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股份回購,為何多隻流於形式?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股票 城市 投資

去年9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共同釋出了“創設新的政策工具,支援股票市場發展”一系列舉措,其中一條是: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機構從中央銀行獲取流動性,指定用途購買股票;而第二條就是: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引導向上市公司與主要股東貸款支援回購與增持股票。
當時的市場對此預期甚高,並以“大漲”作出了非常正面的反應。
其後,就在202410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顯示,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視情況展期……
表面上看,年利率1.75%的借款成本很親民,而且按照央行潘行長在去年釋出會上的說法:先來3000億,做好了,再來3000億,然後可以再加3000億。
如此優惠的條件,本來預期額度應該“秒殺”,然而,看一下回購增持貸款總金額,上市公司已獲回購增持貸款額度約只佔首期額度的40.25%
顯然使用並不踴躍。為什麼?

橫向對比,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力度有限

雖然主流媒體的報道是:2024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回購金額達1476億元,創歷史新高,涉及超2100家公司;而2025年截至5月,年內已有超800家公司實施回購,累計金額達430.52億元;4月以來新增超300家公司披露計劃,涉及金額上限突破1000億元,形成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回購潮云云。
看起來回購潮是熱火朝天,然而,比對一下港股與美股就能發現以下事實:
 1、港股2024年回購金額2021億港元,遠超股權融資(1128億港元),騰訊(1120億港元)、滙豐(418億港元)等巨頭貢獻更是顯著。2025年延續熱度,前兩月回購超300億港元。 
 2、美股2007~2023年間標普500成分股累計回購9.48萬億美元,遠超同期融資規模(1.89萬億美元)。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年回購額超千億美元,成為美股長牛核心驅動力。
 3儘管A2024年回購金額也是首次超過股權融資,並且在2025年延續增長趨勢,但1400多億的回購總量相對於A股在2024年底近100億元市值的規模微不足道,且單家公司回購金額較小(最大的貴州茅臺40億元、藥明康德30億元)。  
 4、在回購用途方面,A股以股權激勵為主(超60%),登出式回購佔比不足30%。而港股多選擇登出; 美股更是登出為主(約80%),從而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其中蘋果2019~2023年累計登出股份對應市值超4000億美元。
 5、市場投資人的反應直接就是上市公司回購誠意與力度的“鏡子”。 A股上市公司的回購短期提振信心,但長期股價表現分化。港股的回購力度最大的滙豐、騰訊等公司,其股價的長期表現較市場平均水平要好得多。而美股指數的長期“易漲難跌”的表現,更是與上市公司回購力度足夠大高度相關。

靈魂拷問,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為何多流於形式?

平心而論,A股上市公司中有不少經營紮實、業績穩定的案例,他們也長期堅持高比例現金分紅來回饋股東,對於這些A股的優等生而言,回購股份也是順理成章的穩定市場與管理市值的舉措。
然而,有能力“認認真真”“積極努力”地回購股份的A股上市公司還是不多。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許多公司賺不到多少真金白銀,因此拿不出多少現金來回購股份。
 2、不少公司估值超貴而大股東認為物無所值,借錢來回購股份沒有意義。
從另一面看,A股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一直都在“充分利用減持規則”,在非流通股鎖定期滿大幅減持,也透過股份質押、大宗交易等方式規避直接減持限制。
例如,股份質押成為變相套現的主要手段:股東將股票質押給金融機構獲得資金,若股價下跌觸發平倉線,則透過“被動減持”實現實質套現,無需主動申報或受減持比例約束。個別公司大股東質押比例高達99.9%,一旦股價下跌,銀行強制平倉導致被動減持,實質上繞開了監管限制。
最清楚知道公司真正價值的人,非公司的大股東莫屬,他們拼命也要減持的行動就明明白白地告訴市場公司價值不大……
事實上,A股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市場存在大量經營能力薄弱、估值虛高的企業。部分公司上市後業績“變臉”,大股東透過減持套現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非長期經營。
還有不少中小上市公司存在公司治理問題,一股獨大,小股東話語權缺失,大股東通常掌握公司控制權,作為小股東的投資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長期而言,A股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路在何方?

有不少“專業人士”呼籲重新走回原來的稽核制,對上市公司“嚴加稽核”“減少IPO”以確保上市公司質量。
我認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目標一定是正確的,但透過迴歸稽核制以及控制發行節奏來實現的話,最終效果一定是“南轅北轍”。
去年以來,管理層在散戶以及“大V們”的壓力下限制了新股IPO,因此打新的次數稀少,幸運中籤的收益就比較豐厚,即使是業務普通、業績平淡的新上市公司,股票在第一天因為“物以稀為貴”而被炒高到數倍,甚至是十倍、二十倍,瘋狂至極。大股東們正靜候著機會來“笑納二級市場“炒新者”送來的大禮包,不減持才怪呢。
這種無法理喻的新股炒作,正是非市場化手段限制發新股的後果和代價。管理層以股價漲跌為目標的管理模式,最終是“按下葫蘆起了瓢”,難免一地雞毛。
如果回到稽核制,過去幾年與遊戲相關的行業不可能透過,然而,現在人們公認的引領未來的AI行業,恰恰是從人們認為毫無前途、令人墮落,甚至被認為是“新時代鴉片”的“遊戲行業”中孕育出來的。
順便提一句,高大上的GPU,最早只是用於“遊戲顯示卡”,正因為遊戲行業的大量需求,養活了“顯示卡產業”,也把顯示卡龍頭企業英偉達培育壯大。英偉達成了科技龍頭公司,部分也可歸因到遊戲行業的貢獻上去。
而被認為是帶領國內AI行業實現“彎道超車”的DeepSeek,也同樣不是靠稽核與規劃能弄出來的,是由“幻方量化”的創始人在開發量化證券交易模型時的副產品。
而有意思的是,“量化交易”在前段時間被一些國內證券市場的“專家們”指責為“割韭菜”“股市下跌的推手”等等,進而呼籲監管禁止或限制量化交易。如果監管聽取了這些“專家們”的呼籲,那麼無形中就把現在震驚世界的“中國模型”扼殺在搖籃裡了。
從政策應對與改革方向上,我認為,監管部門除了不斷推出積極鼓勵回購和登出股份以穩定市場(如專項低成本貸款支援回購)以外,也需要強化減持監管,完善質押規則,限制高比例質押,明確“被動減持”的資訊披露義務,並引入減持“冷卻期”或與業績掛鉤的約束機制;更需要著力最佳化市場生態,推動退市制度常態化,清理“殭屍企業”,引導資金流向優質公司,減少大股東套現動機。
總而言之,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目前套現的衝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股份回購往往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其本質上是制度漏洞、市場短期主義與企業治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結果。
若要從根源上遏制套現衝動,需透過政策完善、市場生態最佳化及股東責任強化等多維度改革,推動A股從“融資市”向“投資市”轉型,從而形成長期價值投資的良性迴圈。
 —— · END · —— 
No.636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秦朔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