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義一火箭墜落,無人員傷亡;NASA委託SpaceX“銷燬”國際空間站,斥資8.43億美元|環球科學要聞

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航天·
河南鞏義一火箭墜落,無人員傷亡
據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訊息,2024年6月30日下午3點43分,天兵科技自主研製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在河南鞏義市綜合試驗中心開展了一子級九機並聯動力系統熱試車。但在試車過程中,一子級火箭正常點火後,因箭體與試驗檯連線處結構失效,一子級火箭脫離發射臺,在升空後,箭上計算機主動關機,最終跌落在距離試車臺西南1.5千米的深山中,且箭體解體。本次試驗地點遠離鞏義市區,經排查,無人員傷亡。
天龍三號是天兵科技為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星座建設量身定製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其直徑3.8米,起飛質量590噸,近地軌道(LEO)運力17噸,太陽同步軌道(SSO)運力14噸。天龍三號運載火箭動力系統試車為一子級九臺TH-12(天火十二)發動機同時點火,是我國現階段運載火箭在研製過程中推力最大的一次動力系統試車,較之前中國航天最大推力試驗增長了2倍。(天兵科技)
· 國際空間站·
NASA斥資8.43億美元,委託SpaceX協助“銷燬”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已連續執行24年,預計於 2030 年達到執行壽命。因此,如何讓其退役的問題也開始提上日程。國際空間站重達 430 噸,若以不受控的方式返回地球,會對地球上的人類構成重大威脅。當地時間 6 月 26 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佈,選定SpaceX公司為國際空間站開發脫軌飛行器。據 space.com網站訊息,該合同價值8.43億美元,僅用於開發飛行器,不包括任何發射費用
Ars Technica網站訊息,該飛行器將於2029年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確保國際空間站在 2030 年濺入海洋之前,以受控的方式重返大氣層,而該飛行器也將與空間站一同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解體。NASA表示,雖然SpaceX將負責開發飛行器,但NASA將擁有該飛行器的所有權,並且整個任務期間的操作也由 NASA完成。(NASA, space.com, Ars Technica
· 基因編輯·
新型基因編輯技術“橋式編輯”問世
橋RNA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Visual Science
近日,在兩篇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橋式編輯”(bridge editing),由“橋RNA”(bridge RNA)和重組蛋白酶組成。與能對基因組進行小規模、針對性修改的CRISPR技術不同,橋式編輯能在指定基因組位點插入、倒位或刪除長DNA序列,而且該技術中使用的重組蛋白酶大小不到CRISPR技術中Cas蛋白的一半。研究人員稱其為繼RNA干擾和CRISPR技術後的第三代基因工程技術
IS110家族元件是一類存在於原核生物的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基因”),當它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時,其兩端會相連並形成環狀DNA。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環狀DNA會轉錄出一種特殊的非編碼RNA(即橋RNA),其二級結構中的兩個環分別能與轉座子自身序列和插入位點的DNA序列互補配對,形成“RNA橋”,將重組酶引導至靶位點並完成基因插入。基於這種原理,研究人員設計了橋RNA序列,成功在大腸桿菌中實現多種目的序列高效且準確的插入,包括插入一段近5kb的序列,以及刪除並反轉了一段基因序列。在第二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解析了橋式編輯元件的結構,明確了該基因編輯技術的機理。不過,研究人員僅在細菌中測試了該基因編輯技術的可行性,尚不清楚其是否適用於人體細胞。此外,在另一篇近日獨立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中,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基因編輯工具。(Nature News, Arc Institute)
· 腦機介面 ·
由於患者的健康狀況問題,Neuralink第二名患者的腦移植手術被推遲
據彭博社(Bloomberg)網站,當地時間6月28日,埃隆·馬斯克創立的腦植入公司Neuralink原定於當地時間上週一將其裝置植入第二名患者體內,但由於患者出現健康問題,不適合參與相關實驗研究,手術暫停。該患者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疾病會導致脊柱和大腦的神經細胞退化,並最終導致肌肉癱瘓。在患有不同運動障礙的患者身上測試Neuralink裝置對治療很有幫助,但為這樣的試驗選擇合適的患者非常重要。美國巴羅神經研究所執行長表示,下一個替代候選人可能會在下個月接受移植手術。(Bloomberg
· 公共衛生·
芬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人類接種禽流感疫苗的國家
圖片來源:Pixabay
Science Times網站訊息,6月25日,芬蘭衛生與福利研究所(THL)釋出宣告稱,芬蘭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為人接種禽流感疫苗的國家考慮到最近由這類病毒引起的幾種不同的感染正在蔓延,不僅會傳播給農場動物,還會傳播給人類。根據THL的說法,針對禽流感的疫苗將用於18歲及以上的人群,這些人由於工作性質或其他原因感染禽流感的風險會增加,其中包括家禽和毛皮養殖場工人、擔任動物控制官員的獸醫以及處理禽流感樣本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目前,芬蘭並沒有在任何人類感染事件中檢測到禽流感病毒,不過由於該國的皮毛動物養殖,因而會有較高的禽流感病毒傳播風險。2023年,芬蘭大量野生鳥類因禽流感病毒感染死亡,該病毒還廣泛傳播到毛皮動物養殖場,導致動物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芬蘭農場消滅了大約48.5萬隻家禽,以確保禽流感不再蔓延。
禽流感包括主要感染鳥類的各種甲型流感病毒,但有時它也可以感染非鳥類物種,例如哺乳動物甚至人類。在各種病毒株中,H5N1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病毒株之一,因為它在全球野生鳥類中迅速傳播。它可以透過鳥類的粘液、唾液和排洩物傳播,並可能對密切接觸的其他動物造成健康風險據報道,去年4月,墨西哥報告了首例禽流感導致的人類死亡病例。英國、澳大利亞、越南、智利和柬埔寨等幾個國家也報告了人類感染H5N1毒株的病例。(Science Times
· 動物學·
猛獁象因為意外而死亡,而非基因缺乏多樣性
1萬年前,最後的猛獁象種群被隔絕在西伯利亞的弗蘭格爾島上,當時海平面上升,切斷了這個多山的島嶼與大陸的通路。6月27日,一項發表於《細胞》Cell)的報告顯示,這些在島上孤立生活了6000年的猛獁象最多起源於8只個體,但在20代內增長到200~300只個體。這些猛獁象的基因組顯示出近親繁殖和低遺傳多樣性的跡象,但這還不足以解釋它們為何滅絕。
為了解弗蘭格爾島隔絕對猛獁象種群基因組的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21只猛獁象的基因組,其中14只來自弗蘭格爾島,7只來自隔絕發生之前的大陸種群。總的來說,這些樣本跨越了猛獁象存在的最後5萬年,為了解猛獁象的遺傳多樣性如何隨時間變化提供了一個渠道。與大陸祖先相比,弗蘭格爾島猛獁象的基因組顯示出近親繁殖和低遺傳多樣性的跡象。除了整體遺傳多樣性低外,它們還表現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一組已知在脊椎動物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的基因)的多樣性降低。研究人員發現,猛獁象居住在弗蘭格爾島的6000年裡,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持續下降,但直到最後滅絕,猛獁象種群的規模是穩定的。儘管島上的猛獁象種群在6000年裡逐漸積累了適度有害的突變,但研究人員認為,種群也正在緩慢地清除最有害的突變。儘管在這項研究中分析的猛獁象基因組具有很長的時間跨度,但並不包括該物種存在的最後300年。不過,研究人員已經發掘出猛獁象最後時期的化石,並計劃在未來進行基因組測序。
撰寫:黃雨佳王怡博、clefable
封面圖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