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王培忠教授在OMNI電視與主持人李維討論最近新冠病例上升、新冠疫苗以及無形體病問題。以下是訪談影片剪輯的內容及文字說明。
一:新冠流行上升趨勢意味著什麼?
截至2024年6月的資料顯示,歐美地區新冠病例和住院率有所上升。儘管這種增長水平遠低於疫情爆發時期的高峰,夏季的上升趨勢仍需高度警惕。例如,最近英國新冠住院率上升了25%(參考資料1)。

人們普遍關注是否有新的新冠變種出現。根據美國CDC的資料,最近上升最快的變種是KP.2,這是幾種被稱為“FLiRT變種”的其中之一。例如,美國CDC資料表明,K.P.2從3月份的4%上升到兩個月後的28%(參考資料2)。目前尚未發現這些變種具有增強的致病性或免疫逃逸能力,但我們仍需保持警惕。隨著疫苗接種意願的下降和群體免疫力的降低,未來在秋冬季節室內活動增加的情況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一旦出現具有較強傳播和致病能力的新變種,問題將更加嚴峻。
二: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文章對疫苗的質疑有道理嗎?
簡單回顧:6月3日BMJ Public Health 期刊發病了一篇(參考資料3),文章懷疑疫苗不僅沒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可能增加死亡率。之後被一些媒體渲染,比如下圖(參考資料4)。非常遺憾,這篇“科研論文”不僅嚴重誤導讀者,在自媒體上造成混亂,也為一些反疫苗人士提供“科學依據”。

對於這篇文章,學術界已有許多相關評論。作為科普作者,我們簡要評述一下,不作深入討論:從科學資料的角度來看,該文章在研究設計、分析方法和結果解釋上存在嚴重問題,其結論和對結果的解釋極不恰當。
BMJ Public Health的四名作者來自荷蘭,其中沒有一人擁有公共衛生或流行病學的科研背景。事實上,文章的第一和通訊作者是一名兒科腫瘤醫生,缺乏相關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背景,這也許是導致論文嚴重問題的原因之一。該論文的作者單位已經發表宣告,表示與該論文無關。
目前北美地區主要使用mRNA疫苗。這些疫苗在上市前已經透過臨床資料證明了其保護效力,並在大規模接種後的人群觀察研究中進一步證實了其有效性。儘管疫苗可能導致副作用,甚至偶爾出現嚴重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心肌炎等,但總體科學資料顯示,疫苗的益處遠大於其風險。
三:什麼是無形體病?
無形體病(Anaplasmosis)是一種透過被感染的蜱蟲叮咬傳播的細菌感染。無形體病主要由黑腿蜱和西部黑腿蜱等蜱蟲傳播給人類或動物。無形體(Anaplasma)是一種寄生在宿主白細胞內的細胞內寄生細菌,其名稱“無形體”源於其在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的特性。早期症狀包括髮熱、寒戰、頭痛和疲勞,若未經治療,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貧血、肝病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無形體病在很大程度上與萊姆病相似,但不像萊姆病那樣會出現典型的牛眼疹。

加拿大的無形體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新斯科舍省,過去15年發病率顯著上升。隨著氣候變化,預計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安省已將無形體病列為監測報告疾病。此外,蜱蟲還可傳播巴貝蟲病(Babesiosis)和波瓦桑病毒病(Powassan Virus Disease)等其他疾病。”
參考資料:
-
https://inews.co.uk/news/science/uk-risk-covid-summer-wave-hospitalisations-jump-3122738
-
https://publichealth.jhu.edu/
-
https://bmjpublichealth.bmj.com/content/bmjph/2/1/e000282.full.pdf
相關文章推薦:
關鍵詞
蜱蟲
萊姆病
疫苗
無形體病
無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