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LoroPiana羊絨大獎獲得者為什麼全都來自內蒙這個地方?

以奢華羊絨服飾聞名的義大利奢侈品牌Loro Piana(諾悠翩雅)不久前公佈了第九屆與第十屆“優質羊絨大獎”,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十二位牧民獲此殊榮,而獲獎羊絨全部為阿爾巴斯山羊絨。
其中,牧民李占強先生和嶽芳女士提供的羊絨重新整理了最細羊絨世界紀錄 —— 纖維直徑 12.8 微米,相當於不到1根頭髮的1/5。
Loro Piana 盛讚:“阿爾巴斯山羊絨是全球最頂級的山羊絨、稀缺的‘纖維寶石’。”
那麼,鄂托克旗的阿爾巴斯山羊絨為何能獨佔鰲頭?《華麗志》本文將一探究竟。
鄂爾多斯羊絨中的貴族——阿爾巴斯白絨
探尋阿爾巴斯山羊絨的故鄉鄂托克旗,要沿著烏仁都西山大峽谷底向深山進發。
山間岩石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古老巖畫,其中數量最多的當屬形態各異的“羊”,它們就是產出阿爾巴斯絨的山羊。這些巖畫據考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證明阿爾巴斯絨山羊品種源遠流長。
鄂托克旗地處荒漠草原,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日夜溫差極大,在漫長酷寒而乾燥的冬季,深夜低溫零下30~40°C,夏季炎熱短促且少雨,年最高氣溫36.4°C。
阿爾巴斯絨山羊生長在這樣極端殘酷的條件下,全身皮毛純白,被毛內層生長絨毛的次級毛囊比一般山羊更小,所產的羊絨細度平均在13~15μm之間。
獲得此次Loro Piana“優質羊絨大獎”的羊絨更是展示了細度和長度的雙重優勢,品牌介紹,它的“細度低於 Baby Cashmere 小山羊絨,但保持了成年山羊絨的標準長度。”
1985年至1987年,阿爾巴斯山羊絨毛連續三年榮獲“義大利柴格那國際山羊絨毛”獎。
2001年,阿爾巴斯絨山羊被列入農業部首批發布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一級保護品種。
實現規模化生產之後,阿爾巴斯山羊絨已是著名“鄂爾多斯”羊絨製品的主要原料,也為 Hermès (愛馬仕)、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Loro Piana(諾悠翩雅)等國際奢侈品牌供應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鄂爾多斯集團2006年推出的高階品牌“1436”,名稱就取自阿爾巴斯小山羊絨的原料規格。阿爾巴斯小山羊(Alpas Baby Cashmere Goat)每根羊絨纖維平均細於14.5微米,長於36毫米。
2008年1436品牌的阿爾巴斯小山羊絨披肩等產品入選“中華國賓禮”,多次伴隨國家領導人出訪,它也是APEC、G20等重要國際活動中的指定國禮。
上圖:1436品牌 稚真系列
阿爾巴斯絨山羊保種之戰
阿爾巴斯絨山羊這一珍貴畜種曾一度陷入困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牧民們陷入兩難:是堅守祖輩傳下的純種羊群,還是追求用外種進行雜交改良推廣而獲得高產?
