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 iPhone 徹徹底底為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打造。」
在剛剛舉行的蘋果釋出會上,蘋果 CEO 庫克如此宣稱。新亮相的 iPhone 16 系列,成為蘋果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AI iPhone。這也是蘋果繼今年 6 月在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高調宣佈蘋果智慧以來,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不過,AI 智慧並沒有如約而至,首批蘋果智慧功能將於 10 月在美國市場推出測試版,支援中文、日文、西班牙語等的版本,要到明年才會推出。
如何看待蘋果的表現?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智慧產品?網際網路行業資深從業者王俊煜,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給出了他的觀點。
以下為對話要點,文末還有完整音訊,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科技早知道」收聽,不要錯過。
1. 此次釋出會上絕大部分蘋果智慧相關內容,就是把今年 6 月 WWDC 上講過的東西又重複了一遍。這是在預期之中,因為按照蘋果的傳統,每一年軟體上的更新在 6 月說完,9 月的釋出只講硬體。
2. 這次釋出會上新增的、在 WWDC 上沒有的內容,就是「相機控制(Camera Control)」按鈕,可以控制相機,也可以直接把照片輸入 AI。
3. 「相機控制」還是一個蠻有洞見的想法。很多創新其實就是這樣,沒有人做的時候也想不到,但有人做了再回頭一想,再去倒推,就會覺得這個創新太合理,太順理成章了。如今 AI 輸入確實很大一部分是圖片,我們拍照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真的拍照,而是為了記錄。
4. 用「相機控制」啟用介面以後,蘋果智慧會去識別圖上是什麼,同時出現兩個按鈕,一個是 Ask,應該是整合了 ChatGPT;一個是 Search,應該是用 Google Lens 去搜索。未來應該也可以接入更多開發者,很多操作應該會更加方便。
5. 釋出會上,蘋果的「相機控制」展示了三個場景,第一個是給餐廳拍照,彈出餐廳相關資訊,確實節省了輸入時間;第二個是給活動海報拍照,就能報活動資訊加到日曆上,這也是蠻實用的;第三個場景是路上碰到一條狗,給狗拍照查詢這是什麼品種,在生活中,人們可能不會這麼做,而是會直接詢問主人。如果未來影像搜尋可能超過文字搜尋,那它到底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有哪些應用場景,還需要做更多探索。
▲利用「相機控制」功能給一家陌生餐廳拍照,可以彈出餐廳相關資訊。| 圖源:蘋果
1. 日常生活中的 AI 應用有幾個痛點。第一個痛點是想要 AI 做一些事,不知道怎麼寫 prompt(提示詞),這個痛點相對來講比較好解決,蘋果把 prompt 寫好就可以了。第二個是當你想用 AI 的時候,怎麼方便地去使用。這就是所謂的 context。context 不僅是一個入口的問題,還有資料傳輸的問題。當我們使用獨立的 chatbot(聊天機器人) 時,chatbot 不會自動擁有 context,必須手動告訴它。接下來還有 action 的問題,也就是和 chatbot 互動需要一些操作。context 和 action 是把 AI 應用到普通人生活中,需要去解決的兩個障礙。
2. 蘋果智慧的核心是 Siri,但是媒體關注 Siri 的不是特別多,關注更多的還是 AI 生成的 emoji、寫作工具等。谷歌 8 月釋出的 Pixel 9 其實也是同樣的內容,講的也是 context 和 action,只是蘋果的敘事更完整。
3. 蘋果今年的節奏把握得不是特別好。蘋果部分智慧功能 10 月在美國的測試版裡才可以用,這裡其實還有很多限制,最核心的 Siri 是不包括的。蘋果很少會提前這麼久預告,可能也是覺得自己做得太晚了,必須先說出來。正常來說,蘋果智慧明年 WWDC 釋出更合適一點,那時產品已經準備好了。
4. 蘋果擅長的是把已經證明的場景落地,比如所有人都知道 context 和 action 是 AI 應用的關鍵,但只有蘋果有能力和資源做到。很多技術也不是蘋果最早發明的,但它可以在恰到好處的時候,把這些技術大眾化。比如無線充電、widget(小元件)、通知中心其實都是安卓先做的,但蘋果的實現比安卓好太多。蘋果在迭代和實現上還是挺穩的。
▲ iPhone 上的 widget。| 圖源:蘋果
5.
但今天 AI 到底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什麼,還有很多不確定的答案。在這一點上,蘋果和谷歌其實都沒有花很多精力去探索。
1. 做產品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所謂的 product-market fit,就是產品的功能是不是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產品是不是做到了自己宣稱擁有的功能。目前 Rabbit 和 AI Pin 都還沒有做到自己宣稱的功能。
▲ Rabbit R1 和 Humane AI Pin 是討論度比較高的智慧硬體。| 圖源:Inverse
2. 現在的 AI 確實還沒有那麼智慧,所以去推產品,一種可能就是減少它可使用的場景。今天沒有任何一個 AI 能完美解決所有問題,要把 AI 推向大眾,你得想辦法限制使用者怎麼用它。另一種可能就是把 AI 放到具體的產品裡,透過產品的互動去限制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一鍵摘要的外掛,寫作的改進等。做到這一點才有可能實現產品號稱能實現的事,而只有滿足了使用者的預期,產品才有可能走向更大眾的市場。
3. 從創業者或者說從做產品的角度去考慮,還是得看使用者的場景到底是什麼,而不能概念先行。比如蘋果就說自己的圖片生成是 for fun,是做有趣的事。現在很多人做 chatbot,但很多使用者場景是不適合用 chatbot 來解決的,比如長文字的翻譯、總結、創作。chatbot 適合的還是短小精悍的互動搜尋。所以做 AI 應用,不要把精力都放在 chatbot 上,還是要看服務的場景裡,到底什麼樣的產品形態、互動、使用者介面最合適。
4. AI 可能也不存在一個唯一的超級應用或殺手級應用。如果說 AI 更像工業革命,那工業革命裡,電被發現了之後也不存在一個電的殺手級應用,電器唯一的共同點是有插座,有插頭,但它們是放在不同場景裡做不同的事。所以 AI 本身還是一個方法,它是技術,是動力,它不是使用者的一個場景。
5. 蘋果智慧更像是鋪在 iOS 上的一層。這個思路是對的,而不是說要做一個叫 AI 的應用。
毫無疑問,在成為殺手級應用之前,首先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