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李秀文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雲灣朗讀音訊

村上春樹曾講:不解釋就明白不了的東西,即使解釋了也明白不了。
年輕時,我們往往愛較真,哪怕和朋友只是鬧了點小矛盾,都要掰扯一番。
等到了涉世漸深後,卻開始變得有些淡漠,寧願就此散場,也絕不多做挽留。
不是不在意,而是知道懂你的人無需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無用。
人生越走向成熟,越能夠明白:成年人之間,聚散皆為常態,告別不必多言。
作家王朔曾在書中一針見血點出: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其實,被誤解,也是一段不同頻關係必然會有的宿命。
在這個過程中,哪怕你曾想方設法去跟對方澄清,也改變不了任何結果。
美國作家菲茲傑拉德和海明威識於微時,有過深厚交情。
後來菲茨傑拉德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小說創作,選擇用為雜誌撰稿、寫劇本等方式賺錢。
海明威則無法接受他的做法,認為這樣只會浪費其才華。
菲茨傑拉德為此多次寫信給海明威解釋,卻還是得不到好友的認可。
1936年,菲茨傑拉德將自己創作失敗的心路歷程總結成文,出版散文系列《崩潰》。
海明威看到後的依舊不是理解,反而覺得向公眾坦白脆弱等於博取同情的“懦弱”。
最終這段友情只能漸行漸遠,在菲茨傑拉德的失落與悵然中落下帷幕。
和任何人解釋自己,都會讓你掉入自證陷阱。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屢屢出現誤會與分歧,根源是在於三觀的不一致,不同頻。
這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可如果你希望透過解釋來消彌差異,那註定徒勞無功。
美劇《老友記》裡,考古學教授羅斯和按摩師菲比是相識多年的朋友。
一次聊天中,羅斯發現菲比不僅不相信進化論,還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研究很不以為然。
這讓羅斯既驚訝又難過。
為了證明給菲比看,他特地跟學校請假,提著整箱科研報告和一些2億多年前的化石來找她。
可面對羅斯,菲比的臉上全是不耐煩的抗拒,壓根沒有半點想要聽他說的意願。
羅斯這才意識到,認知不同非要強融的結果,只能是既為難了別人,又消耗了自己。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行走於世,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準則。
當彼此觀念產生衝突時,你越多言,越易惹人猜忌、厭煩、輕視。
這也正是為什麼,老話常說,解釋多了,在別人眼裡就成了掩飾。
當一段關係變得話不投機半句多,所有刻意的解釋,都註定會換來越描越黑的結果。

知乎上有人提問:怎麼接受和以前的朋友關係疏遠的事實?
有個高讚的回應寫道:日漸疏遠,說明你們已經不再匹配,默默離開就是最好的告別。
一段關係會從熟識走向陌路,從來不是無緣無故,而是自然篩選的結果。
能把聚散得失看淡的人,都是領悟了這個道理的人。
表姐蘇蘇是一家服裝品牌公司的設計師。
前不久,她春節回老家過年約見了發小,原本想著藉此機會好好吃個飯,敘箇舊。
結果一場聊天下來,卻只讓蘇蘇感受到了尬聊的無奈。
原因是,發小話裡行間都將她的工作視為“裁縫”,還動不動就勸她要趁早找份正經工作。
蘇蘇告訴她,自己已經拿到了設計師專業A級證書。
結果對方笑了笑,回覆說:那有什麼用,還不就是個打工仔。
聽完這句話,蘇蘇當下便打消了繼續解釋的念頭。
自那之後,她也不再主動聯絡發小,選擇任由這段友情漸行漸遠。
山鳥與魚不同路。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始於緣份,終於三觀。
很多矛盾與隔閡的出現,看似是危機,實際上是幫助你發現問題的契機。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清彼此已不再適合相伴同行的事實,然後順勢而為。
木心和畫家王元鼎,曾經相交甚篤,後來卻在繪畫上產生了意見分歧。
木心師從林風眠,畫水墨愛用粉,但王元鼎則堅持認為,有粉,乃水墨畫之大忌。
一次,兩人因此在現場發生爭執,鬧得不歡而散。
到了隔天,王元鼎到餐廳吃點心,碰到木心,兩人對視了一眼都沒有打招呼。
後來,他們也都沒有找對方做過任何解釋,就這樣徹底失去了交集。
乍看之下,他們為這麼點事而中止來往,似乎太小題大做。
但細思量後就會懂得,學會默契散場,不深究,不多言,其實是一種難得的清醒與智慧。
《論語》中有七字箴言: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合拍的兩個人,即使再怎麼勉強相處,也長久不了。
就此坦然接受分道揚鑣,把別人還給別人,把自己還給自己,才是成年人該有的成熟。

肖邦在年輕時就展露出了出色的鋼琴演奏能力,可當時身邊的很多人卻都不看好他。
為了證明自己,他請自認為最好的朋友幫忙聯絡演出劇場,竟當場遭到了拒絕和嘲諷。
經由這件事,肖邦才醒悟,有問題的是這個圈子,不是自己。
之後,他下決心遠離家鄉波蘭,並切斷了和過去所有朋友的聯絡,隻身去周遊歐洲。
而剛到巴黎不久,肖邦就遇到了他人生的知己摯友——李斯特。
李斯特作為當時鼎鼎大名的鋼琴家,對名不見經傳肖邦一見如故,青睞有加。
後來兩人惺惺相惜,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友情之旅,也成就了古典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
這個故事,驗證了一句話:
“靈魂相似的人自會聚在一起,磁場不對的人,卻連講話都像在翻山越嶺。”
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與其把它浪費在強求他人的理解與認同上,不如少說多做,專注提升自己。
當你認真做好這件事,它自然就能替你解釋所有的事。
戲曲家程硯秋在藝術生涯中曾遭遇中一次大變故。
受生病加勞累的影響,他原本清麗動聽的音色,突然開始倒嗓,變得嘶啞渾濁。
幾番求醫無果後,身邊的好朋友們彷彿認定他已江郎才盡,紛紛離他而去。
程硯秋雖然心中難過,但並未多做挽留,而是默默苦練發聲技巧。
最終,他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唱法,並憑藉精湛表演,得到了晚清名士羅癭公的賞識。
兩人雖然年齡有相差,但卻分外相趣相投,一經結識便成了忘年之交。
在羅癭公的悉心扶持下,程硯秋的事業重回巔峰,最後成為京劇界的一代宗師。
想起作家劉同所寫:好朋友不是透過努力爭取來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時遇見的。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越是對的關係,越不費力。
因為彼此磁場相合,在一起無需刻意解釋,更不必費心維繫,只有輕鬆自如的相處。
反之,所有讓你感覺到不舒服的關係,本質上都是錯的,及時捨棄就好。
同氣相應,同氣相求。
你若成為更好的自己,自會更好的同行者,等你在前路上。
▽
《詩經》有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成年人之間,要麼無需多言,要麼多說無益。
如果有些關係只能分道揚鑣,那麼聽之任之,不辯不言,就是最好的安排。
有限的時間精力要留給自己,用來做有價值的事,結交能滋養自己的圈子。
別怕走散,會和你走散的,都是不重要的。
人生山高水長,告別錯的,才能和真正懂你的人相逢。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