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周美好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代人有一個特點:
越來越不愛出門了。
在家一宅就是一天,手機一刷就是半晌,吃飯有外賣,穿衣有電商,好像長久待在家裡也能滿足基本需求。
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從身體到精神,再到人生狀態的問題。
腰痠背痛的越來越多,氣血不足的也隨之增加,更有不少人說,越是在家待久了,越覺得生活沒什麼意思,整個人的狀態也越來越差。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話:久居室內,“靈氣”很容易消失。
因為你的身體喪失了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缺失了和天地日月共鳴的場合,於是,身體的汙濁難以發洩出去,人也會因此變得呆滯和懶散。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說:人應與土地之氣相融,順應四時規律,獲得天地滋養。
所以,趁著春光正好,不妨開啟屋門,換上運動鞋,多出去走走,讓負能量散發出去,才能讓新鮮能量湧入進來。
-1-
多出門是對情緒的滋養
前些天朋友跟我說,他離婚了。
他和物件在一起三年的時間,雖不至於從校服到婚紗,但工作後最難的日子,倆人都是互相陪伴著度過的。
看著雙方年紀都不小了,再加上家裡的催促,雖然內心有點恐婚症,但倆人還是結婚了。
那時候,為了能順利結婚,他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湊夠了北京一套房的首付款,又東拼西湊,這才準備好了結婚要用的錢。
誰知道,就這樣大動干戈地折騰一場,不到半年,倆人之間就出現不少問題。
物件嫌他工資不高,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前途,又覺得他不夠浪漫,生活過得太沒意思了。
有次爭吵過後,物件拿起行李就要出去,說倆人分居一段時間吧,這樣的生活實在沒意思透了,他一時情緒上頭,說了句“不然離婚了算了”。
就這樣,無論事後怎麼挽留,最終都難逃離婚。
那段時間,他一個月就瘦了20斤,整個人都脫相了,整日窩在剛交了鑰匙的房子裡,兩點一線,如行屍走肉般地上班、下班,狀態差到身邊人都不想靠近。
聽過一句話說:離婚這件事,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件抽筋剝骨的事,你損失的不僅是經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氣力。
只是沒有辦法,人生的道理得自己悟,人生的困苦得自己渡。
就那樣消沉了半年後,有天看著陽臺外開滿的春花,他好像突然間又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氣。
沒有太多錢籌劃長途旅行,他便在地圖上畫下了北京公園作為目的地,每逢週末,就出門吸收大自然的補給。
每次計劃一個新的目的地,就好像是給沉悶的生活增添一束光亮。
雖說那些腳步丈量過的土地並未能解決他遇到的真實問題,但沐浴在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空氣也讓他在某些瞬間感受到了:活著其實也挺好的。
他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和自己握手言和,不斷消解那些過往歲月裡的痛苦,不斷地重拾對生命的熱情。
有天見面時他跟我說,還是自己以前對生活的期望太高了,總覺得自己的人生能有多大突破似的,所以也在婚姻中傾注了太大的心力與期待。
從高處跌落一次就知道了,其實生活根本不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那樣美好,日子也並非讀了大學、結了婚就能變好。
很多人總以為生活要創造多大意義一樣,其實不是的,生活生活,無非是生下來,活下去,忍受著劇痛,遭遇著萬難也要活下去。
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生活只有一個意義:
把自己哄開心了就好。
-2-
多出門是對健康的改善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記錄過一個故事。
二十歲那年,他的雙腿殘廢了,醫院明確表示這個病治不了。
母親接受不了這件事,四處找偏方讓他吃,讓他喝,讓他洗、敷、燻、灸,尋遍了所有法子,可惜都無濟於事。
那時候,史鐵生的脾氣也變得暴怒無常,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也會突然將手邊的東西扔向牆壁。
母親不知道該怎麼承接他的情緒,總會在他平靜下來時,想著推著他出去走走。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可惜每次都被拒絕了。
但母親總是執拗地,總想著讓孩子不要總待在屋子裡,總想著要將他推出門去,哪怕只是去個公園,看看花開,聽聽葉落。
那時候的史鐵生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無法體會到母親對他的情感。
直到有一天,當他自己推著輪椅在公園裡閒逛的時候,他才明白,原來母親是想讓他看到大自然的美好,想將他從那個閉塞的、狹窄的心房裡解救出來。
有中醫就曾解釋過人與自然的關聯,人身體內的能量是不斷流動的,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能量場。
