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編寫一本失獨母親心理關愛自助手冊,是我們10年前萌生的想法。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簡稱紅楓中心)從2013年開始為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提供公益心理服務。工作中我們發現,參與我們專案活動的失獨父母都能得到有效的支援,但專案服務的物件有限,很多人在最需要支援的日子裡,不能及時得到的我們的服務;孩子去世後,很多失獨母親還面臨婚姻解體、老伴去世等更多困境。由此,我們產生了編寫一本失獨母親心理關愛自助手冊的想法。希望以這種方式,幫助失獨母親理解與應對孩子去世後自己面臨的心理困境與現實困難,陪伴她們完成哀傷,自我療愈,與孩子建立新的連結;促進她們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開始新的生活。
手冊的主標題“為自己點亮一盞燈”,是因為在和失獨母親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她們內在的力量;也見證了很多人從絕望到重燃希望、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心路歷程。她們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也記錄在這本手冊中(為保護個人隱私進行了必要的技術處理);相信這些寶貴的經歷會給依然沉浸在哀傷中的失獨母親更多啟發和幫助。
紅楓中心的姐妹機構——北京楓彩心理諮詢服務中心(簡稱楓彩中心)成立後,在實務工作中不斷完善、發展了紅楓失獨家庭心理關愛工作模型,逐漸建立起失獨家庭他助、自助、互助相結合的心理康復長效機制。2023年,楓彩中心的“紅楓失獨老人心理關愛專案”在第三屆北京市公益創投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獎金的一部分用於編寫這本手冊,不足部分由楓彩中心在騰訊公益平臺為失獨專案眾籌的資金支出。
這本手冊是集體智慧的成果,凝聚了楓彩中心失獨專案工作團隊對失獨母親深深的關愛和孜孜以求的專業精神。作者為:第一、二章:孫一江;第三章:高一虹;第四章:王易平;第五章:侯志明;第六章:頓明月、幸宇光;第七章:王易平、頓明月。第八章:孫一江。劉潔為手冊繪製了插圖。楓彩中心執行主任吳群芳,紅楓失獨專案歷任負責人姜瑩、凌君、唐輝,紅楓公眾號負責人饒小雪也為這本手冊面世做出了重要貢獻。
您對這本手冊有任何修改意見,歡迎反饋給我們,讓這本手冊不斷完善。期待愛心滿滿的您把這本手冊轉發給身邊的失獨母親或關心、服務失獨家庭的機構與個人,讓更多失獨母親得到及時的心理支援,感受到來自全社會的關愛。
孫一江
2024年12月
第一章
失獨母親面對的挑戰
01
心理受到重創
孩子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裡,很多人會陷入到這些強烈的情緒中——
抑鬱
情緒持續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即便是原先喜歡的電視劇更新了也不想看;生活失去了意義;常常感到悲觀絕望、生不如死;語言、行為都變得遲緩。根據紅楓中心對100位失獨父母的調查,長期抑鬱的佔64%,想過自殺的高達38%(本章資料都來自這個調查)。

苗媽不止一次想到過死。坐在屋子裡,看著熟悉的傢俱,她想起女兒。到女兒睡過的床上躺一會兒,她想起女兒。偶爾看電視,不小心碰上一個娛樂節目,她在心裡罵自己:你怎麼能看娛樂節目呢?怎麼能看招笑的節目呢?你應該去死!
她站起來,衝到陽臺,推開窗戶。6層樓,並不能給她多大的恐懼感,可她還是縮回了頭。“懦弱!貪生!”她罵自己。
她覺得自己已經死了——跟孩子一起死了,沒有了靈魂:“現在是一個行屍走肉。生活是孤立無援的,心態是苟且偷生”。
憤怒
內心的怒火——可能是對別人,也可能是對自己,一點兒小事就可能被點燃,再像炸藥一樣崩開,傷及周圍的人和自己。大約40%的人會出現這種易激惹狀況。
苗媽去銀行存錢,和櫃員起了衝突。她心裡的火“騰”地一下就上來了,行為近乎歇斯底里。保安衝了過來,苗媽突發奇想:“保安有槍,使勁鬧,保安一槍崩了我得了!”
青媽很容易和人急。她的床邊曾經放了一根一米長的鐵棍,別人都以為她是用來防身的;她後來告訴我們:我真想掄著這根棍子上街,見人就打;然後再自殺!
焦慮
孩子意外去世,猶如飛來橫禍。很多人從此總是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不僅擔心老無所依、失智失能後失去尊嚴;而且一齣現意外的情況,馬上就推測會有壞事發生。焦慮令人輾轉反側,在我們的調查中,有睡眠障礙的高達72%!焦慮的背後是恐懼,嚴重的會導致驚恐發作。
萌媽在孩子去世後的7年裡,每天靠吃藥來維持日常生活。漸漸地藥物也不太起作用了,吃了藥之後雖有短暫的睡眠,可是在夢裡,她總是在死人堆裡恐懼、絕望、無助地掙扎……。白天不時出現的驚恐發作,更讓她痛苦萬分。第一次驚恐發作,就像是得了心臟病、快要死了:心悸、顫抖、呼吸困難、渾身冒汗……。她真希望有一種藥能讓自己變傻:“變傻了就什麼痛苦都沒有,一了百了”。
自卑
在我們的調查中,在孩子去世後感到自卑、對生活失去信心的,高達70%。很多人原本就是為孩子活著,孩子去世了,自己也一下子渺小到塵埃裡,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甚至不允許自己快樂。

