每一次可以自動根據最優的規劃來設計線路。所以這些已經在做,而且會持續,我覺得是個大市場。另外的一些就是一些應急,包括一些邊遠地區的醫療、農業、檢測、油田。
9、低空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遇到的瓶頸是什麼?特別是各個地域的協同發展面臨哪些痛點?
樊優先:最核心燃眉之急的是,我們要把標準制定下來。歐盟已經有統一的標準,人家低空領域的空域也基本上完全開放。美國也是,但我們相對來講,國家統一的、與世界領先對接的標準還沒有出來。技術我們的飛行器已經世界領先,但是在管制方面的政策具體規定、法律法規,我覺得既然國家支援我們要趕快把它定下來,也可以借鑑國際領先的經驗。這樣子未來我們企業走出去,因為我們主要的產業鏈是非常棒、非常齊、非常發達的,那我們一定會走出去,一定會面臨出海。如果你的標準跟國際上差別大的話,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楊軍院士:低空經濟還是一個相對很新的領域,所以我們認為技術的挑戰還是全方位的。從飛行器本體來說,怎麼去構建一個在低空能夠安全有效智慧飛行的飛行器,我覺得這裡面都還有大量的研究和研發可以做。從航空管理如何在低空進行高頻次、高密度的航路管理,這些也是傳統民航還沒有好好去解決的問題。所以從飛行器本體、航路管理、基礎設施到各種標準 :從產品的標準、空管的標準、基礎設施的標準,這些我覺得都還有很多需要去做。但是也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提的,展開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