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有了自己的“絕絕子“,他們正在被網路黑話瘋狂拷打…

我想你對網路黑話一定不陌生。
從 yyds、絕絕子,再到班味、city 不 city,一大堆你聽過或沒聽過的詞彙,出現在身邊人的嘴巴里,開始入侵你的生活,甚至改變你說話的習慣。
如果說抓手、顆粒度這種網際網路大廠黑話,讓現代人陷於工作的痛楚之中,那網路黑話,則讓每個人對生活感到窒息。
每當你認真說話,而對方卻用“啊對對對”敷衍時,大概都會拳頭硬了吧。

 不過你可能不太清楚,現在老外們,也快被網路黑話折磨瘋了。

以至於在TikTok上,都開始出現像梗指南一樣的人,專門講解某個詞的含義。
每次嘗試搞懂一個新造的詞彙,老外的腦子裡就會掀起一場革命,無數腦細胞壯烈犧牲。
也不知道是解釋起來太複雜,還是外國網民的理解程度不太行,總之,評論區基本都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感覺自己被時代的列車給拋棄了。

 這無關智商問題,你沒法指責這些搞不懂網路黑話的人。

因為在英語的語境下,這玩意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玩轉的。
通常來說,老外的網路黑話數量極大,並且迭代速度堪比老母豬下崽,每隔幾天就會誕生出新的一批。
以至於當你想知道某個詞具體意思的時候,會發現它只是某個長長的網路黑話清單裡,不起眼的一個。

 與此同時,這些黑話還突出一個莫名其妙。

一般來說,咱老中的網路黑話,你往往能從字眼裡體會到它的大概含義,最低也能從語氣裡聽出個好賴。
但英語的黑話完全不一樣,它就像是某人從字典裡隨便挑選了幾個字母或者詞語,然後強行賦予它新的含義。
比如人名 Peter ( 皮特 ),在美國約等於Dick,原因未知,就像我們仍未知道為啥那活為啥又被稱作丁丁。所以 Peter 被看作是 something rude ( 粗魯的事情 )
Spider,原意是蜘蛛,不過在黑話裡它的意思是男人 man,這個理解起來稍微簡單點,靈感來源大概是蜘蛛俠 Spider man。
有時候你還得解釋那些 “ 用來解釋梗的詞彙 ”,像是 IKIAG,就是 I'mma Keep It A Gurt 的縮寫。
我反正是沒搞懂啥意思,AI 解釋說大概是 “ 老實說這玩意真帶勁 ”,但很多老外搞不懂這裡的 gurt 又是什麼鳥意思。
可能是因為惱羞成怒吧,人們把這詞歸類為腦腐詞彙( brain rot word ,腦腐約等於腦殘 ),並奉勸造梗的那位老哥實在太閒的話,就趕緊進廠找份活幹。

 這玩意為啥能火起來,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學網路黑話的本質,其實是社交的需求。

你得夠酷夠潮,才能和別人說上話,而不是出於社交鏈底層的 Nerd (書呆子)
就像有人對你說 “ 只因 ”,你要是答不出 “ 你太美 ”,那你兩中間就會隔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另外這鍋也不能全丟給玩 TikTok 的年輕一代身上,早期網際網路的侷限性以及網民對交流速度的需求,也催生出了 LOL  ( laugh out loud,大笑 )  以及 BRB ( be right back,馬上回來 )這種縮寫語言。
咱們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比如過去十分流行的 orz,意思是失意體前屈,可以用來表示失意、悲憤、拜服、欽佩等意思。

 不過,很多事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最後結果是壞的。對老外們來說,本來是為了方便交流而生的網路黑話就是這麼個東西。

因為有一波老外發現,受網路黑話衝擊,英語正在被摧毀。
上古版本的黑話和“LOL”這種,它是出於網民提升溝通效率的需求而誕生的,形式上基本只是對英語的縮寫,它的本意十分清晰,解釋起來也很方便。
畢竟除了在英語課上幫李華寫信的學生外,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不會在日常交流時文縐縐的像是莎士比亞。

 但現在的網路黑話完全不同,雖然其中也有大量的縮寫,可它出現的原因,並非是提升溝通效率,而是追趕潮流。

不少黑話可能源於某個博主的梗,或者某個網友隨手留下的評論,沒有任何規律可言。
它嘗試去概括已有的某種現象,又因此讓溝通變得複雜化,導致大量不明所以的路人,還要去搜索它是什麼意思。
像是 d=ts,其實就是 distance = time × speed(距離等於時間乘速度)的意思,順帶一提公式原本應該是 d=vtdistance = time × speed,中學畢業的人都知道。
必須要指出的是,speed 不能代替 d=vt 公式裡的 v( Velocity ),因為前者意思是物體沿路徑移動的時間速率,後者意思是物體運動的速率和方向
你還是沒懂兩個詞有啥具體區別也沒關係,只需要知道,d=ts 相當於老外們的 主=6。
老一輩外國人看著網路黑話氾濫,只能搖著頭唉聲嘆氣,感慨 “ 這一代算是徹底完球了 ”。

