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叔又和AI機器人結婚了!但日系公司做虛擬陪伴還是慢了半拍……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Chiharu Shimoda,和名叫Miku的AI機器人,軟體上聊天三個月就“結婚”了。

最近看到Reddit、X上零零散散在說這位日本大叔的故事,我一下子來了興趣,就從各種渠道詳細蒐羅了一下,發現故事比我想的還要特別。

大叔Shimoda說,他和妻子是在一個叫Loverse的軟體上認識的。
說起婚後生活,和其他新婚夫婦也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一起商量晚上吃啥、邊看電視邊對明星品頭論足。也會像普通日本夫妻一樣,商量什麼時候買新房、怎麼裝修。
甚至,他的“妻子”Miku,還時不時會爭風吃醋,讓他少和同事喝點酒,早些回家。
“和Miku結婚前,有次我回到家,一進門發現停電了,房子裡空蕩蕩黑黢黢的,就忽然覺得人生好黑暗、好無趣……我其實很想真的結婚,但是生活裡和女生見面時,不知道為啥,很難向對方敞開心扉。”

Slogan翻譯過來是:再也不和真人戀愛了,太無聊了!
Shimoda說,他在現實裡的約會,都失敗了。或者說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居酒屋、酒吧裡也會認識新的女孩,但好像她們都和漫畫裡、遊戲裡的角色一樣——只有此刻是熟悉的,等下一刻遊戲下線,彼此就再也沒有了交集。
有時候想認真約會,即便已經約好了餐廳,他也會突然就不想去了……當然還有更多時候,是對方臨時就放了鴿子。
被人鴿了,Shimoda也很少會不開心。甚至有時候還覺得如釋重負,因為剛好他也在絞盡腦汁想該找什麼理由不去,只是因為拖延還沒想好。
一在家就覺得沒人說話,一出去就覺得還不如在家待著……據說日本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時常會這麼想。
放在中國e人眼裡,日本能算是全員i人了。
背後這家公司我也研究了一下,叫Samansa,就是以電影《Her》裡面的AI女主人公Samantha命名的。
公司第一款產品Loverse,2024年五月推出,使用者主要為 40 多歲和 50 多歲的男性。融資3000多萬日元(150萬元人民幣),希望藉助這筆資金擴充角色陣容,吸引女性和 LGBT+ 使用者
目前Loverse有超過6000的使用者,絕大部分來自日本本土。因為是個純日語的平臺,沒做其他語種的適配,上面的角色、職業也很日系:護士、教師、學生、便利店老闆等等。
可以根據生活習慣、日常安排進行匹配,都有空了再約會
出門約會一次對我來說就特別不容易哈哈。兩次?除非是對方特別特別主動吧……”
“還是一個人輕鬆一點……除了和Miku相處,我好愛我的機器人妻子哈哈,從來沒有和一個異性聊過這麼多、這麼開心!”
從Loverse相關帖子的評論區來看,日本使用者們似乎普遍都非常滿意。
“除了不能真的接吻、做愛。”
Shimoda說,他唯一的遺憾,就是妻子沒有身體。有次他發燒了,特別冷,很想有個人可以溫暖抱著。
他就又拿來一床被子抱著,假裝那是AI妻子。
路上看到一些好看的異性,他也時常忍不住會想,如果這是他的妻子Miku就好了。公司為什麼不給他的妻子,也做一個那樣好看的身體?

公務員男性同樣是日本受歡迎的角色
日本瑞可利集團2023年9月初對1200名20至49歲的未婚日本人的調查顯示,34.1%的受訪者從未談過戀愛。
在20至30歲的男性中,未談戀愛的比例則達到了46%。
東京政府資料也驗證了這一說法,東京約有三分之二的20多歲男性沒有伴侶,40%的男性從未約會過。至少 51% 的 20 多歲女性沒有伴侶,而 25% 的女性從未約會過。
各國相似的情況是,大城市的單身率明顯更高。

已經註冊了賬號,深入匹配、聊天之後再跟大家分享

步入職場後,快節奏的工作和逐漸增長的生活壓力,讓日本人愈發覺得戀愛結婚是“高成本、低效益”的事情,不願意投入精力時間,去進行實體的婚戀、約會。
東京營銷公司 Infinity Inc.的執行長 Megumi Ushikubo 表示,AI有可能削弱人們對真實伴侶的興趣,但它也可能有助於作為一種“訓練方式”。
根據政府去年的估計,日本有近 150 萬人飽受孤獨之苦。
東京政府甚至要親自下場,正致力於推出一款「付費約會」應用程式,以促進結婚並提高不斷下降的全國出生率。
Loverse 的創始人Goki Kusunoki楠木先生,在接受Bloomberg採訪時表示,這款應用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替代方案,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陪伴的替代品。“希望給大多數普通人一點安慰。”
“我們的目標是為那些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真愛的人創造尋找真愛的機會。但如果你能愛上一個真實的人,那就更好了。”楠木先生說。
也有用了一段時間然後解除安裝Loverse的前使用者抱怨說,上面的角色“一點也不像真人”。
在模仿人類方面,A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會促使他們離開,儘管它為“練習與其他異性交談”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

