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
(南宋·湖田窯 童子戲蓮碗 大都會博物館)
影青瓷以造型見長,以釉色取勝,以裝飾的精練簡潔為基本特徵,集造型、釉色、裝飾於一體,它繼承了宋代文人美學,以極簡的藝術語言達到“疏淡含精勻”的審美意趣。
其釉色雖淡,卻蘊含著深邃的意境,如同江南煙雨般輕盈飄逸,體現了傳統人文精神中“道”與“禪”的境界。
這種瓷器在宋代有“假玉”之說(似水如玉),在宋代,湖田窯脫離了所有其他窯口製品的影子,只專注做自己的青白瓷。施釉到底、修足規範、無中生水,代表了宋代湖田窯系的高度,是宋瓷中的精品。
宋代影青瓷的特徵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

▲
(宋·影青暗刻花梅瓶 紐約 蘇富比)
北宋影青整體偏白,但品質好的在積釉處會呈現湖青色,似白非白,似青非青。

▲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 故00143115)
而南宋影青的釉料,配方經過改良,成色穩定性更好,好的作品開始呈現出均勻的湖藍之色。

▲
(南宋·影青釉碗 海撈瓷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這種偏藍的釉色,加上其薄如蟬翼的胎體和透明度極高的釉面,使得影青瓷在光照下更顯晶瑩剔透。
南宋影青瓷的偏藍特徵不僅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燒製技藝,還反映了宋代文人對簡約、清雅之美的追求。這種獨特的釉色,使影青瓷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瓷器中的珍品。

▲
(宋代影青器物 綠調與水藍調 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到了元明清以後,影青釉水慢慢變得越來越薄,色調越來越偏綠調,色調就如盛夏池塘的綠幽之色。但是如晴空藍海的水藍調,開始消失,藍是隻屬於宋代的極品影青。

藍色影青瓷因其獨特的釉色和稀有性,成為收藏界的珍品。其燒製難度高,成品率低,因此在市場上備受追捧。

歷經五年,試燒七百色片
只為復原頂級影青的純正之“藍”

「真正意義上的藍色釉」(如鈷藍)在宋代影青瓷中並不存在,青花瓷的藍色需鈷料,而鈷料的應用至元代才成熟。

因此,影青瓷的“藍”實為青色的深淺、明暗變化,這種細微之處的變化,體現了宋代窯工對單色釉的極致把控與自然窯變的藝術魅力。

▲
(朋友圈部分記錄研發過程)
為了還原出這麼一點點的變化,總計歷經5年時間,試燒近700多片試片,終於達到了市面少見的宋代極品影青藍。

▲
(釉水配方標準化研發實驗測試過程)
只有實實在在真切地鑽研與付出,才能更無限接近美的殿堂。

無中生水的秘方

影青的色與潤,是釉水與胎的色、質相輔相成,共同呈現才能達到的結果。

此次「湖潤青藍」系列,釉原料來自於20年前囤積的一批原礦灰釉老料製作,此料已於15年前絕產。

獨家調製配方,復原宋代極品影青之藍,色感有別與現代影青釉產品,市面少見。

除了釉料配方的獨特之外,瓷胎料配方也為獨家研發,有別於常見瓷胎體,如嬰兒肌膚的柔滑觸感。

秘方來自於特配原礦釉果。細篩出最白的釉果,再加高嶺村同脈篩白高嶺土,秘製而成。
才能達到這種白、滑、通透、玉質感強的質感。

進而呈現出來的釉色,鮮、嫩、潤,釉水水潤剔透。

湖潤青藍系列為薄胎厚釉,整體胎體,為手修胎,胎的厚薄程度對於釉水的色也會有影響,在經過長期測試後,最終掌握到最佳體現釉色的胎體厚度,而此種厚度每個部分的差別,無法機器製作,只能靠手工拉胚+人工手修才能達到,顯色效果也更好。

▲
(入窯燒製)
從制瓷的難度來說,胎體越通透,骨質越軟,越軟就容易越變形。然後胎體膩的越薄,它也是越容易變形的。
「原材料稀有加上工藝難度大。此係列不僅美觀,同時也具珍藏價值。」

珍藏級品來自於細節的反覆苛求

▲
(宋 影青器物釉足平底工藝呈現 圖片來自網路)
宋器之美來自於細節。

珍藏級品重現了宋代湖田窯器物施釉釉足到底的極限。

▲
(粘板報廢)
釉水的厚潤重力更大,稍有不慎,即粘底報廢,難度極大,報廢率高。

▲
(玉鐲圈底)
只有精確到毫釐的細節,才能成就珍藏級【玉鐲圈】品質。

▲
(優品級)
所有器型均有優品級、珍藏品級,兩種級別品質,優品級可感受釉色清潤與器型之優雅;

▲
(珍品級)
珍藏級品,釉水更為厚潤,形成【玉鐲圈】,更能完全感受復原宋代藍色影青純正之美與珍貴,感受手作工藝極限品質之作。
本次眾籌共有以下規格
鈴鐺杯
普洱杯
馬蹄杯
茶盞
高身杯
蓋碗
1蓋碗+1杯(除高身杯,4款杯型選1)
5杯 全家福(5款各1)
珍藏級 玉鐲底 單杯(除高身杯,4款杯型選1)
珍藏級 玉鐲底 蓋碗