久居室內,能量沉積在體內,精神也會感到萎靡,而接觸大自然,陽光、空氣、水這些生命之源都會源源不斷地為身體提供滋養。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季強調靜養,但春季相反,應動養。
怪不得很多人會說:春天就是最好的療愈師。
古語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對人來說也是如此。
所以,當你感到狀態不好,情緒不佳時,不妨多出出門,多曬曬太陽,或是感受月光照耀,去山間徒步,或是去公園散步。
吸收了天地精華的你,即便再回到室內,都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都有了積極的改變。
-3-
多出門是對心態的提升
前段時間看過一句順口溜,很有道理:
走運走運,要走出去了才有好運。
困難困難,困在家裡就肯定困難。
出路出路,要走出去了才有出路。
口才口才,嘴巴練好了才會發財。
想起郭德綱曾在直播中講過的一個故事,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有段時間在天津處處不得志。
甚至可以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有家難奔,有國難投”來形容。
那時候的他很糾結,不知道未來的路該往哪裡走。
有天和一個長者一起吃飯,長者得知他的境況後便一直勸告他:你要走,要離開這裡,你必須離開這裡。
那時候的郭德綱內心很膽怯,他不知道外面是什麼境況,誰也不認識,該去找誰,該做什麼。
他想著,好歹在天津還有熟人,出去了就完全人生地不熟了。
但長者還是勸他,這裡的熟人沒有用,你還是得走出去。
他回來以後琢磨了很久,最終決定離開天津,去北京發展。
俗語說:樹挪死,人挪活,靠著自己的打拼和對機會的把握,郭德綱還真的靠自己闖出了一片天。
怪不得不少人都說,人這一生不要擔心遭遇低谷,也不要怕鬱郁不得志,只要你心態開放,願意多走出去多嘗試,今天所遭遇的坎坷,遲早都會過去。
在網上,就曾有人問過一個問題:人為什麼千萬不要宅在家裡?
高贊回答說:
如果你總不出門,沒有社交,沒去體驗不同的事物,時間久了,你就會失去靈性,變成不會思考的人,感覺不到自己還活著。
是啊,現代的人,總是習慣躺在床上玩手機、窩在家裡不見太陽,幹著那些到了80歲依舊還能幹的事情。
如此下去,我們不僅失去了活著的意義,也喪失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心氣兒。
有個躺在病床上的老奶奶就曾給現在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以忠告。
她說,你現在還年輕,趁著能走的時候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大好河山。
有能吃的東西就得趕緊吃了,別像我似的,到了現在什麼都做不了。
她還說,自己要是能再年輕一次,她會想上哪玩就上哪玩,不能太委屈自己了。
可惜這樣的道理,很多人總是到了年老後才會明白。
而到那時候,我們的人生,大抵也就只剩下了悔恨。
-4-
多出門真的能改命
看過神經學家的一項發現,說每週三次戶外散步,能提升海馬體神經元的生長速度,而海馬體神經元,正是掌管記憶的腦區,它會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每年萎縮1%。
提升它的生長速度,不僅能讓人到中年後的腦力更好,也能提升我們的生活狀態。
所以,趁著春光正濃,趁著閒暇時光,不妨和我一起,走出去,感受自然的饋贈。
01、迴歸自然
有醫生科普說,相比於吃再多的保健品,成年人恢復能量的方式很簡單,迴歸到自然中去,讓自己舒服地過一天。
總結下來無非以下三點:
天補:曬太陽,看月亮,去擁抱大自然,吹自然風,感受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擁抱大樹,觸控樹葉花朵小草,感受他們,迴歸當下;
地補:赤腳走在鬆軟的泥土地上,感受腳踩在上面的感覺,去登山、踏青、游泳,運動;
人補: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吃自己喜歡的飯菜,去和同頻的人,同道的人,喜歡的人,親近的人舒適地待在一起,瞬間就能滿血復活。
02、擁抱大樹
去年,我們跟大家科普了“公園20分鐘理論”,也就是說,當你心情沮喪的時候,不妨去公園散步20分鐘,聽鳥語,聞花香,心情也會隨之改善。
今年,我們還想推薦大家,如果你感到情緒不穩定,總是心煩意亂,不妨找一棵大樹抱抱吧。
大樹生長多年,本身帶有很強的磁場,能幫助我們淨化身體能量,讓身體感到放鬆和自在。
希望我們都能從這種古老的保健方法中,重拾自己生命的力量。
所以,無論目前的你在做些什麼,我都想勸你,在沒事的時候多出去走走,沒有目的地走也沒關係。
哪怕只是坐在路邊,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或是在公園看了一場每天都有卻每天不同的日出,又或是三兩相伴,去野餐,去爬山,都能讓心情在放鬆的身體中得以舒展,讓命運在腳步的延伸處重新生長。
不妨就從明天開始吧!
-End-
作者簡介: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在兵荒馬亂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來,卻能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