那時人們沒有保護品種純正性的意識,受羊絨市場片面追求產絨量的影響,許多牧民選擇了後者,使得羊絨的細度一度從十四五微米飆升至十七到八微米。
而如今“優絨優價”成為市場主流,絨纖維的細度、長度和密度,才決定羊絨品質。羊絨細度相差幾微米,羊絨產品的價格可能相差數倍
鄂托克旗在1983年果斷出手,投資成立了阿爾巴斯絨山羊種羊場(現內蒙古億維白絨山羊有限責任公司)。純種阿爾巴斯絨山羊只在相對偏遠貧困的地區儲存下來,種羊場從烏仁都西山引進第一批純種阿爾巴斯絨山羊,實行“只出不進”的管理原則,避免因雜交導致的種源汙染。2008年,鄂托克旗將棋盤井鎮的烏仁都西嘎查、蒙西鎮的巴音溫都爾嘎查都規劃為阿爾巴斯絨山羊保護區。
由此,鄂托克旗為阿爾巴斯絨山羊建立了嚴格的保種體系。種羊場為每隻種羊都建立了數字檔案,並在牧區設定了許多畜群點,僱請當地農牧民代為管理,對羊絨質量進行動態監測。
透過耳標追溯系統,每隻種羊的基因圖譜,以及其在任一生長階段的資訊都可查證、可追溯。牧民每天按照既定的放養和飼餵方案,定時記錄每隻羊的生長情況,確保它們的品質始終達標。
鄂托克旗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等高校開展科研合作,選取不同生長期的胎羊樣本,透過分析毛囊發育的過程,探索提高羊絨產量及品質的科學方法。
透過人工授精等技術,種羊繁育數量不斷增加。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養殖難度增大,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模式難以為繼。且由於優質種羊成本較高,農牧戶選育的積極性不強。
於是種羊場帶領當地牧民們向精細化養殖轉型,並由政企合作(包括羊絨收購加工鏈上的許多企業),拿出扶持資金激勵農牧民自覺選育良種,對羊絨細度達標的養殖戶實施獎勵。
斯慶畢力格是Loro Piana“優質羊絨大獎”第九屆獲獎者,家裡養了500多隻阿爾巴斯絨山羊,一年能抓700多斤絨,細度基本都在14.5微米以內,按照“優質優價”補貼,比普通羊絨多收入約20萬元。
斯慶畢力格向鄂爾多斯新聞網站《暖新聞》、政務號《鄂托克釋出》表示:“過去想找到細度為15.5微米以下的羊絨那可難了,現在我家的羊絨80%以上都在15.5微米以下,最細的已經達到了12微米以下。這多虧了政府引導我們改良品種、提高養殖技術,羊絨品質越來越好。”
“這些小傢伙可都是掙錢的‘寶貝’。經過嚴格選育後的阿爾巴斯絨山羊企業搶著收購,羊絨細度達到一定標準,我們還能獲得羊絨優質優價獎補資金。”
從傳統放牧到產業化轉型
過去,牧民多以一家一戶的方式養殖山羊,家家戶戶都要建圈舍、蓋草棚、買機械,一年下來扣除飼草料、機械裝置、疫病防治等費用,純收入所剩無幾。如果繁育、飼養等管理跟不上,還會出現虧損。
現在,鄂托克旗政府和企業與牧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建立了“統養共富”大牧場模式。農牧民透過聯戶經營、入股經營、集體經濟合作經營等利益聯結模式,將草場、水澆地、絨山羊、勞力、機械裝置等折算成股份,入股大牧場。
鄂托克旗農牧局副局長郝貴斌向《農民日報》介紹:“入股大牧場後,農牧民除了可以拿到牲畜出欄、羊絨銷售等分紅外,還可以享受大牧場發展精深加工、社會化服務、品牌溢價、直播代銷等方面產生利潤的二次分紅,實現小農牧戶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當地牧民表示,合作社成立後,阿爾巴斯絨山羊的飼養規模大了起來,只用兩個人就可以養殖5000只羊。而且形成規模後飼草料等物資採購成本大幅下降,山羊產絨量、產羔率和出欄率都遠高於牧民“單打獨鬥”時的水平,入股牧民的收入比原來增加了不少。
透過大牧場的組織化管理,採取“以草定畜”、劃區輪牧的科學牧養方式,過去超載過牧的情況也得到了改善。
目前鄂托克旗共培育綠色生態家庭牧場1056戶,建成20多個萬畝“統養共富”大牧場,打造示範牧場300個。
鄂托克旗阿爾巴斯絨山羊存欄約180萬隻,原絨年產量達1200噸。2024年,鄂托克旗羊絨總產值突破5億元人民幣,無毛絨出口260噸。
丨圖片來源:Loro Piana提供、1436品牌官網
丨責任編輯:朱若愚
詳見微信連結或登入華麗志官網/app查閱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時尚和奢侈品行業供應鏈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