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天,隨著《黑神話:悟空》終於上市,以及打破了一個又一箇中國遊戲史的紀錄,我身邊很多從來不打遊戲的人都對它開始有些興趣了。作為一個從第一隻預告片就開始關注這個遊戲的死宅來說,這當然是值得我開心的。不過我倒是不覺得就此能認為中國的主機/PC遊戲行業以後就如何如何了,中國遊戲的路還漫長,估計也很曲折,畢竟《流浪地球》之後,接著的可是《上海堡壘》。
但至少我們可以說,中國電子遊戲產業終於獲得了可以和影視等其他娛樂產業相提並論的機會。
關於《黑神話:悟空》這個遊戲本身,我就不需要多說了,就算大家沒有自己玩,也至少能在各個平臺上找到無數正在直播遊戲的直播間。
今天想聊的,這部遊戲引發的另外一個有趣討論,也是我比較喜歡聊的範疇:《西遊記》里人名的翻譯。

以往西遊記,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孫悟空的英譯名字,大多采用的是Monkey King。而這次《黑神話:悟空》的英文名字則是《Black Myth: Wukong》,使用的是音譯拼音。包括遊戲中不少其他專有名也是採用的音譯。

從前幾年的,可能是“龍”翻譯成Dragon還是Loong的討論開始,網際網路上有一種比較擰巴的認知:似乎音譯就是民族文化自信,意譯就是自降身價。
這點我之前也寫過好幾次文章聊過了:音譯和意譯都是合理和必要的翻譯方法之一,沒有哪個比哪個更優秀,更自信。但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些時候音譯更適合,有些時候意譯更適合。而最適合的,其實是能結合音譯和意譯的方式(雖然很稀少)。(點選閱讀:“羊年是sheep還是goat?”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
龍翻譯成Dragon的問題並不是意譯或者不自信,而是因為西方本身有dragon這種神話生物,因此會造成混淆。
而悟空翻譯成Monkey King就沒有這種混淆問題。全世界一提到“Monkey King”想到的只能是咱們的猴哥。而且這個翻譯也是根據“猴王”的稱呼而來,畢竟西遊記的回目名裡都有好幾個“猴王”了。而且Monkey King朗朗上口頗有霸氣,相比而言,齊天大聖的意譯“the Great Sage Equal to Heaven”就很難傳播了。

所以雖然我個人更喜歡Wukong這個翻譯(簡短順口),但也完全不會反對任何人使用“Monkey King”這種已經廣泛流傳的譯名 —— 畢竟任何西遊主題的作品,只要本身內容不做扭曲醜化,無論是用哪種翻譯,都是在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都是好事。
不過在看到網上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當時的另一個想法是:西遊明明是四人團建,但好像只有猴哥的譯名大家比較熟悉?

目前很多翻譯中,唐僧、豬八戒、沙僧的翻譯,也會採用漢語拼音:Tang Sanzang,Zhu Bajie 和 Sha Wujing。
同時,還會有他們其他中文常見稱呼的拼音音譯,比如Tang Seng,Zhu Wuneng,Sha Heshang等等。
而以前的翻譯中也有比較省心的,就直接叫Tang Monk,Pig Monk,Monk
Sha
。
但相比前面可以輕鬆理解的譯名相比,有種流傳更廣的英譯名,其實我們聽到的就不多了,甚至可能很多中國人看到時,很難想到這就是西遊記的主角團成員。
這種翻譯廣泛用在不少國外的西遊記背景中,被外國觀眾所熟悉,比如2018-2020年的美劇《新猴王傳奇The New Legends of Monkey》,以及經典的1978年版日本電視劇《西遊記》的英譯。很多港版西遊主題影視劇的英譯,也使用的是這套譯名。
包括央視前幾年將86版《西遊記》翻譯成英文配音版的時候,也是參考了這套譯名。
比如唐僧,很多時候被叫做Tripitaka。這其實來自於唐僧的三藏法師稱號,三藏的梵文原文त्रिपिटक。熟悉英文詞根(或者理科專業英語文獻看多了),可以看出Tri是“三”的意思。其實梵語中的三(त्रि),也是讀作“tri”,而三藏的“藏”,在梵文中“पिटक/pitaka”的原意是籃子。“三藏”指代的是佛教中經、律、論三種經典的總稱(三籃子書?),而唐僧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就是讚揚他精通三種經典。
因為唐三藏的名字本身是來自梵文,所以就直接用梵文的音譯來稱呼他,也能從側面表現出他佛教聖僧的感覺。

而豬八戒的譯名,則是Pigsy。這當然是來自Pig。也有一些作品中,直接將豬八戒翻譯成Pig或者更可愛一些的Piggy。
不過無論是Pig還是Piggy,都有點過於直白。畢竟二師兄自己叫自己“俺老豬”還無所謂,別人直接叫Pig就有點不好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大師兄那麼高的地位。於是他的英文名就變成了Pigsy —— 即凸顯了Pig的詞義,又沒那麼直給,而且Pigsy的發音,和“八戒”還很像。可以說是很優秀的翻譯案例了。

而沙僧的譯名同樣也很出彩。很多沙僧的譯名都是和“沙”有關,比如Sand Monk或者Sandman,還有翻譯成Sand Hulk的,不過好像膚色就不太對了。
最終成為影視主流的沙僧英文名,是從Sand而來的Sandy。Sandy是一個男女都可以用的英文名,作為男性名字也可以當做亞歷山大/Alexandra的簡稱。
Sandy不僅僅能表示出“沙”的意思,而且發音也和“三弟”一樣,說出來毫無違和感,還很適合拿出來玩諧音梗的爛笑話。

到現在,很多在歐美播放的西遊主題作品,也在使用這套譯名。比如樂高的悟空小俠,除了唐僧的名字使用的是更簡單的Tang外,八戒和沙僧還是Pigsy和Sandy。


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在全球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僅僅是維基百科上收錄的西遊記全球改編作品就是密密麻麻的很多屏。

在這些作品中,有中國的,有日本的,有韓國的,也有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有我們熱愛的經典,也有覺得稀爛的失敗作品。但無論是哪種,是Wukong還是Monkey King,是Bajie還是Pigsy,它們都在向全世界傳播著中華文化。《黑神話:悟空》是這個名單中最新的一個。

最後附贈一首歌,是我在NDS上玩了無數次的《應援團2》中最喜歡的一首,《Monkey Magic》的英文版。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