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與女兒張純如·相聚在天堂

3483
12
·
··
終與女兒張純如相聚在天堂

2025年1月,張純如的父親張紹進,在加州辭世,享年88歲

天地正氣、浩然長存的一家人
張紹進(Shau-Jin Chang)1937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正值戰亂年代。他的成長曆程中,動盪的國家與社會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中,也塑造了他對教育和知識的執著追求。
在這種背景下,張紹進憑藉出色的學術能力考入臺灣大學物理系,之後獲得獎學金赴美深造,並在伊利諾伊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成為一位備受尊敬的物理學教授。
他的成就不僅代表了個人的努力,更是戰亂年代中一箇中國家庭對教育的信仰與堅守的縮影。
作為父親,張紹進對兩個孩子的成長充滿期待,尤其是對女兒張純如(Iris Chang)。
他和妻子張盈盈(Ying-Ying Chang)希望孩子們能融入美國社會,同時不忘自己的中華文化根源。
他們堅持在家中講中文,為孩子們訂閱中文書籍,並經常與他們討論中國歷史。這種家庭氛圍為張純如日後對中國近代史的興趣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父女之間的感情尤其深厚。張紹進不僅是父親,更是女兒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尊重女兒的選擇,從不強加自己的期望,而是鼓勵她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當張純如選擇文學和歷史作為職業時,他用行動支援她,陪伴她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

支援女兒完成《南京大屠殺》的使命
張純如因為對祖國曆史的關注,立志揭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1995年,她決定以這段被忽略的歷史為題材撰寫一部著作。這一決定不僅是她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也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旅程。面對大量的歷史資料、倖存者的痛苦敘述,以及殘忍的史實,張純如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在這段時間裡,張紹進給予了她最大的支援。
他陪同女兒查閱資料、訪問倖存者,甚至幫助她整理文獻和歷史圖片。
每當女兒陷入沮喪甚至想要放棄時,他都會鼓勵她堅持下去。張紹進的支援不僅是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愛,更是一種共同完成歷史使命的責任感。
1968年張純如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2004年11月9日,這個家庭的幸福被徹底打破——張純如在加州自殺,年僅36歲。她的離世讓父母陷入了無法言喻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巨大悲痛之中。
這位曾經為了真相而奮鬥的女性,最終被歷史的沉重和社會的壓力壓垮了。
在女兒的葬禮上,張紹進難掩內心的自責與痛苦。
他哽咽著說道:“純如是我們的驕傲,但我們未能保護好她。”這句話成為他餘生的寫照——既是對女兒深沉的懷念,也是對她所承受的壓力的無盡反思。
悲痛之中,張紹進和張盈盈決定用行動延續女兒的未竟事業。他們成立了“張純如紀念基金會”(Iris Chang Memorial Fund),資助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研究工作,並推動歷史教育和人權保護。 https://www.irischang.net/memorial/
此外,他們整理了女兒生前留下的手稿、信件和資料,出版了回憶錄《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Iris Chang Before and Beyond The Rape of Nanking》是母親張盈盈(Ying-Ying Chang)撰寫的回憶錄,詳細講述了她的女兒張純如(Iris Chang)的生平、成就、掙扎以及家庭的悲歡離合。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張純如的傳記,也是一位母親用真摯情感描繪的家庭史,是對女兒深深的愛和懷念。
書中詳細描述了張純如在美國中西部成長的經歷。她的父母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學術造詣高超,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別是在歷史文化上的薰陶。
張純如從小展現出非凡的語言才能、好奇心和同情心。她的家庭為她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她在新聞和文學領域的早期成就,以及作為一名作家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決心。
書中記錄了她為寫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所付出的艱辛,包括查閱歷史資料、採訪倖存者,以及面對輿論壓力。
張盈盈揭示了女兒在研究南京大屠殺和出版後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書中以溫暖但不失痛苦的筆觸描繪了張純如的抑鬱症和最終走向自殺的歷程。
張盈盈詳細講述了張純如與父母、兄弟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家庭對她的無條件支援。家庭對她的事業感到驕傲,但也目睹她為真相與壓力抗爭的痛苦。書中探討了張純如的作品和精神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張盈盈夫婦成立紀念基金的過程。他們的努力旨在延續張純如未完成的事業,推動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與教育。
《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是一本充滿感情的回憶錄,以母親的視角深入剖析了張純如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一位偉大女性短暫卻非凡的一生。這本書不僅是對張純如的致敬,也讓讀者看到一個家庭在面對悲劇時的堅韌與愛。
與女兒的溫馨瞬間
張紹進常常回憶起與女兒共度的溫馨時光。
有一次,他們全家前往黃石公園旅行,純如一路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她對歷史的見解。
他還記得,純如小時候第一次演講時,用稚嫩的聲音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儘管年紀尚小,她卻已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使命感。
他還特別珍視一封女兒生前寫給他的信。
信中,張純如表達了對世界的不滿與疲憊,同時也流露出對父母深深的愛意。每每讀起這封信,張紹進都會潸然淚下,但也因此感到一絲安慰:他知道,女兒選擇離開並非因為家庭,而是因為內心的無法承受。
2025年1月,張紹進在加州辭世,享年88歲。
他的離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和女兒的精神卻永不消逝。在女兒的墓碑上,刻著一句銘文:“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女性。” 這一評價,同樣適用於張紹進,英雄千古,父女的精神傳承

張紹進和張純如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界:歷史不能被遺忘,真相需要被傳承。
他們父女,是愛與責任的完美結合,是跨越生死的精神紐帶。
“英雄千古,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張紹進與張純如,不僅僅是一對深愛彼此的父女,更是一種歷史的見證者與捍衛者。追求真理,信念永存。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的張純如銅像


2017年在祖籍江蘇淮安,張純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9年,美國聖何塞市離張純如生前住處不遠的一個地方,張純如紀念公園落成:石刻“一個人的力量”
偉大、高貴、美麗的靈魂安息在這裡!
張純如 (1968.3.28 – 2004.11.9)
"Beloved Wife and Mother. Author and Historian Human Rights Activist"(被愛著的妻子和母親,作家、歷史學家和人權捍衛者)。
請世界不要忘記這位美麗、堅毅、勇敢、併為使命和正義奉獻一生的張純如!
謹此向用生命照亮歷史的她致敬!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