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瓷器自東漢原始青瓷問世以來,常以單一蒼翠的青綠色釉作裝飾。
而宋人則在一種藍色乳濁光釉中加入紅銅配方,再透過控制爐溫與爐內氣氛讓釉色自然窯變。
火舌吞吐間生出萬般變幻,打破了原本單一釉色的傳統,從它開始,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多彩的時代。
這,就是鈞瓷。

鈞窯,始於唐,盛於宋,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在它稱譽於世的一千多年間,曾憑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被唐玄宗欽定為“君王之瓷”,下令鈞不隨葬,民不得用。

宋徽宗見到鈞瓷也是愛不釋手,稱讚它,“神、妙、奇、絕!”御封“神鈞寶瓷”。
不僅下令在禹州神垕設立官窯為宮廷燒製鈞瓷,更規定一年進貢三十六件鈞瓷入宮,餘則全部打碎深埋,片瓷不得流入民間。

鈞瓷之美,美在釉色。
鈞瓷的釉色是在高溫燒製過程中透過窯變自然形成的,美在渾然天成、意境凜然。
入窯前施同一種釉,一經燒製便呈現出色彩斑爛、乳光交融、變幻無窮的釉色,故稱“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

鈞釉的主色調有紅、紫、青、藍、白,更有過渡色、複合色,難以盡言。
瓷片上映著晚霞的殘紅,又或是午夜星子的冷芒。
各種顏色,熔融交輝,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化莫測,無法人意而為之,可謂是“畫家筆拙,丹青難繪”。

汪曾祺先生就曾形象地總結了鈞瓷風華絕代的原因,“鈞瓷天下奇,釉彩世無比,雨溼海棠紅,雲開天飄碧,茄皮葡萄紫,冰片魚子粒,孰能為此功,神功乃人力。”

鈞瓷之美,美在質地。
鈞瓷釉面有著特別的“乳濁釉”,釉質豐厚,溫潤如玉,古人用“似玉、非玉、勝似玉”形容鈞瓷的玉潤天成。
鈞瓷光澤柔和,不同於一般瓷釉鋥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
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遺憾的是,在鈞瓷發展的歷史上,也曾遭受過滅頂之災。
北宋末年,長江以北烽火綿綿,百姓們顛沛流離,鈞窯隨之煙消火滅,宋鈞官窯的歷史也幾乎劃上了句號。
如今,宋代鈞瓷的數量十分稀少,由於在當時鈞瓷屬於宮廷御用品,所以流傳下來的鈞瓷都是稀世珍寶,故而鈞瓷也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

北宋鈞窯紫斑盌
2018年,在中國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只有9cm大小的北宋鈞窯紫斑盌拍出了2412萬港幣的高價,轟動一時。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才逐步煥發了勃勃生機。
對於鈞瓷的恢復與傳承,就不得不提到“中國鈞瓷之都”神垕古鎮現存唯一一座最早、最完整的古瓷窯——「周家鈞窯」。

二十世紀中期,在各界關懷下,周有(賙濟慈的祖父)等老一輩的鈞瓷專家透過刻苦鑽研,終於在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製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全面恢復。

今天,我們攜手鈞瓷燒製技藝非遺傳承人、周家鈞窯第四代傳人——賙濟慈先生,為大家帶來了幾件原礦釉料手工製作的神鈞寶瓷茶器&擺件,併為之發起眾籌。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延續千年窯火不熄,著名鈞瓷藝人周有大師於1984年在明清古窯址“後殿大窯”的基礎上一手恢復“周家鈞窯”,作為神垕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窯遺址,擁有400多年的歷史。
並以窯址出土的元代至元七年的鈞瓷殘片「周家造」為品牌繼續傳承創新中國鈞瓷藝術。
“周家造”品牌榮譽
2013年,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中2013年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中周家鈞窯周松建設計的周家造作品榮獲“巧奪天工·金馬獎”金獎。
2015年,周家鈞窯作品《靜蓮如意尊》《荷口瓶》被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
2021年,河南省商務廳認定周家鈞窯“周家造”為“河南省百年老字號”。
……

鈞瓷最早有姓氏記載的古瓷片
賙濟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製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家鈞窯第四代傳人,工藝美術師,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技術能手,許昌市工藝美術大師。
其祖父是鈞瓷藝術大師周有,父親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周松建,賙濟慈繼承周家先輩鈞瓷技藝,並在此基礎上弘揚和創新。

