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傷孩子最深的竟是這5件事!你還在做嗎?

狀元營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孩子最害怕的是什麼?
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覺得會是什麼呢?
是最心愛的玩具弄壞了,沒吃到好吃的蛋糕,還是考試考砸了,回家被爸媽罵得狗血淋頭……
曾經,多少人是這麼認為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以上情況的發生,孩子確實會害怕難過,甚至傷心一段時間,但過段時間,孩子很快就忘了;
而真正給孩子幼小稚嫩的心靈上留下了無法抹去傷痕的,恰恰是那些大人常常忽略的小事。
下面這5件小事,如果經常出現在你的家庭裡,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要再也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的心。
1
經常板著臉,家裡氣壓低
天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沒有哪一個父母會故意地傷害孩子,但是,有時候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還要應對瑣碎的家務,很難保持愉悅的心情。
我對此很能理解,但是,你有考慮過回家一直板著臉,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心理陰影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研究員先讓一個母親和孩子互動,這時孩子表現的非常開心,會積極響應母親的動作。
隨後,研究員讓母親換一個沒有表情的臉,告訴她,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都要一直面無表情。
那麼,這個實驗中,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
1.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也表現的非常活潑。
2.靜止臉實驗開始後,母親保持面無表情的狀態。
這時,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了,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3.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和自己互動,但母親仍然面無表情,這時孩子的表情變得有些低落。
4.發現怎麼努力都沒用後,孩子終於受不了了,開始崩潰哭泣。
由此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大,一位網友曾經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小時候,特別怕不苟言笑的媽媽,不敢和媽媽說話,沒看到過媽媽的笑臉。
有天暑假的中午,我在屋裡的地上睡得正香,被從地裡幹活回來的媽媽打醒。
時隔40多年,我忘不了當時的痛苦,並且,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打我。
由於媽媽的不苟言笑,和經常性地發脾氣,這位網友一直到長大後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行為引起周圍人的不開心。
孩子過慣了低氣壓生活,就很難建造屬於自己的自信,也會喪失對家庭的安全感。
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冷暴力,冷暴力在孩子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我們的預計。
2
在別人面數落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然而,在我們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
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一次假期回家,親戚們又都聚到了一起,難得的歡聚時刻,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孩子。
家長A:“你們家孩子學習真努力,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不像我們家的那個,就只會調皮搗蛋,一點兒都不讓我省心。”
家長B:“我家孩子整天跟個悶葫蘆一樣,見了人也不知道打招呼,好啥?你們家孩子頭腦多靈活,以後肯定有出息!”
家長C:“我們家孩子語文英語還行,但數學太差,哪回要能考及格我做夢都能笑醒。”
談話間還會時不時用嫌棄的眼神看向自己的孩子,或者用手戳他們的腦門。
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是真的打心裡覺得孩子一無是處,而是覺得這樣的打擊孩子,能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
就像老話說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他好,等他長大會理解的。
可孩子縱使再小,也有自己的自尊心。
當著外人的面嘲諷孩子,只會讓他們的內心更封閉,更加不想和外界接觸,而且這種自卑感就像噩夢一樣,伴隨孩子一生。
3
對孩子沒耐心,隨口敷衍孩子
孩子花了好幾天拼好一副非常複雜的拼圖,第一時間想要跟媽媽分享。
“媽媽,你看我拼的棒不棒?”
媽媽正在專心致志地看劇,眼皮抬一下隨口說道:“嗯,兒子,真棒!
卻沒有看到孩子失落的眼神。
常常見到一些父母,忙的時候經常會敷衍孩子,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每一句話,每個表情都異常敏感。
也許一次、兩次的忽視,沒關係,但次數多了,孩子會覺得“不管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關注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好?”
這樣久了,孩子會變得敏感,也不那麼願意跟父母說話了。
說道這個問題,小編推薦家長們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被當做問題孩子的小豆豆在遭到退學後,被開放的巴學園接納的故事。
小豆豆第一次見到巴學園校長時,滔滔不絕地講了4個多小時。
校長一會兒笑,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又說:“還有呢?”因此小豆豆更高興了,便一個勁地講了下去。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因為小豆豆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
而且在這麼長時間裡連一個呵欠也沒打,絲毫也沒有厭倦的表示。
就像同小豆豆談天一樣探著身子非常認真的聽她把話講完。
談話結束後,小豆豆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讓孩子產生這樣的依賴僅僅是幾小時的傾聽,可見孩子是多麼容易滿足!
被看見,並得到回應,是一個孩子在世界上最大的期待。
所以,在孩子想說話的時候,請認真專注興致勃勃的聽,並給予回應。
4
喜歡以“孩子”為藉口,
來換取家人的妥協道歉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和你離婚了!”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根本不用受這份氣!”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
一些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在喪失理智之後,可能會當著孩子的面,以“孩子”為藉口和丈夫/婆婆爭執,甚至用“尋死覓活”,來換取家人的妥協道歉,由此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裡創傷。
孩子還小,他還不懂分辨大人的“心思”,他可能會認為,家裡變成這樣,都是自己的錯,自己是導致家裡不好的因素,甚至更嚴重的,會產生“如果自己不在就好了”的危險念頭。
而長期生活在爭吵的家庭中的孩子,會出現兩個極端:
麼是膽小、自卑、懦弱;要麼是崇尚武力,認為爭吵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無論哪種,都不是一個正常的心態,並且很遺憾的告訴你,這種想法一旦形成,即便成年後,也不能輕易消除。
5
負能量爆棚,總是抱怨生活
這個時代的父母是不容易的,既要面對工作的壓力,又要承擔養育孩子的辛苦。
很多家長自身積壓了許多關於職場的、家庭的負面情緒,他們將家庭變成一個垃圾場,大倒苦水。
一項資料統計顯示,一個人平均每天要抱怨15到30次,但他們卻毫無察覺。
很多媽媽沒有意識到,她們下意識的抱怨不僅使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低落,還破壞家庭的氛圍,而且往往引發矛盾。
一進家門,孩子們等來的除了家長對自己學習情況的審問,還有媽媽沒完沒了的抱怨:
“工作太累,同事太煩!”“又堵車,煩死了,真倒黴。”
在看電視時,還會說:“這些編劇都腦子進水了吧,拿我們當傻子啊!”
週末一家三口要郊遊,她又說:不去,哪裡都是那麼多人,得采買準備,我才不找罪受。
很多孩子表示,媽媽的這種抱怨情緒直接導致了家庭氣氛消極緊張,自己連大氣兒都不敢喘,生怕引火燒身。
“看什麼都不順眼”成為孩子們對“愛抱怨的媽媽”最貼切的定義。
“感覺在她眼裡就沒有高興的事,總是抱怨周圍的一切都跟她作對,就連去市場買個菜,都埋怨賣菜的故意將爛菜缺斤短兩賣給她。”
一位孩子,這樣吐槽自己的媽媽。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就是心靈最大的依靠,媽媽的心情決定孩子的情緒。
所以,你的不快樂就是孩子的冬天,你的壞情緒就是孩子的噩夢,而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性格、學習和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但父母卻是孩子的全部,孩子一出生就所擁有的,也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有時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但也可能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要知道:
你的陽光樂觀,你的包容豁達,你的幽默堅強,你的快樂幸福……就是孩子的最美童年!
百戰歸來再學習
·博士後專案

·企業家在職學位

·認證學位專案

·北京大學專案

·決策層標杆課程

·企業內訓課題
政治素養,宏觀經濟,經營管理,領導力
青馬工程,政策精神,國際形勢,等課題

·聯絡我們
報名諮詢:龍老師
手機微信:151100893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