鈴鐺杯

▲
8.5×6.5cm(口徑×高) 容量:115ml
鈴鐺器型穩闊,線條優雅,器型容量與大小滿足多種飲茶需求。

藍色影青瓷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呈現出一種淡雅的淺湖藍或天藍色調。

透明性強,晶瑩潤徹。

這種釉色在光照下顯得格外清新,

具有如玉般的質感,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簡約與雅緻。

修長底足、底釉恰到好處,差之毫釐,粘底即報廢。

無疑不體現出宋式文雅與做工的精湛。

普洱杯

▲
9×3.5cm(口徑×高) 容量:80ml
普洱杯器型,是最能感受胎質的細膩肌膚質感的杯型。

▲
(宋 器物底足呈現 圖片來自網路)
由傳統宋代器底,根據現代使用習慣最佳化設計。

底部瓷胎面保留錢幣孔圓型,去掉雙足圈。

加寬受力面積同時,略帶微微弧形面,

杯身略帶懸浮質感,厲害之處在於放置茶臺之上,依舊穩固不晃,細節美感與實用性滿分。

如優雅之花,綻於席間。

持杯在手,水潤感清透感如爽朗清風,文雅之氣悠然呈現。

靜靜一隅,雅緻非凡。

馬蹄杯

▲
9×4.5cm(口徑×高) 容量:100ml
經典馬蹄器型基礎上,將兩側線條微撇內收,沿口能跟好貼合唇部同時,弧度處理的更為優雅。

水天澄碧,一色無塵。淺藍浮翠,春水初生。

薄胎厚釉,透感依舊十足。

光影清透,美輪美奐。

▲
(注:為展現底部釉水質感,未落款,發貨商品,均有手寫落款。)
底部施釉,細膩圈足猶如一汪泉水,煙波澹盪,碧色空濛。

盛於席面,姿態舒展,執杯對月,釉色映天光,杯影入酒,恍見“馬蹄踏碎瓊瑤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境,器物成為連線現實與詩意的媒介。

組成茶席組,清透中見生機。

茶盞

▲
10×4.5cm(口徑×高) 容量:70ml
高足斗笠器型,闊口收身,腹部飽滿,底足呈梯字形,上下呼應,線條舒展。

如僧侶靜坐時的呼吸節奏,外擴的盞口似吐納天地,內收的底部如歸於本心。盞高與口徑比例遵循“黃金分割”,視覺上穩而不拙,盡顯器型之雅。

未盛茶時,如空谷納風,滿注時似月盈中天,以器型詮釋到家“虛室生白”之境,空滿皆為美。

茶湯飲畢,畫圈輕觸底足,感受胎質的細潤,一器之中,見天地造化、匠心神工、文人雅趣。

高身杯

▲
7.5×10cm(口徑×高) 容量:100ml
釉水的清潤與氣泡感,是宋代瓷器美學中,天工偶得與匠意經營的微妙平衡,既需要釉料配方精妙、窯火把控精準,又依賴光線流轉與器物形制的共舞。

這種質感之美,是如冰似玉的視覺表達,高身器型,延伸了這種美。

釉料在燒製時,自然垂流,足沿處薄釉透胎,腹部釉凝厚,形成青白漸變的“聚釉”,如晨露欲滴,清潤感倍增。

釉水清透如泉,氣泡如水中升騰的細密水珠,清泉浮雪、冰肌玉骨。

杯身縱向線條如書法懸針豎,一筆到底而力貫始終,釉色雖高度漸變,自上而下,濃淡相轉,似天色向晚、暮色沉降。

器身“S”型線條優雅清麗頎長,姿態非凡。

蓋碗

▲
10×9cm(口徑×高) 容量:130ml
闊口沉腹配高腳器型。精緻器型不僅可做實用器,日常擺放博古架上還可做賞器。

摘鈕設計也是完全按照賞器高標準設計製作。穹頂蓋,高拱型,更聚香。

碗身瑩潔光潤,如冰玉盛碧,茶湯注入,茶色清透,葉脈舒展,器與茶互為映照,成就“色相共生”之境。

高足與碗身形成縱向延伸感,視覺上拉長整體輪廓,營造輕盈靈動姿態。

高足隔熱防燙,又使茶席陳設更具層次感,仿若將茶湯託於掌上,儀式感強。

高足托起茶碗,在茶席上形成視覺焦點,宛如微型園林中的亭臺樓閣,虛實相生。
整套器使用,如驟雨初歇,湖水澄淨如洗,與天色相融,湖藍清透,如無界之境。

注意事項
1.原礦手作器物燒製過程中,即使再用心縝密,也難以完全避免釉面上的針孔、縮釉點或斑點。這些也是原礦料和手作器物的證明,細微的瑕疵並不會影響整體的美感和使用;
2.原礦釉料的變化是它的魅力所在,濃淡、深淺的層次感正是其“天成”之美的體現。影青藍會受環境光源影響,呈現出不同色韻,詳情內展示有日常光、燈光、室外光,不同光照條件下呈現顏色,如照明裝置暖光(黃光)則會呈現偏青,冷光呈現偏藍;
3.每件器物均為手作,手作細節每件會有細微差異,手作會有手作痕跡,不會似機器模具一樣完全一致,此為正常。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