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個月東大對稀土政策查漏補缺,管制力度空前,其實主要原因是我們此前對美國的封鎖圈,還存在著一個嚴重的漏洞,那就是對岸。去年對岸從大陸進口的稀土總量高達6096.7噸,佔總量的11.01%,這個數字在全球主要稀土進口方中位居前五,比印度都要高。而對岸拿到稀土後的用途表面上是從事生產活動,實際上卻處處配合美國打壓我們,甚至吃裡扒外助紂為虐,那麼對岸買的稀土究竟幹什麼去了呢?
首先就是半導體生產,半導體是對岸的經濟支柱,而半導體幾乎每個生產環節都需要工業級稀土材料來參與。臺積電大家都知道吧,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他們使用的EUV極紫外光刻機,需要定期更換機械臂上的磁鐵元件,而這些磁鐵元件的原材料正是釹鐵硼永磁體。據統計,每臺EUV光刻機每年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永磁材料。而在直接生產晶片的環節,初級晶圓片表面有奈米級凹凸,只有氧化鈰的顆粒硬度剛好能磨平凸起,又不刮傷表面,其他材料要麼太硬容易傷到晶片,要麼太軟根本刮不乾淨,每年消耗約200噸。晶片封裝環節同樣需要大量的工業級稀土,比如欣興電子生產的ABF載板,就要用到大量的永磁材料來增加基板的熱穩定性。
整個2024年,對岸半導體產業消耗的1500噸稀土,全由大陸提供。可以說沒有大陸稀土資源的傾力相助,世界最強半導體生產商的桂冠根本就輪不到對岸來摘,他們的經濟水平也不可能有今天這麼發達。但對岸拿著這些用稀土建立起的晶片優勢,又在做什麼呢?從政策端到產能端,處處配合美國打壓大陸的一切高科技發展。大陸電子產業崛起後,對岸聽從美國的話斷供我們的先進晶片;今年大陸人工智慧大爆發,對岸又把我們的AI晶片給斷供了。甚至就在本月14日,對岸所謂的國際貿易署還把華為和中芯國際以及他們在德國、俄羅斯和日本的幾家子公司,一口氣全部列進出口管制清單。

除了生產半導體元器件之外,對岸從大陸購買的稀土,還被廣泛運用於軍事工業。我們經常說對岸以武拒統,其實這個武器的“武”字主要集中在導彈和無人機兩個領域。他們的想法是隻要打起來,先用導彈攻擊大陸這邊的沿海城市,甚至是三峽大壩,用高昂的經濟代價迫使大陸停手。如果不管用就輪到各種無人機登場了,大型無人機超低空飛躍海峽搞襲擊,中型無人機對跨海輸送物資的輪船進行打擊,小型無人機則像俄烏戰爭那樣用於在前線搞小規模的破壞。而不管是導彈還是無人機的生產,都離不開稀土材料。對岸最倚重的雄風巡航導彈,其尾翼的耐高溫塗層要用鏑元素,可耐2000度以上高溫;制導系統的雷達要用鉺元素,有極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每枚雄風三型導彈需消耗約15公斤重稀土,而對岸每年進口的700噸重稀土中,有六成被直接用於導彈生產。
而像對岸這幾年瘋狂量產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騰雲戰術無人機,其飛控系統的釤鈷永磁體和雷達元件的釔鐵石榴石均依賴大陸供應。比如劍翔無人機每臺就需要5公斤的稀土材料,而在2024年,對岸的軍用無人機產能已經突破2000架,消耗稀土量超過10噸。
不過話又說回來,生產晶片也好,搞軍工也罷,都是小頭,兩者加起來頂破天就2000多噸,那剩下的近4000噸去哪了呢?各位應該能想到,轉賣給美國軍火商搞武器生產了,而且方法不但隱蔽還多種多樣。比如先以生產工業原料或陶瓷材料的名義向大陸監管部門申報,等貨物到港後先經過初級加工,再倒賣給被大陸管制的美軍工企業。
2022年,對岸一家名為智磁科技的公司,以磁性材料加工的名義,向江西某稀土公司購買了一批被嚴格管制的釹、鏑稀土材料,申報類目為高階工業原材料。然後這批稀土材料被運往桃園和高雄進行工業級加工,生產成高效能釹鐵硼磁鐵。老羅這裡多提一嘴,對岸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高精度磁性加工技術,產業基地就在高雄和桃園,而這些企業的下游客戶多以美日半導體和軍工企業為主。隨後,這些高效能釹鐵硼磁鐵被封裝進伺服電機的部件中,以高階工業材料的名義賣給了為F35提供飛控系統和空中電磁模組的供應商霍尼韋爾。根據五角大樓溯源調查,F35戰機所使用的417公斤釹鐵硼磁鐵的來源均在東大,只是中間由對岸企業斷點處理,從而導致原產地難以識別。

再比如混料法,對岸的企業先把稀土材料和其他普通材料混在一起,出口到他們在東南亞掛名的工廠,然後更換第三國標籤後再以“合法出口”的名義運往美國。2020年,對岸某企業以工業原料的名義,從南方稀土集團購進大量的氧化釹運到馬來的工廠。後者只進行了簡單的造粒、封裝,並新增鋁基合金後,又以複合磁材的名義,賣給了美國一家名為BALDOR的伺服馬達廠,而這家企業的下游供應商正是專門為美國空軍無人機系統提供導航元件的Vertiq。整條利益輸送鏈可以說是非常隱蔽,首先在出口報關單註明產品為鋁基複合磁性材料,產地不是在對岸,而是在馬來,成分表中也沒有列出稀土氧化物,而是以複合磁性新增劑隱藏,但實際上稀土成分佔比超過了20%,只不過因為在馬來完成造粒,被認定為具備實質加工的資質從而在明面上跟大陸和對岸撇清了關係,使得稀土來源難以追溯。
還有就是以二手裝置或技術合作的名義,出口被管制的稀土。自2018年東大收緊對美稀土出口以來,新北市的力昶科技以 “技術協作實驗部件”“專用模組” 等名義在大陸購買已加工的釹鐵硼磁體,並將其標註為 “工業馬達測試磁芯元件”,成功繞過大陸對敏感稀土材料的直接出口審查。隨後,磁體被嵌入對岸本地回收或重新鑄模的 “舊工業馬達殼體”,整體偽裝成 “二手裝置出口件”,以 “用於技術評估的逆向工程分析元件” 名義申報,使用工業機械部件的海關編碼,而非稀土原材料類別。經過偽裝的二手裝置器件被力昶科技賣給了一家F35生產雷達伺服電機系統,收到貨後,美方企業拆解裝置取出裡面磁體,重新封裝至用於雷達旋轉模組、雷射導引系統驅動部件的微型伺服電機中,最終成為了F35戰機的零部件。毫不誇張地說,儘管過去幾年我們在不斷收緊美國脖子上的項圈,但因為有對岸這個BUG窮盡各種辦法轉口倒賣,落地後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搞全鏈條監控的原因。

事實上,這些年隨著中美鬥爭愈發激烈,對岸為了防止大陸進一步收緊稀土管制,正在大規模的囤積稀土。截至今年6月,島內的稀土儲備量已達1.2萬噸,相當於兩年的民用需求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大陸前幾天啟動稀土出口全鏈條監控,就是在徹底堵死這個漏洞,不但要讓對岸背靠大陸稀土吃裡扒外的日子成為過去式,還要對美國形成無死角、無盲區的封堵圈,畢竟你做初一,就別怪我做十五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