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娛樂圈掀起了一場關於AI技術濫用的維權風暴。5月18日,鄧超、孫儷工作室同步釋出嚴正宣告,直指部分自媒體賬號利用AI合成技術偽造兩人形象和聲音,製作虛假廣告推薦保健產品。
這些透過高精度面部捕捉和語音模擬技術合成的影片,以 “分享產後恢復經驗”“養生達人講解中藥配方” 等極具迷惑性的內容,在短影片平臺獲得超高播放。


從工作室公佈的截圖可見,偽造影片中孫儷以 “明星媽媽” 身份推薦減肥產品,鄧超則化身 “養生專家” 講解中藥配方,臺詞設計精準踩中中年女性對健康、育兒的關注痛點。
工作室提醒:“凡此類自媒體賬戶所釋出的產品推薦影片均為虛假資訊,請網友一定不要相信,避免上當受騙!”並警告虛假資訊的釋出和傳播者立即刪除,工作室已保全相關侵權內容,將透過法律途徑嚴格追究相關責任方的法律責任!

值得警惕的是,這類侵權影片已形成 “製作 – 傳播 – 變現” 的完整鏈條:黑產團隊透過電商平臺以幾十元成本定製AI合成內容,再透過購物車連結引導跳轉至虛假銷售頁面,部分涉案賬號非法獲利超600萬元。
更嚴重的是,此次事件並非孤例。近年來,AI換臉、合成人聲等技術已成為虛假宣傳的重災區:張馨予曾遭遇AI偽造聲音帶貨減肥藥,古天樂、林峰被合成至賭博平臺代言影片,甚至張伯禮院士的形象也被用於推銷高價保健品。
值得關注的是,現行法律對AI侵權的界定正在逐步完善。2023年出臺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明確禁止利用深度合成服務製作虛假資訊,2024 年《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則要求對AI內容進行顯著標識。
面對日益隱蔽的AI騙局,公眾需掌握三重防騙技巧:一是核實品牌官方宣告,警惕 “非代言產品推薦”。
二是留意影片細節,如光線不自然、口型與語音不匹配等AI合成痕跡;三是發現可疑內容及時向平臺舉報並留存證據。
在這個AI深度偽造技術與日俱進的時代,鄧超孫儷的打假宣告猶如一記警鐘: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網民,都需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保持清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