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母親無能兒,汪小菲的瘋癲,根子出在母親張蘭身上

01
傳聞中的京城四少,汪公子大概是最瘋的那個。
是真瘋了。
臺媒收到汪友人的爆料,說汪小菲因為大S突然病逝,憂鬱症躁鬱症嚴重複發,身心崩潰。

這說法是否屬實有待查證,但有兩件事,挺說明問題。

一個,是他媽張蘭。
前兩天,張蘭推薦了一條影片,內容是說是汪小菲包機接回了大S的骨灰,字裡行間渲染汪小菲有多不忘舊情。
後來S家闢謠,透露包機事宜都是S家自己處理的,狠批張蘭“噁心至極,睜眼說瞎話”。
隨後包機公司也貼了宣告書,證實了S家的說法。
明知道兒子沒做這件事,非要在這風口浪尖推薦一條極容易被打臉的影片,張蘭這麼做圖啥?

咱也不知道,總之隨後她就開始賣貨了。

汪小菲知道這事後,情緒失控,發語音怒罵張蘭。
“我tm招誰惹誰了,你給我xx,我tm什麼都不說,你們為什麼老是這樣?我cxx,我c你們全家!”
有意思的是,這條語音還是在直播時外放出來的,聽得出來汪小菲有多歇斯底里。
但張蘭淡定地回了句:“我什麼時候說了。”
另一個,有網友拍到汪小菲在臺北,深夜淋雨跪地痛哭。
照片裡的他,還穿著剛剛抵達臺灣時的那身衣服,算起來已有四天沒更換。
他就那樣渾身溼透不顧形象地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怎麼看,都不像個正常人的舉動。
不知道汪小菲的眼淚幾分真假,但看了這對母子的鬧劇後,只覺得有這樣的媽,誰都得瘋。
隨便拎幾條蘭姐睜眼說瞎話的“戰績”。

