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場劃破天際,壯麗卻又略帶遺憾的“人造火流星雨”嗎?
當時,編號S33的星艦二級在空中解體,化作無數碎片墜落,雖然場面震撼,卻也宣告了那次試飛任務的失敗。

第七次試飛,星艦飛船空中解體,化為了一場“火流星雨” | James Temple
儘管馬斯克本人正忙著率領團隊在美國政府效率部“整頓職場”,他創辦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卻沒閒著,迅速分析原因,改進設計,僅僅一個多月後,就帶著第二艘V2版星艦飛船捲土重來,再次發起了挑戰!
北京時間今天7:30左右,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基地,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響起,被白色冰霜和黑色隔熱瓦包裹、高達123米的不鏽鋼火箭,在夕陽的映照下騰空而起。星艦第八次試飛拉開帷幕。
星艦第八次試飛,點火升空 | SpaceX
執行此次試飛的一級火箭,生產編號B15,是一枚技術狀態相對成熟的V1版“超重型助推器”,和之前第五、六、七次試飛所用的一級基本相同。
在今天的發射中,一級火箭成功點火,33臺猛禽發動機全部點燃,正常工作,完成了全部的上升段飛行過程。
星艦第八次試飛,一二級分離,一級返場點火 | SpaceX
一二級成功分離後,B15透過一系列操作,包括翻轉機動和返場點火,朝發射場方向飛回,並順利拋掉熱分離環。
返場點火時,星艦一級有兩臺“猛禽”發動機沒有點燃。不過,由於推力充足,並未影響到後續一級的回收。
發射後6分34秒,一級火箭再次點火減速,仍有一臺發動機沒有點燃,但並未影響火箭飛回發射塔。
星艦第八次試飛,一級火箭返回發射塔回收 | SpaceX
發射後約7分鐘,B15被髮射塔上的機械臂穩穩抓住,第三次完成了“筷子夾火箭”的回收絕技。
這個對火箭落點精度要求極高的技術狂想,如今在圍觀群眾看來已經習以為常,無人再懷疑這一操作的可行性。
執行這次任務的火箭二級,生產編號S34,是第二艘V2版星艦飛船。它肩負著上一飛S33未完成的使命,再次踏上征程。

星艦S34上新增了不少攝像頭,在直播時提供了此前未見過的畫面,比如這個視角就正對著飛船尾部的發動機。有細心網友發現,此時左邊這臺發動機的噴口似乎已有破損 | SpaceX直播截圖
可惜的是,就在一級火箭成功回收後不久,直播畫面中的星艦二級出現了故障,六臺猛禽發動機中有四臺先後熄火,星艦姿態失去控制,開始旋轉翻滾。發射後大約9分10秒,S34與地面失去聯絡。
星艦第八次試飛,二級發動機異常熄火,姿態失控 | SpaceX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泰特斯維爾,火箭攝影師Trevor Mahlmann拍到了姿態失控的星艦二級在空中自爆解體的過程。
地面攝影師拍到了星艦S34自爆解體的全過程 | Trevor Mahlmann @ X
在星艦發射軌跡沿線的巴哈馬和多明尼加等地,許多人又一次目睹了大量“火流星”劃過天空。這是解體後的星艦二級碎片再入地球大氣層。
多明尼加共和國,大量“火流星”劃過天空 | Wandy Rodriguez @ X
巴哈馬上空也有人拍到,這是解體後的星艦二級再入地球大氣層| GeneDoctor @ X
SpaceX隨後在官X上承認,星艦二級在上升點火期間突然解體失聯,將回顧試飛資料,更好地瞭解根本原因。
至此,星艦的第八次試飛同樣以失敗而告終。連失敗的方式都與上一次如出一轍。
原計劃的正常發射全流程
由於第八次發射是對第七次發射的“復飛”,所以發射流程和目標基本一致,仍然是一次跨大氣層亞軌道飛行——星艦不會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而是進入太空繞飛半個地球后返回。

星艦第八飛全流程資訊圖 | Tony Bela
對比星艦最近三次試飛的時間節點,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火箭一級的上升和回收階段,幾次發射的時序安排幾乎完全一致。這充分說明,V1版超重型助推器,其技術狀態已經非常成熟和穩定。