本著謙虛、嚴謹的態度,賙濟慈老師查閱古籍經典,研究博物館中宋代傳世鈞窯的造型、釉色,從工藝與審美的雙重維度,摹古追風。

宋代鈞瓷,乃五大名窯之璀璨明珠。
今天,我們雖無法百分之百地還原當初的工藝,但在這探尋與摹古的過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宋時的雅與韻。
閒時一盞茶,讓鈞瓷這詩意與美學的化身,跨越千年融入現代日常,讓浮生雜擾中的你,得以在一抹鈞釉裡找到寧靜。

藍韻 直口鈞瓷品茗杯

尺寸:約7.3×4cm(口徑×高)
經典直壁杯,呈垂直筒狀。
器型雋永耐看,線條感利落洗練,筆直的杯壁能讓茶香更好地聚集在杯口,充分展現出茶中細膩的香氣。

鈞瓷表面的釉料彼此交融,自然流變,幻化出千姿百態的圖案,如同國畫中的大寫意,形神兼備,似真似幻,意境無窮。

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絢麗多姿。

底款落“周家造”,珍藏價值盡顯。


尺寸:約7.3×4cm(口徑×高)
春意正濃時,紅妝映海棠。

早在宋代,我國就已燒製出鈞紅釉瓷器,它的誕生結束了當時青瓷獨佔鰲頭的局面,開闢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乾隆帝曾對鈞紅大加讚賞,特題詩讚頌: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尺寸:約13×7.3cm(長×高)
井欄壺為壺器中的經典佳作,它的造型靈感來源於溧陽“汲古泉”水井的圍欄,方中見圓,平沿平蓋,略呈微緩平坡。

天青之上,紫紅粉相映,是嫣紅的海棠,是紫釅的丁香、是羞向的桃花……
落英繽紛間,氤氳出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宛如珍貴寶石翡翠與瑪瑙,溫潤柔和,靈性十足。


暗接短直壺嘴,直挺胥出,球孔,出水衝勁足,斷水利落。

搭配了祥雲狀壺鈕,汲瑞彩圓滿之美意,既美觀又隔熱,實用性強,細節拿捏到位。

飛把,飄逸俊美,一提一落,風雅無邊。

壺身、把、流、蓋,整體能呈現適切比例與均衡狀態,與傳統井欄壺相比,壺身線條更加圓潤,體現雄健挺拔、敦古渾厚之美。

底款落“周家鈞窯”,珍藏價值盡顯。


尺寸:約2×15×25.5cm(口徑×最寬處×高)
福祿瓶,仿生葫蘆器形,神韻氣質豐滿,充滿自然之趣,甚是討喜。
古人常說,水主財,葫蘆諧音福祿,以福文化為繫帶,以葫蘆為載體,代表福祿雙喜,寓指財如水般源源不絕,聚財又生財。

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種植葫蘆,作為一種古老悠久的自然物種,它帶著神秘的精神力量,緩緩走進尋常生活,形成了東方特有的福祿文化。

在葫蘆裡,藏著先人們所求的一種圓滿人生,有福有祿,即是圓滿。

福祿·鈞瓷擺件,循著古老美好的福祿信仰,以葫蘆之形,賦福祿之意,讓福祿走進雅居,添色一隅。

底款落“周家造”,珍藏價值盡顯。

清韻 鈞瓷擺件

尺寸:約9.3×14×24.5cm(口徑×最寬處×高)
一件荷口瓶,紅若胭脂海棠,當它靜立空間,宋人的山水畫卷便悄然鋪展。
細頸收攏了喧囂,大肚盛放著時光,深紅釉色中浮動的紋理,是窯火寫就的詩行。

頸部纖細,卻撐起渾圓飽滿的腹部,恰似“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

口沿取自盛夏蓮瓣的弧度,將花狀貌與器形相結合,呈現出“花中器、器中花”的和合之境。
此瓶置於玄關或廳堂,將“出塵”之意凝於空間入口。

陸離變幻的色彩宛如宇宙星雲,充滿了偶然性和不可控性。
“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怪道古人有詩如此,稱讚鈞瓷窯變所形成的意象和令人沉醉的意境。



古人云,“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型,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可見鈞瓷燒成之精細。
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一件鈞瓷燒製下來十分繁瑣,還要受溫度、原材料、燒窯氣氛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故其燒造之難常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鈞瓷偶有類似冰裂的自然開片,並且它不是在出窯時一次完成,而是隨著時間、溫度長期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