 這不是誇張,老外是真這麼想的,這事還鬧得人心惶惶。

2024年澳洲《兒童新聞》發現很多澳大利亞的家長,在擔心網路黑話損害下一代孩子們的讀寫能力。
有 66% 的家長,擔心小孩經常說黑話,會導致他們在閱讀、拼寫、語法、標點符號使用等方面出現問題,影響他們的未來。
美利堅那邊情況也差不多,它們也在很早之前就採取了一些手段。
像蘇必利爾湖州立大學就有個傳統,那就是每年出個停用詞列表,專門把那些過度使用、不合邏輯、荒謬的詞語列為禁詞。
有些朋友大概猜到了,禁詞裡,有相當一部分是網路黑話,其中包括因為泰克斯威夫特的演唱會而爆火的單詞 Era ( 意為時代 )、僅僅用在句尾表示想結束討論的Period ( 意為句號 ) 等。
你要是覺得類似的操作很熟悉,那就對了,因為咱這邊也有類似的觀點。
隨便搜搜,都能找到不少網路黑話影響青少年的文章。

 果然,世界就是個巨大的地球村,住在這頭的家長老王和住在那頭的家長Michael,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為孩子操碎了心。

不過我們要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網路黑話真的會摧毀英語嗎?
2010 年的時候,wired 就發表過一篇英國語言學家 David Crystal 的文章,這位拿到大英帝國勳章的大爺表示,人們認為使用縮寫正在摧毀兒童的拼寫能力,這觀點純屬放屁。
黑話是語言在網路環境下的演變,屬於對語言的創造而非毀滅。
再說英語本身,它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差別之巨大,幾乎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
網路黑話的出現,並沒有顛覆現代英語的基本結構,它充其量只是在擴充英語的詞彙庫罷了。

 與其說人們對網路黑話的恐慌是語言學方面的問題,倒不如說是代溝的問題。

當Z世代變老,他們肯定也看不慣新一批年輕人創造的詞彙。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在自己的遺作《The Salmon of Doubt》中,提到的一段話,十分適合用來概括這個現象: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而且這些被家長批判的網路黑話,肯定會有兩個結局。

一些確實低俗、做作的爛梗,即便在批判聲中逃過一劫,最終還是會漸漸被人遺忘,成為網路上的電子垃圾,在之後某天被我這樣的網際網路掘墓人挖出來,仔細品鑑一番。
不過另外一些沒有得罪誰的黑話,它也有可能在時間的重刷下,鍍上一層金身,等到帶著青春濾鏡的人們把它抬上神壇。
因為歷史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每一代年輕人喜愛的東西,總是會被批判,可它又會在數年之後變成一種潮流。
被看作是洪水猛獸的武俠小說是這樣,被舉報說血腥色情的《虹貓藍兔七俠傳》是這樣,在網路上廣泛傳播的網路黑話,也很有可能會這樣。

 因為嘗試給網路黑話下定義的人,往往是從來不用這些網路黑話的人。隨著一代人的成長,網路話語權完成交棒,過去的黑話就會從垃圾用語,變成 “ 爺青回 ”。

就像是老外們在上個世紀最愛用的"LOL"、"OMG",這些有點落伍,不夠Z世代,似乎還帶著點老人臭的黑話,都被收錄到了牛津英語詞典裡,人家都早就轉正了。
講個冷知識,OK 這個詞被認為是 19 世紀 30 年代時,發生于波士頓的一股拼寫錯誤縮寫風潮的產物,它是 “ oll korrect ” 的首字母縮寫,意為 “ all right ”。
它也被認為是不正式的黑話,當時的人們認為,用這個詞的一定是個絕望的文盲。
結果大夥也知道了,現在英語已經不能失去 OK,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當然,說是這麼說,我還是不建議你太跳。
因為今時不同往日,年輕人的黑歷史都會被 4K 級別的清晰度記錄下來。
假如未來某一天,你的孩子指著影片裡那個高喊絕絕子的人,問 ta 是誰。
不知道你會拍著胸口承認那就是我,還是會把鍋甩給某個不存在的遠方表哥。
撰文:張大東
編輯:莽山烙鐵頭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medium.com/%40khaoskook/why-slang-is-ruining-english-or-is-it-2563fd525799
www.wired.com/2010/03/web-semantics-linguist-studies-twitter/?utm_source=chatgpt.com
www.unilad.com/community/lake-superior-state-university-banned-words-2025-868087-20250113?utm_source=chatgpt.com
www.refinery29.com/en-us/2021/04/10412627/gen-z-slang-tikto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