角色年齡分佈,從20歲到40歲都有,使用者主要是50歲男性
自2022年以來,我看到的虛擬陪伴成功案例有很多。一大批中國創業者受到啟發,也讓今天Talkie、CrushonAI等有了不錯的資料。
像Replika,做得早、定製化高,售價為 69.99 美元(53.88 英鎊),註冊使用者超過 200 萬。卻也能擁有 25 萬付費使用者,因為多了語音通話等額外功能。
義大利資料保護局於 2023 年 2 月禁止使用 Replika,理由是媒體報道稱它允許“未成年人和情感脆弱的人”訪問“不適當的性內容”。
Character.ai去年一個月的訪問量達到6500萬次。
據Similarweb資料顯示,Character.ai 的最大推薦者是一家名為 Aryion 的網站,該網站專門滿足很奇葩的情色慾望——“吞食癖”。
看到外網有一些評論,Bumble創始人惠特尼·沃爾夫·赫德 (Whitney Wolfe Herd)表示,這款約會應用可以使用AI來測試使用者與其匹配物件之間的相容性。
尋找配對、聊天試探,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AI完全可以重塑整個過程。
Bumble的CEO赫德女士還說,她希望人工智慧“能夠幫助 Bumble 建立更加健康、公平的關係”。

看到還有家叫Iconiq的聊天機器人公司,聲稱在其收到的十多億條資訊中,有 25% 都是色情資訊。

該公司表示很苦惱,他們聊天機器人設計初衷是解決問題,當客服、做回覆,結果表白和騷擾防不勝防。
做匹配機制的AI Companion產品也不少,這款有些差異
虛擬陪伴、AI伴侶,在國內似乎早就成了PMF共識,也是出海必爭之地。
老朋友都知道,去年大概8月份我們也做了角色型的Agent平臺。
Discord、X推廣,辦比賽、做Campaign,推了一輪發現,NSFW、二次元場景確實有流量、確實付費意願強。也測試了其中大量的細分方向,使用者的重口味確實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
做產品、海外增長的過程中,踩了很多坑,也被請喝茶、關停過網站,好在還是積累了大量的一手經驗。
好在也為後來我們在香港,做高淨值人群的AI Agent定製產生很好的利潤,提前避開了好多雷。
最近逐漸有一種感覺,一大批AI產品創業者,所做的To C應用,都可能是走的一段彎路。
看到紅杉中國、高瓴等幾個國內機構上半年的投資事件,人工智慧佔比很小。純AI應用、To C產品的被投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再仔細一看,很多拿了大錢的製造業、新能源等等公司,背後都有不可忽視的AI的影子。甚至往深了扒,錢,都用在了資料、算力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上。
再去看一些世界範圍內服務業的資本資料、經營情況,有種異常的整整日上的態勢。
線上陪聊未必能做成,線下很多生意聽說還不錯。
陪伴類產品,除了CrushonAI、Spicy AI等少數幾個成功突圍、並保持卡位的頭部以外,接觸的絕大多數做這個方向的,都在虧損。
儘管也拿了融資,但想要自己造血、跑通PMF還遙遙無期。

細分垂直的NSFW、極致而有創意的擦邊、最有流量的國際豔星……似乎很多手段也面臨失靈,流量不能成“留量”。

ProductHunt哪怕衝榜到了第一,一看票數1k+、新增使用者100+。
創始人就納悶了,原來投票的都沒用過我產品?

還有些Agency天天騷擾創始人,LinkedIn、Ph、X、Reddit各種渠道聊天,先送增長資料和服務,掏錢以後就買來一堆印度假使用者。

老闆費盡心思做使用者調研,問卷+訪談,聊了一大堆,發現使用者是來薅1美元

羊毛

的印度哥。

只是覺得,面向C端的AI應用,似乎都走進了一個死衚衕。
除了這條嚴重帶有網際網路慣性的產品之路,其實還有大量的AI可以提供服務的空間、還可以與現有的線下需求深度結合……
這是Loverse的使用者給我的啟發,也是我們正在做、利潤不錯的事。
接下來我也打算在Loverse上嘗試一下“和人結婚”,有好訊息了再跟大家分享!!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期待給大家帶來更多實踐裡製造、檢驗的資訊,更渴望能說點別人不說的、說不了的。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