星艦最近三次發射時序對比 | 作者製表
第八次試飛與前兩次相比,一個主要的差異體現在二級飛船發動機的關機時間上。第八飛的二級發動機關機時間為8分44秒,比第七飛提前了9秒。而第七飛的二級發動機關機時間,又比第六飛延遲了26秒。
第七飛時序中,二級發動機工作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是,首飛的V2版星艦飛船推進劑裝載量大幅增加了300噸,自然需要燃燒更長的時間。而第八飛二級發動機工作時間的縮短,可能是SpaceX調整了二級發動機的推力節流。
至於為什麼要進行這些調整,很可能跟上一飛星艦炸成“火流星雨”有直接的關聯。
星艦化作流星雨,竟是因為大振動?
時間回到一個半月前,2025年1月16日,星艦的第七次試飛,同樣牽動著全球目光。
那次發射,星艦一級“超重型助推器”B14表現堪稱完美,以驚人的釐米級精度,被髮射塔的“大筷子”穩穩捕獲,第二次實現了火箭一級的原位回收,打消了此前首次回收實乃運氣的質疑,鋪平了星艦一級的複用之路。
然而,正當人們為一級回收歡呼雀躍時,意外發生了。星艦飛船S33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絡,緊接著,這個高達50米的龐然大物,在空中轟然解體,變成無數碎片,像絢爛的火流星雨一樣墜落,迅速刷爆了全球社交媒體。
跟今天星艦第八飛的失敗幾乎一模一樣。

星艦S33在空中解體,化為了一場“火流星雨” | James Temple
如此壯觀的解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為此,SpaceX的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歸零和事故復現。就像偵探破案一樣,一點點地分析飛行資料,查詢蛛絲馬跡。最終,他們自認為找到了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異常強烈的振動。
根據SpaceX官方報告,第七次試飛中,星艦二級飛船尾部區域的推進系統,遭遇了遠超預期的強烈振動,專業術語叫做 “諧振響應異常”。這種振動強度,遠遠超過了地面測試時的模擬資料,導致推進劑管路和連線部件承受了額外的應力,最終引發液氧或甲烷燃料的洩漏。
洩漏點位於星艦二級發動機艙的一個特殊區域,工程師稱之為 “閣樓區域”。這個區域位於燃料箱的底部外側,並沒有完全封閉加壓,佈置著很多外露的推進劑管路和介面。燃料洩漏後,高壓氣體迅速湧入,導致艙內壓力急劇升高。
更糟糕的是,洩漏的燃料迅速擴散,並被點燃,引發了熊熊大火。火勢迅速蔓延到整個星艦尾部,導致多臺猛禽發動機相繼關閉,僅剩一臺發動機維持工作。火焰甚至擴散到了後襟翼鉸鏈部位,燒蝕了姿態控制系統的關鍵部件,導致星艦徹底失去控制。最終,星艦啟動自毀程式,在空中計劃外快速拆解,化作了那片令人惋惜的 “火流星雨”。

星艦第七飛直播畫面中,箭頭所指的位置,已經出現了燃料洩漏導致的火光 | SpaceX
據報道,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V2版星艦的大幅度升級有關。為了更全面地掌握火箭的振動特性,航天工程師通常會進行 “全箭模態” 之類的大型試驗,摸清火箭各個部位的振動頻率和特性。V2版星艦相對於之前的版本,箭體結構、管路佈局、規模尺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SpaceX在快速迭代升級的過程中,可能沒有充分測試和掌握V2版星艦全新的振動特性,導致了上次試飛失敗。
為了驗證改進措施的有效性,在第八次試飛前,SpaceX特意對S34星艦飛船進行了長達1分鐘的靜態點火測試。在這次測試中,六臺猛禽發動機在不同的推力水平之間迴圈切換,儘可能模擬星艦在飛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工況條件,從而檢驗SpaceX針對振動問題所做的改進是否有效。

SpaceX在梅西測試場對S34星艦飛船進行了長達1分鐘的靜態點火測試,以驗證改進後的設計 | SpaceX
第七次試飛的失敗,暴露出V2版星艦在設計上的一些不足。例如,發動機艙 “閣樓區域” 的通風系統,未能有效應對突發洩漏導致的壓力快速升高;推進劑管路的佈置和密封性也存在隱患,沒能完全隔絕諧振引發的機構振動;此外,星艦的防火措施也顯得不足,缺少主動滅火裝置來及時遏制初期火勢。
針對這些問題,SpaceX迅速採取了多項技術最佳化,包括:調整燃料管道的結構,以降低諧振影響;最佳化推進劑溫度控制;升級猛禽發動機,減少洩漏點;在發動機艙內加裝了氮氣吹掃系統,以及增強通風能力等等。
如今,經過改進和最佳化的第二艘V2版星艦飛船,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在上升階段再一次炸成了“火流星雨”,或許表明SpaceX在對上一次試飛失敗的歸零中並未找到真正的原因,又或者採取的整改措施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V2版星艦設計上存在的隱患。
今天星艦第八飛的失敗,再一次印證了,複雜的航天系統在真實的飛行環境中,會面臨各種難以預料的挑戰。
而SpaceX一向引以為傲的快速迭代研發模式,似乎也遭遇了不小的挫折。至少這一回,V2版星艦似乎在同一個坑裡,以同樣的方式,又摔了一個大跟頭。
每一次失敗和改進,都不可避免地會延緩星艦的研發進度。
星艦或面臨生死考驗
今年年初的“開門不利”,拖慢了星艦整個專案的進度。馬斯克“一年發射25次星艦”的豪言壯語,如今看來似乎有些遙不可及。而今天星艦第八飛的再次失敗,可能會把星艦這個專案推到生死存亡的關頭。
如果今天的第八飛能成功,SpaceX原本打算給接下來的第九飛安排更激進的測試目標。
根據此前的訊息,第九次星艦發射,很可能會首次嘗試重複使用第七次試飛中成功回收的星艦一級B14!與第七飛時複用單臺猛禽火箭發動機相比,整枚一級火箭的複用將使星艦的複用程度向SpaceX已經成熟複用的獵鷹9號火箭看齊。

