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公佈的資料,2024年初,上海大概有800多家菜市場。
徐彙區延慶路菜店算是中等規模,它地處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地帶——延慶路、東湖路和新樂路的三叉路口。它各方面都很一般的特性,加上地處核心位置,使其成為上海典型的城市食品供應範例。
在長達27個月的時間裡,沈愷偉及其團隊開始每週對延慶路進行一次實地考察,記錄統計蔬菜、水產、禽肉類農產品的品類,衡量食品供應中還有多少仍是季節性產物,又有多少受到了工業化和無季節性耕種的影響。
沈愷偉(Christopher St. Cavish)是一位美國作家,專注於美食領域,著有《洋盤》,對中國的城市文化抱有極大的熱情,業餘愛好資料化研究(如《上海小籠包指數》等)。
他們提出的假設是:在市場規模較小、採購程式相對非正式的菜市場裡,季節性產品的數量更多,且農產品的選擇也更為多樣化。
研究原計劃持續完整的一年時間,但因市場關閉及其他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事件,研究曾有所中斷。因此,研究時間延長至27個月,共採集了52次市場資料,形成理論上的“一年”時間。
在中國一些相對沒有那麼城鎮化的區域裡,菜市場是小規模、傳統模式、非標準化的農民和生產者的重要銷售渠道,它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應周邊的地理、環境、文化和美食特徵。
沈愷偉認為,雖然延慶路菜店確實呈現出一定的季節性和大方向上的地域性,但它也有很高比例的工業化、標準化的產品。與大型超市相比,它的差異性並不明顯。與此同時,無論是與大超市還是線上軟體相比,它所提供的農產品種類都十分有限。
綜上所述,他們提出“殭屍菜場” (zombie market)這一名稱,形容這類日益脫離季節性和地域性的菜市場,並對它們未來如何與其他市場競爭提出質疑。

經過兩年時間的資料收集,他們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電子表格,記錄市場中所有可以出售的商品及庫存時間——表格的橫軸代表一年中的52周,縱軸列出了追蹤的200多項物品,如果某個物品在特定的週數內有售,他們就會在表格內對應的格子中標記,如果沒有,格子就空著。
然後,他們將這些資料交給藝術家Miguel Emérico。米格爾購買了一臺繪圖儀——一種可沿著橫軸和縱軸移動的機器。他將畫筆裝在繪圖儀的頭部,對其進行程式設計、讓它逐行“給制”表格圖案。每畫完兩到三行就暫停一下,以便重新在畫筆上蘸上顏料或更換顏色。
完成一張畫需要數小時。米格爾用不同的顏料和顏色進行了多次實驗。沈愷偉說,這件作品需要既抽象又美觀:在不知道內容的情況下,這是毫無用處的畫。一旦觀眾將背景資訊結合,就言之有故。
最終的印刷品是一幅忠實的“資料畫作”——每一條線和每一種顏色都對應著菜市場中的某種蔬菜、海鮮或其他物品的實際供應情況。



這一海報成為整個研究專案的核心。海報上的線條、斑點和留白展示了上海食品供應中季節性(或季節性缺乏)的快照。每條水平線代表一種特定的農產品(蔬菜、河鮮或海鮮等),而線上出現的顏色表示該產品的供應情況。
在下方的照片中,黑白的圖片為原始資料電子表格。每條水平行代表一種不同的農產品,每一垂直列代表理論上一年的某一週。當某種商品在市場上有售時,該周的方格會被標記為黑色;若無供應,則方格為空白。右側的海報展示了原始資料表格的一個摘錄部分。



如您對沈愷偉的該專案感興趣,
可以透過淘寶或創作者購買《上海菜市場指南》
創作者聯絡:[email protected]
創作者團隊
Christopher St. Cavish:概念、方向、分析、撰寫
Rachel Chow:資料收集與研究
Miguel Emérico & Cat Nelson:Not Your Type Studio,資料繪畫
鍾舒如:學術顧問
編輯:Munich
關鍵詞
菜市場
農產品
季節性
市場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