用苗媽的話說:“沒了孩子,就沒了脊樑骨”,她懼怕接觸原來生活裡的任何人:“我現在看人不敢看別人臉,只看別人下半截”。她覺得周圍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她。遇到不知情的熟人提到孩子,她就和對方翻臉。
菲媽偶然發現周圍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去世了,立刻覺得自己成了罪人。她不再化淡妝,不再去跳廣場舞——她怕別人說她:“孩子去世了她還和沒事人一樣!”


02
生活脫離常軌
離群索居
很多人因為怕熟人問起孩子,搬離了原先生活的環境;也不再和以前的同事、朋友聯絡。有的甚至換了家裡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幾乎切斷了和之前所有認識人的聯絡;甚至包括兄弟姐妹、父母親。在最需要支援的日子裡,她們的社會支援系統卻變得薄弱了。
苗媽起初沒有搬家,但不敢跟鄰居說話。下樓前,她先悄悄開啟房門,豎起耳朵仔細聽;確定樓道里沒有人,再飛一樣跑到樓下,買完菜趕緊跑回來,像做賊一樣。在大街上遇到過去的同事,對方熱情地和她拉家常。聊到孩子,苗媽一下子就蒙了,胡亂支應幾句,掉頭就走。超市裡,遇到熟人帶著女兒,人家遠遠地衝她打招呼。沒等熟人揚起的手放下,苗媽已轉過身,飛也似地逃走。
苗媽也不再和親戚來往。提起他們,“總是寒心徹骨的冷”;因為每當和他們談起自己孩子的事,他們總是很快對她說——“打住”!
經濟拮据
獨生子女離世,造成了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下滑。為了給孩子看病,有的傾其所有,連房子都賣了;有的甚至債臺高築,為了還債不得不節衣縮食。有的孩子已經工作,孩子去世後家庭收入隨之減少。更多人原先可以由孩子幫著乾的事,現在需要花錢僱人;如果自己生病還、沒有醫保或醫保不能承擔,經濟上會非常拮据。
青媽為了給孩子看病,用盡了所有的積蓄,連唯一的住房也賣了;孩子去世後,她還要從不多的退休金裡拿出一部分付房租。每個月,她都要用老年卡免費坐幾個小時的公交車,到鄰省的銀行去取工資,只為了省下幾十元銀行手續費!
害怕過節
很多人在孩子去世後害怕過節,尤其是闔家團圓的春節。不在自己家過,也不能回孃家過——擔心看到兄弟姐妹的孩子,觸景生情,影響大家心情。一些人選擇過年去外地,名曰“躲劫”。

過年時,苗媽和丈夫從不吃餃子,炒個大頭菜或者大白菜就過去了。
第一個春節,苗媽在美國處理女兒的後事,丈夫一個人在家,兩人忘了還有過年這回事兒。第二個春節,臨近年關,鞭炮聲漸漸多起來,苗媽覺得“像炸自己的心一樣”,看著別人家歡天喜地,“真的要瘋了”。他們去了城郊一個小山溝,幾乎整個正月,都在山溝裡的一家溫泉旅館度過。
失去丈夫
在這個人生的至暗時刻,失去孩子的女人更需要丈夫的陪伴。但很多人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失去了丈夫。有的是丈夫積鬱成疾,不幸去世;還有一些人是丈夫在孩子去世後提出離婚。多數家庭孩子去世時,妻子已過了適合孕育的年齡,有的已進入更年期;如果原本夫妻感情基礎不深、相處模式不佳、相互不能理解對方表達哀傷的方式,或者丈夫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嚴重影響,就會雪上加霜,和妻子離婚。很多女人不得不獨自面對人生的雙重重大喪失!


03
身體出現疾病
傳統與現代醫學都認為,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積鬱成疾,嚴重的心理創傷會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較為常見的有胃病、肝病、高血壓、糖尿病、神經性偏頭痛等疾病;有的人因為長期流淚導致嚴重的眼部疾病;有的人借酒澆愁,緩解傷痛,形成酒精依賴,對肝臟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影響;還有的甚至出現惡性腫瘤,不幸早逝。菲媽、青媽去世時,都才60歲出頭!


<本期END>

目錄
預計更新時間
|
為自己點亮一盞燈
|
預計閱讀時間
|
2025.03.03
|
失獨母親面對的挑戰
|
10分鐘
|
2025.03.04
|
她們的人生依然精彩
(上)
|
15分鐘
|
2025.03.05
|
她們的人生依然精彩
(下)
|
15分鐘
|
2025.03.06
|
哀傷要經歷哪些過程
(上)
|
20分鐘
|
…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
作者丨孫一江
排版丨饒小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