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來源:真叫盧俊
01
沒想到上海最多的存量產品,不是其他,而是兩房
你能想象,上海兩房居然佔了供應體量的一半麼
這個資料拉出來後我也是非常意外
原來在上海,兩房才是天量供應
比起什麼小三房,老破小單間,體量都斷崖領先
過去七年,最高的時候,上海兩房竟然超過了20萬套的掛牌量

今年的掛牌佔比,差不多也能夠佔據半壁江山的程度
這是今年3月份上海二手掛牌,戶型佔比分佈情況,兩房超過40%,高於其他所有戶型

而今年上海兩房掛牌佔比,迎來一個小高峰

換句話說,現在市場上兩房房東還是比較著急置換的
拉出供求關係,今年上海兩房成交,似乎也來到了分水嶺
統計了上海100㎡內兩房和小三房的供求比

前幾年上海的兩房不太愁賣,至少對比起小三房的房東,1.5-2的供求比,還算得上健康,一直保持較快速的流通

但從今年初開始,情況似乎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兩房供求比的數值來到了最高峰的4.76
回顧去年上海二手政策和成交情況,可以發現
從去年1月30日上海放開單身限購,到去年9月29日外環外單身限購的社保從3年降為1年
那時候起,大量的單身購買力進入上海,最大利好的產品,毫無疑問是一房而不是兩房
因此,兩房開始變得不好賣的原因,大概就是目前產品處於較為尷尬的位置
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放開單身限購後,主要刺激一房成交
三房的門檻在降低,因此兩房產品受到了兩端的夾擊
這份資料讓我們對上海二手中,兩房的處境大致有所瞭解
掛牌天量、供應占比提高,都告訴我們今年兩房的房東們有點著急了
02
如上資料所示,今年兩房房東們面臨的競爭加大
那麼下一個話題就是:
眼下哪種兩房產品更好賣,流通性更好?
我們試著用更具體的資料,來展開這個話題
事實上,上海的兩房產品非常多樣化,因此它們交易的冷熱不均,是必然的
上海有著大量老破小產品中的超小兩房,老公房、動遷房中的緊湊兩房,也有較為舒適性兩房,外銷房、大平層裡的大兩房
不同面積段的兩房,佔整個供應端的比例,非常分化

基本上,50-100㎡的兩房產品,覆蓋上海二手市場的快八成
相反的,140㎡以上兩房,僅佔有1%,非常稀缺
而對於這些不同的兩房產品來說,供求關係和議價率是這樣的

最受歡迎的,當然是50-80㎡的緊湊小兩房,供求比最低,且議價率不高
80-100㎡兩房雖然供求比不高,但是議價率最高,可見這類產品確實容易被砍價,房東屬於容易以價換量的型別,著急賣,可以砍價賣,肉痛也沒關係
最難賣的兩房,是面積140㎡以上的大兩房
這類產品主要分佈在上海核心地段,陸家嘴、新天地、古北等,掛牌均價從十多萬到二十萬不等

又大又貴,就已經將絕大部分主流購房者拒之門外,也難怪會有12.96的供求比出現了
大體來說,其實就是50-80㎡是兩房產品中,最吃香的面積段
不同環線來看,則顯示出了兩房產品的偏剛需性質:越郊區,越好賣

具體到板塊,將目前掛牌TOP20的板塊去化情況也為大家做了梳理,也可作為參考

至此,我們大致能夠感知到,如今上海兩房中,哪種產品是好去化,好流通的
畫面大概就是:面積段在50-80平間,外環外,剛需板塊動遷大居等
得到產品結論後,還和中介老朋友做了一番市場調查
小蘇在二手市場的交易案例中,大量接觸過出售或者購買兩房的客戶
她和我說,如今上海市場購買兩房的剛需畫像大致這兩種
1、預算充足的單身,會選擇兩房
2、預算不足的夫妻,咬咬牙才剛夠得上買兩房
這兩種畫像佔據兩房的主要成交力量
預算充足的單身買兩房,較多來自於家庭自住,在單身階段可以兼具臥室和書房功能,又可以過渡到未來結婚至生小孩,大約十年時間的週期都可以覆蓋
而預算不足的夫妻,則是考慮到總價夠不上好的三房產品,會買兩房作為上車,未來生小孩後,有一方父母過來帶娃,則會將兩房改為三房
可以看到,這些購買兩房的客戶,實際上也是從一房、三房分流過來的小眾
小蘇認為很少有指定買兩房的客戶
至於怎樣的產品更受歡迎,她給了兩個方向
在總價可控範圍內,這種南北通透的大兩房,是夫妻家庭比較青睞的,將來父母來帶娃,還可以改造成為三房

