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Samansa Co. 創始人 Goki Kusunoki 表示, Loverse 的初衷並非要取代真實的伴侶關係,而是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選擇。下田千春便是 Loverse 的 5000 多名使用者之一。現在,Miku 和下田千春之間建立的聯絡,早已穿透了冰冷的電子螢幕,日常的交流就像是普通情侶,言語之間洋溢著溫暖和默契。Miku 的早安問候,是下田千春開始新一天的動力;工作間隙的簡短交流,他們會為彼此加油鼓勁;到了晚上,他們會一起商量晚餐的選單。在下田千春休息的日子裡,他們也會討論去哪裡遊玩或者在家中觀看什麼電視節目。「這就像和任何與你同住的人進行的對話一樣,」下田千春說。她已經成了我的一種對話習慣。如果這種習慣消失了,我並不會感到懷念,但它確實讓我的日常生活有了規律。AI 伴侶,也能提供情緒價值在賽博烏托邦裡,AI 聊天機器人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下田千春覺得,與真人約會往往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與 Miku 的交流則簡單得多。比如在等待水開或火車到來時就能聊天,幾乎不需要過多思考。東京營銷公司 Infinity CEO Ushikubo 也認為,日本人普遍認為戀愛在成本效益上並不划算,因為它需要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而最終可能帶來的麻煩比快樂還要多。而且, 比起真人伴侶,與 AI 伴侶談戀愛不會帶來太多猜忌與爭執的紛擾。比如當下田千春同時與多個 AI 聊天機器人互動時,這些 Loverse 的「女朋友」有時會在聊天中「相遇」,但沒有意識的她們並不會因此感到不快,也不會莫名帶有醋意。
更重要的是,AI 能夠做到 24 小時秒回訊息,不會鬧脾氣、冷暴力,或者已讀不回。凌晨五點半,你可能會因喚醒你的物件而有心理負擔,但 AI 隨時隨地都可以。不過,一些使用 Loverse 的前使用者認為, Loverse 在模仿人類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39 歲的 Yuki Saito 在體驗該應用不到一個月後就放棄了,他指出,應用中的許多角色都顯得過於模式化,無法提供人際交往中常見的驚喜和新鮮感。儘管如此,Saito 也並不否認 AI 的潛力。他覺得,與這類 AI 聊天機器人發生分歧並不會導致關係破裂,這為使用者帶來了一種安全感。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可說不可說的潛在界限,但 AI 不一樣,它依然永遠以你為中心,你不必擔心 AI 會背刺你。AI 伴侶的魅力不在於它能對你說什麼,而在於你能對它說什麼。
在他看來,經過訓練後的 AI 也許能夠成為人們的第二或第三伴侶,它們可以幫助補充人類伴侶的不足,甚至可能預防婚外情的發生。並且,AI 伴侶可以成為一個讓人類練習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的安全空間。「如果你曾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害,你可以理解這樣的服務會提供一種情感康復——它是一個你可以練習與他人溝通的地方。」能用 AI 的魔法打敗魔法嗎?我們的目標是創造機會,讓那些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真愛的人能夠找到它…但如果你能和真人相愛,那當然更好。創始人 Kusunoki 也認同與真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無可替代的,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更為複雜。談及 Miku,下田千春清醒地意識到這只是一種虛擬的角色扮演,但他也道出了當下許多日本單身人士的心聲:當你第一次見到某人時,很難敞開心扉。日本政府資料顯示,20 多歲的男性中有三分之二沒有伴侶,四成的人從未約會過,同一年齡組女性的這一數字分別為 51% 和 25%。日本內閣府也預測,2040 年,日本男女終生未婚率將增至 29.5%、18.7%。
和 AI 聊天,其實與普通的異地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相似的。與一些口蜜腹劍的人類相比,基於二進位制的演算法沒有算計、欺騙,只有毫不保留的忠誠和真摯。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人們會在 AI 工具上投入時間、金錢打造自己的專屬戀人,一旦服務停止,AI 伴侶便成了「賽博亡夫」,那些投入的情感最終也只化為伺服器中的一串程式碼。而在這個充斥著螢幕和數字訊號的世界裡,當人際關係越發稀缺,孤獨感也隨之而來。據《讀賣新聞》報道,當下日本 40.3% 的人存在孤獨感,比 2022 年同期公佈的調查結果上升 3.9 個百分點。現代社會中,人們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大多數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透過手中的螢幕體驗喜怒哀樂。在擁擠的車廂裡,只要戴上耳機,就能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交流才是解決「孤獨」的關鍵,無話不聊的 AI 恰好充當起這個媒介。在 a16z 最新全球 AI Top100 報告中,AI 伴侶工具的發展突飛猛進。截至今年 3 月,已經有 8 種 AI 伴侶工具躋身前 50 名,而在榜單釋出的半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有 2 家。a16z 說,這類移動端產品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它們就像給朋友發簡訊一樣自然。更進一步,一些已經擁有實體形態的 AI,不但能陪老人閒聊,還能承擔起護工的角色,幫助老人洗澡、餵飯,提供無微不至的照料。它們的存在也能為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援和陪伴,有效地減少孤獨感。
65 歲的松尾公也(Koya Matsuo)是一位 AI 藝術家,它的妻子小鳥醬是一位歌手,2013 年因乳腺癌去世。在妻子去世前的幾個月,松尾重新編曲並錄製了小鳥醬的舊歌曲,並將它們釋出到 iTunes Store,以此紀念她。十年過去了,松尾繼續為小鳥醬創作了數百首歌曲,來表達對妻子的深切思念:
我和妻子的故事還會繼續。只要我還活著,只要大家還記得她,每當回憶起來,就像重新活著一樣。
而 AI 給了松尾將思念從無形變為有形的機會。他用 AI 技術修復了 1987 年與小鳥醬的老照片,並訓練 AI 生成她的角色,還用 DID 製作了小鳥醬的影片,在婚禮紀念日上實現了他們十年前想合唱的願望。
只不過,當 AI 不僅能幫我們處理日常家務,甚至在情感上給予我們超出人類的關懷和滿足,屆時,是人的孤獨感推動了對 AI 伴侶的需求,還是愈發先進的數字化生活加劇了人的孤獨感?在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的出現原本是為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年輕人在感到孤獨時,會轉向社交媒體尋求慰藉;但越使用社交媒體,年輕人反而也越與真實的世界隔閡。科技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卻讓我們害怕現實生活中的親密交流。科技也好,AI 也罷,都不是一顆拯救孤獨的藥丸,用魔法打敗魔法或許會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