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糧倉爆改酒店,117間工業風客房

舊穀倉改造
Kellogg’s Bremen Germany
城市更新這事兒就像一場場帶著煙火氣的蛻變。許多老糧倉、舊廠房,那些曾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地方,正一點點從“老樣子”裡走出來,變成了咖啡館、酒店、書店,甚至是社群的新地標。
在德國不來梅的上湖半島,曾經隸屬於家樂氏公司,一座儲存穀物的古老糧倉,被 Delugan Meissl Associated Architects(DMAA)以極具創造力的方式重塑,化作約翰與威爾筒倉酒店(John & Will Silo Hotel)。

該專案位於德國不來梅的“外湖城”(Überseestadt),總佔地約300公頃,是歐洲最大的城市更新專案之一,也是歐洲傑出的港口復興專案之一。 
此次改造聚焦於前家樂氏(Kellogg)工廠區域,將原有的混凝土筒倉改建為一個擁有 117 間客房的酒店及水療中心,並將旁邊的四層舊倉庫(Reishalle)改建為市場與公共活動空間。

Part 01
工業筒倉
變身城市地標酒店
最初的凱洛格糧倉建築始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主要用於穀物儲存。建築由厚重的混凝土牆體構成,呈圓柱形結構。筒倉佔地面積約為 2195㎡,高 14 層,直徑大約 10 米,高度達 52.4 米,擁有 16 釐米厚的承重外牆和龐大的柱狀結構。
經過 DMAA 的精心設計,原糧倉被賦予了全新的面貌,改造後的建築不僅保留了其獨特的工業美學,還成功融入了現代酒店、公共空間與市場功能。
建築模型▽
原建築只有巨大的儲物室和與運輸相關的區域,整體設計也以功能性和耐用性為主。內部空間更是空曠、漆黑,沒有任何採光或裝飾,既無保溫,也無分層,完全不具備居住尺度。

改造後,設計團隊在原有高聳的筒倉內部巧妙地增加了隔層,將垂直空間合理劃分為多個樓層,使原本空曠無序的空間變得層次分明、功能清晰。為了滿足居住的舒適性,牆體內部也進行了保溫隔音處理,增加暖通系統,同時引入自然光與人工照明結合的方式,打破原有的漆黑感。
建築師還在厚達16釐米的混凝土牆上精準切割出狹長垂直窗縫。這些窗縫不僅增加了自然光的引入,也為每間房提供了獨特的威悉河景觀。
底部原有的漏斗形結構也被保留,成為酒店大堂的一大空間亮點,向使用者直觀呈現其工業過去。
酒店公區,如大堂、走廊和電梯廳,將工業元素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既是記憶的象徵,也是一種獨特的空間表達。
內部的 117 間酒店客房佈局依照原有筒倉的幾何形態進行設計,形成了獨特的圓形或半圓形房間結構。
客房平面圖
客房中將混凝土結構與木質飾面、柔軟傢俱結合到一起,營造出“粗中帶柔”的氛圍。
床鋪、衛浴、照明等設施都根據空間的曲線量身定製,既滿足功能需求,也強調設計細節。
Part 02
港口倉庫
煥新綜合市集
在筒倉旁邊,原本的 Reishalle 倉庫也完成了一次從“功能空間”到“城市市集”的轉變。
該倉庫原是為散裝貨物堆放和運輸而建的工業建築,佔地近 5,000㎡,共 4 層,高 24.5 米。設有大型捲簾門與軌道,雖有一定層高,但同樣缺乏舒適性與裝飾性。

改造後保留了建築原有的框架結構,內部透過模組化分割槽,將橫向展開的大尺度空間劃分為多個攤位與就餐區域。原本封閉、單一的工業空間,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公共場所。

上層被改造成的餐廳,大量使用原木傢俱、長桌長凳,並搭配綠植、暖色燈光等元素,有效打破了原本倉庫帶來的冷硬工業感。
原有的鋼結構樑柱、部分裸露的磚牆都被原樣保留,與新加入的玻璃隔斷、燈箱導視、木飾面等現代材料結合,延續了“新舊融合”的理念。地面採用高耐磨拋光混凝土,既耐用也不失設計感,貼合空間的複合屬性。
施工照片▽
在建築屋頂上,還新建了輕質的現代亭臺結構,不僅豐富了建築的立面形象,也為市集增添了一個露天就餐和舉辦小型市集活動的場所,成為連線“室內-室外-濱水”的關鍵節點。

原本用於運輸的道路,更多的傾向於行人和騎行者。改造後,地面交通僅限於必要的貨物收發,而大型車流不再佔據主要空間,從而保留了酒店、市場周圍的開放感。

這樣的空間重構,不只是把舊建築“利用起來”,而是真正激活了城市的一部分肌理。
筒倉酒店的設計告訴我們,當混凝土不再只是堅硬的外殼,舊工業遺產也能被重新點亮,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
將我們設為「星標」才能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