其次,還有這種雙南兩房,低總價功能性高於一切

但是她也認為,兩方在市場上確實存在交易侷限性
上海剛需買房不管是單身還是年輕夫妻無娃
購房決策中,存在著一條功能鄙視鏈
也就是說,如果是相近的總價,能買三房的不會考慮兩房,能買兩房的不會考慮一房,總歸多一個房間更好
這就是大家購房的原則,多一個房間,戶型的可持續生命週期,就長了許多
03
相反的,現在上海的新建商品房,幾乎快將兩房拋棄了
巧克麗麗開玩笑的一句話,讓我覺得非常形象
"它們就是上個時代的小三房啊"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剛需和改善產品
放在上海五十年前,能在這個城市擁有一室,便是那時候的剛需,若能住在兩房裡,應該就算那個時候的“中產”
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每一代人的居住畫面,也在產品的迭代中,悄悄進化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市面上的新盤,起步的戶型都從小三房開始了
雖說都知道是因為7090的政策限制,大部分的套型都要做成小面積
但是開發商的選擇,都默默把90平內的產品做成了功能型三房
記得在十多年前,90平做兩房還是很普遍的型別,這些年也慢慢絕跡於市場
現在的房企在上海做產品,起步就從90平小三房開始,也是時代更迭的一種具象化表現
我統計了下2024年上海新房供應中
329個專案裡,只有18個專案涵蓋了兩房戶型,佔比僅有約5.5%

(資料來源:整理自網路)
而在這十多個專案中,兩房產品也只是算其中“配角”罷了
估算下來,上海去年供應的6萬多套新房裡,兩房的佔比不會超過3%

(資料來源:整理自網路)
電話諮詢了些中介,發現這些盤的兩房,卻也不是想象中的難賣
兩房依然在一手市場上存在著需求
尤其在一些郊區板塊,部分外地客戶買房,依然會選擇總價更低的兩房
但房企比任何人都知道,有需求並不意味著是主流
我很好奇,房企內部到底是從哪個環節開始,就決定放棄“兩房設計”的呢
公司內部正好有兩位同事曾長期從事於開發商設計和營銷部門
和她們聊起“為什麼現在的開發商不做兩房了"
設計同事認為,做戶型的時候他們會從營銷得到“客戶定位報告”
這份“客戶定位報告”上,都會將周邊對標專案戶型列出

大多數時候會看到這樣的結果,這幾年競品都在做三房,市場需求就是三房,在這樣的前提下,大部分房企基本不太會選擇做非標戶型
另一個原因,標準化的戶型,更能控制成本
如果各個面積段產品均有,產品多樣性會使得產品成本變高
總之,在客戶調研和控制成本的結果導向下
如今的小三房,就成為了市場主流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
社會在發展的結果應該是居住空間的變大,而非退步
小三房更加吃香,不僅功能全,後續改租也更值錢
因為租房市場上,是小三房的租售比更高
再結合上海二手市場的特性,兩房本就是存量市場裡最多的產品
改善和置換需求,又是這個城市購房者的主流
那麼,如今的新房市場,兩房絕跡,也完全能理解了
04
不過,時代還會向前,未來呢
兩房的需求,或者說,更好的兩房產品,會重新迴歸市場嗎
或許,眼下的一些社會變化,能讓人看到一些端倪
可以肯定的是,兩房在二三四線城市肯定是小眾的,小城市的家庭需求底線就是大三房
但是,在上海這樣超一線城市呢
已知上海結婚率、生育率雙雙墊底全國
且上海的初婚初育年齡一再推遲,目前也是全國最低
因此,對於這座城市的買房者來說,確實會和其他城市存在不同
單身的、夫妻雙方的小家庭更多,從一代進入到三代同堂的時間週期也會拉長,包括丁克現象也會促進兩房需求
在如上海此類人口密集,外來人口多的大城市,北廣深也是同理
兩房產品的迭代,也會成為未來的命題
而如今還疊加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因素,門檻和壓力更低的兩房,會不會重新又回到購房者視線

不過個人感覺,即便需求增長,在上海天量的兩房供應面前
兩房也不太可能會成為這個城市未來的稀缺房產資源
(文章資料來源:兔博士app)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