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這樣兩件事被罵上了熱搜。
在一場直播中,某火鍋品牌的創始人發表了這樣的言論:
“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的。”
“月薪5000塊就不要吃火鍋,吃些麻辣燙就好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話一齣,網友們紛紛不買賬了:

“火鍋現在變成什麼很高階的東西了嗎?”

“不建議月薪5000塊的人吃火鍋,卻建議5000塊的人生小孩。”
輿論發酵後,這位創始人趕緊出面回應喊冤,說他的本意並非如此,而是被曲解了。
他的話不是連在一起說的,他原本的意思是:
“過去的火鍋比較便宜,現在變得越來越貴,變得讓底層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消費火鍋。
雖然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如果一個品牌沒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更難做好。”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品牌覺得自己走的是高階火鍋的路線,一直以來被罵太貴,他覺得很冤,因為他們的品質對得起這個價格。
所以他覺得:
“特別是像一個學生,剛進入社會,只有5千塊錢工資,是不是忍一忍,不要高消費。
少吃一些火鍋,延遲一下滿足,把錢花在自己的成長上。”
但事實上,火鍋原本就是底層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以前重慶的碼頭工人、縴夫,因為窮苦買不起肉,就去撿來當地屠宰場丟掉的毛肚、黃喉、鴨腸等下水;
放入重口味的辣椒、花椒煮成一鍋,既能去掉內臟下水的味道,又能飽餐一頓。

憑什麼現在被定義成“不是服務底層人民的”、“月薪5千就不要吃了”呢?
而且,消費者自己掙錢自己花,就算是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月薪5000偶爾週末去吃一頓火鍋,也不至於要被劈頭蓋臉地說教一頓吧?
而至於該火鍋品牌引以為傲的品質和服務,之前也屢次引發爭議。

比如“18元一份的富硒土豆僅5片”,但後來被檢測出,他們的土豆硒元素含量僅不到其宣傳的1/8;

比如服務員也將這種“窮人請遠離”的態度貫穿始終,被問到如何註冊會員,服務員回答:
“沒必要,無非就是送點甜品優惠券,沒用的,先點菜吧。”

這傲慢的態度,以至於消費者甚至開始了自我PUA:“只怪我自己太窮了”。

另一件事,是有位短影片博主,去了當地的勞務市場,要請10名工人去電影院看《哪吒2》。
一到那裡,他就誇下海口:“今天我們這個專案比較大,200億的專案。”
他的規則是,工人不用支付電影票錢,但代價是要付出一下午的時間,沒辦法接其他活。

工人爭先恐後地擠上了車,但有人沒有理解規則,問:“是不是一人給100?”
博主就把那人趕下了車:“我請你一張電影票50塊錢,我還要給你發工資?”

後來到了半路,另一位工人試探著問:“能不能給20塊錢買面錢。”
博主馬上不耐煩地趕人:“下下下下下,要錢就下,我電影票退了就行,下車。”

到了電影院門口,他讓工人對著鏡頭喊口號:“《哪吒2》,200億,我們破!”

工人們的情緒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高漲,口號稀稀拉拉的,博主抱怨很尷尬。
從取票到檢票的過程中,博主一直在用他的“高見”給人下定義:
“這或許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張電影票,也可能是最後一張。”

“他們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打算把錢花在這兒。”

電影看完,博主採訪那些工人,很多人都說看不懂,沒啥意思。
博主無奈地總結:“我們沒辦法讓所有的人都產生一致的精神共鳴。
所以看電影是什麼群體,就永遠保持這樣的群體就好了,你沒有辦法把高審美的東西擴大化。”

這衝出螢幕的高傲態度,惹得評論區一片憤怒:

“有沒有可能他一家溫飽都靠他打零工解決,你和他談精神。”

“在雪地裡都快凍死了,你給我一束玫瑰花,玫瑰花刺扎手不說,你說我不懂審美。”

“人心的成見是座大山,你買了那麼多張電影票,卻看不懂哪吒。”
博主也許不會明白,為什麼他本意是想請人看電影,幫《哪吒2》衝票房,最後卻落得個這樣的口碑?
其實說穿了,他的問題就在於,他在用一種傲慢的態度,俯視農民工,定義農民工,甚至支配農民工。
勞務市場是什麼地方?多少人起早貪黑去那裡,爭先恐後地搶著又髒又累的苦力活,只為了討口飯吃。
你耽誤人家掙錢就算了,還高高在上地批評著這樣一群人不懂審美,沒有精神共鳴,何不食肉糜?

這兩件事讓我想到了法國社會學家布林迪厄的理論:消費是階級“區隔”的武器:

①符號暴力:將火鍋從“底層充飢工具”,重塑為“月薪超過5千的人群專屬”;
②定價策略:20元3小塊午餐肉,12元3小個餈粑,23.5元3片黑魚……

本質就是篩選“合格消費者”,讓價格成為階級過濾器;

③話語規訓:用“延遲滿足”合理化高價,實則以“為你好”之名完成道德綁架:
彷彿吃不起他們品牌的火鍋,是個人努力不足的罪證。
而那位“精神扶貧”博主的行為,更是“區隔”理論的極端化:
試圖用免費電影票“啟蒙”工人,卻拒絕承認他們的生存需求高於精神需求。
這種自上而下的“救世主心態”,正是布林迪厄筆下“文化資本”的暴力投射。
這群“精神富人”的通病就在於典型的認知失調:
用自我感動掩蓋利益訴求,用說教姿態迴避結構性不公。

那個被趕下車的工人,還有那個剛步入社會,月薪不到5千的年輕人;
他們需要的不是“延遲滿足”的說教,也不是“精神啟蒙”的施捨,而是最基本的尊重:
承認他們的生存需求合理,尊重他們的消費選擇自由。
當一頓火鍋、一張電影票被貼上階級的標籤,當“吃什麼”、“看什麼”成了“配不配”的審判;
我們或許該重溫一下黑格爾的名言:“歷史給我們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從未從歷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共勉。

▽
▼
|本文為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原創|

”。


喜歡本文戳【在看】推薦,贊同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