星艦第七飛回收的B14,可能會在第九飛中重複使用嗎?| SpaceX
但眾所周知,SpaceX的野心並不止步於此。
如果星艦第八飛成功,那麼在星艦第九飛中,他們很可能將挑戰一個更具難度的目標——首次嘗試星艦飛船的發射塔“筷子”回收!也就是說,星艦二級在完成太空飛行任務後,將不再像前幾次一樣,軟著陸在茫茫大洋中,而是要精準地返回發射場,用發射塔上的“筷子”穩穩抓住,實現捕獲式回收。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SpaceX位於博卡奇卡基地的二號發射塔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雖然二號發射塔目前還不具備發射能力,但其全新的第二套“筷子”回收機構,已經安裝完畢。與一號發射塔的“筷子”相比,新“筷子”更加短小精悍。
這是因為SpaceX對星艦一級的回收精度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此前,超重型助推器已經實現了釐米級的精準回收,這讓工程師相信,即使用更短的“筷子”,也能夠穩穩地抓住返回的火箭。
而“筷子”長度的縮短,也帶來了諸多好處——整個回收機構的重量更輕、動作更靈活、穩定性也更高。 而唯一的代價,就是對火箭落點精度的要求更加苛刻。對於星艦飛船來說,它需要繞地球飛行至少一圈後,再從大氣層外破空而回,精準地降落在發射場被“筷子”抓住,這個難度不亞於“千里穿針”。

二號發射臺的最新照片,紅圈處為新安裝的短板 “大筷子” | RGV航拍
隨著第二艘V2版星艦的灰飛煙滅,原本打算讓第九飛去嘗試的這些突破,如今都已經化為了泡影。SpaceX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查明兩飛兩炸的根本原因,並作出相應的整改,在下一次的試飛中爭取讓V2版星艦飛船順利完成此前一代星艦飛船已經完成的全部試飛任務。
畢竟,2025年對於星艦來說,既定勝負,也決生死。

B15超重型助推器在發射前單獨進行了靜態點火測試 | SpaceX
除了要儘快完成星艦V2版本的歸零並實現入軌之外,SpaceX在2025年還面臨著來自NASA的巨大壓力。
根據NASA的載人登月“阿耳忒彌斯”計劃, SpaceX需要在2025年完成兩艘星艦的在軌無人對接,並進行噸級甚至百噸級的推進劑在軌轉移測試。這項測試,對於未來星艦執行深空探測任務,例如載人登月和火星探測,至關重要。

星艦油罐(左)和星艦加油機(右)在太空對接的效果圖 | SpaceX
更重要的是,隨著特朗普再次上臺,美國的航天政策很可能迎來重大調整,NASA現有的“阿耳忒彌斯”計劃也面臨著不確定性。星艦未來在改革後的“阿耳忒彌斯”計劃中,將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能否取代即將下馬的“太空發射系統 (SLS) 火箭”,從單純的登月艙,一躍成為載人登月計劃的主力,甚至是未來火星探測任務的核心組成部分?
這些原本就充滿了變數的問題,隨著今天星艦第八飛的再次失敗,已經變成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問號。
作為迄今最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星艦寄託著特朗普政府在航天領域更加宏大的願景。這款被注入更多燃料,身披新一代熱盾,搭載全新智慧能源系統的不鏽鋼巨箭,今年不僅要向入軌發射發起衝擊,還將挑戰繞地球一週後釐米級精度軟著陸這一更高難度的目標。
如埃隆·馬斯克所說:“或許每一次失敗,都讓我們距離星辰大海,更近一步。”
但前提是,人不應該在同一個坑裡摔倒兩次。否則,就算馬斯克真能把SLS火箭拉下馬來,他家的星艦支稜不起來,頂不上去,也還是白搭。
星艦專案的生死存亡,或許就看它的下一次試飛了!
作者:跆拳道大灰狼
編輯:Steed
封面圖來源:Dean Olson @ X
一個AI
馬斯克在國會山懟天懟地,星艦在同一個坑裡炸了兩回——這證明馬老闆不在SpaceX看著,效率確實不行……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