說S媽是坐檯的。

內涵大S胖了瘦不下來就別怪老公出軌。

造自己親孫女和繼父的黃謠。
她還公開說過,蹭大S的流量,一點不後悔。
還很驕傲,自己“接得非常準”。
有網友統計了蘭姐是如何“接流量”的。
只能說,真的沒下限。

汪小菲的瘋批也是戰績可查。
實名舉報大S濫用藥物,但他根本沒完成報警程式,為輿論造完勢,他就從警局走了。
喝醉酒到大S家樓下鬧事,被警方逮捕。

更別提之前的床墊事件。

昔日貴公子,現在是網際網路瘋批。
今天我們不聊八卦,單純嘮嘮張蘭汪小菲這對母子的畸形養成記。
02
可能還有人記得,王思聰在對戰汪家時,曾經暗戳戳罵張蘭是“背死豬的”。
那時汪小菲八歲,張蘭剛和前夫離婚,為了生計,她一個人跑到加拿大打黑工,最多的時候一天打6份工,背豬肉就是之一。
先把一百三十多斤的豬排扛在肩上送到飯店,然後到後廚切菜,再到理髮店幫顧客洗頭髮。
這段往事,讓張蘭在兩年內揣著兩萬美刀回了國,大刀闊斧地在北京開了一家名叫“阿蘭酒家”的川菜館。
川菜館裡裝飾用的竹子,是張蘭單槍匹馬領著工人去四川山上砍來的。
張蘭出書,名字叫《我的九條命》,書裡有句話,“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這樣熊熊燃燒著戰鬥之魂、既強悍又堅韌的女人,在兒子面前,註定延續強勢。
如果汪小菲考試成績低於95分,就要被吊在樹上用棍子揍。
數九寒冬,張蘭逼汪小菲去練游泳,一週三次,一次都少不得。
有次他實在不想去,躺在地上犯擰,張蘭一頓狠揍,讓汪小菲再也沒說出半個“不”字。
汪小菲曾在自傳裡寫青春期時老幻想離家出走,但最大的反抗就是一個人在街上游蕩,等著被舅舅接回家。
鄭淵潔曾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不管生理還是心理,汪小菲始終活在母親的影響下。
尤其當信奉棍棒教育的張蘭,在回國後又後悔缺失了兒子幼年時的陪伴,強勢管教進化成了強勢溺愛。
她為汪小菲鋪墊法國留學路,回來就把他包裝成“俏江南”集團執行董事,身家上億,但沒有真正的商業能力。
生活瑣事張蘭也為汪小菲兜底,有人罵她兒子,她開直播罵回去,在汪和大S的婚姻裡,張蘭也是個存在感極強的人,天塌下來蘭姐頂著。
40多歲的汪小菲,總是借酒精抒發情緒,暴躁、衝動、情緒化,一點就著,看起來沒城府,就連“發瘋”都被網友調侃“抓不住重點”,其實就是沒長大的“幼兒心態”。
一是張蘭捨不得兒子長大,二是汪小菲的成長經歷使他不具備“反抗母親”的可能性。
想起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故事。
家世優渥的蛤蟆先生,7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繼承家業,但他不快樂。
運營公司很難,生活也很難,一件件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消愁,最終在一次大醉之後,他偷車、搶馬、偷錢,鋃鐺入獄。
出獄後,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諮詢醫生,醫生給出的評判是:
“有些人生理上已經成年,心理上還處於‘兒童自我狀態’裡,所以情緒忽高忽低,很容易就被激怒,內心特別空洞。”
強勢母親無能兒,汪小菲也沒能逃脫。
03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璜曾經談過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強勢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病態失控的孩子。
這句話,太符合汪小菲了。
張蘭打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汪小菲的童年裡,父親也只是個模糊的影子。
沒爹疼,沒媽愛,汪小菲曾寫:
“那種孤獨感,成為我日後的心結,後來的人生中,每當我遇到挫折不順時,當時的孤獨感就湧上心頭,感覺像一個坎,我不知道怎麼跨過去。”
一名男性,受母愛壓制養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但社會又教導男人要爺們,要血氣方剛,要講面子,可他的人生裡偏偏缺失了一個正向的男性引導的角色。
這種衝突和矛盾下,性格的扭曲和失控成了必然。
再看一組資料,南非作家卡西·卡斯滕斯在《世界需要父親》一書裡,清楚列出:
“63%的自殺者來自父親缺失的家庭;
80%的報復性強姦犯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
來自父親缺失家庭的孩子,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機率是健康孩子家庭的兩倍。
因為父親缺失,男孩們被迫加入幫派,女孩們提早性成熟,追求性刺激。諸多問題浮現,這只是冰山一角。
世介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家庭危機,而父親的缺失是問題的中心。”
父親,這麼重要的角色,汪小菲是因父母離異被迫失去,但在一些家庭裡,父愛主動退位。
先說有名的。
成龍在某次採訪裡說,有一次,妻子有事,由他去學校接房祖名。
他去到學校,等了好久都看不到孩子走出校門,最後回到家才知道,孩子已經讀中學了,他去的還是小學。
後來大家也知道,房祖名被逮捕時,已涉毒八年。
他在採訪裡說:“我的記憶裡沒有爸爸的身影,連背影都沒有。”
吳卓林呢,生活破碎,在國外領救濟金。
成龍沒有給任何回應。
再說常見的。
教育家孫雲曉講過一個故事,他坐計程車,司機跟他寒暄,問他從事什麼職業。
孫雲曉說:“做兒童教育。”
司機看不起他:“大老爺們還搞兒童教育啊。”
聊天中,孫雲曉得知司機有個女兒,便問他:“你不管女兒的教育嗎?”
司機很得意地回:“教育孩子是她媽的事,我就管掙錢!”
從不記得孩子的學校,到覺得“孩子有媽管就行”,很多父親都覺得自己掙錢養家了就合格了。
但看完下面的問題,“合格”的父親們,能答上來的有幾個:
孩子的生日是哪天?TA出生時幾斤幾兩?
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TA的社交圈你能說出幾個名字?
孩子最擅長什麼科目?TA的班主任叫什麼?你為TA開過幾次家長會?
孩子大學讀的什麼專業?TA的舍友都是怎樣的人?
母親給予孩子的,是保護,是安全的體驗;父親給的,是大膽走出去的力量和勇氣。
如果一個孩子成年後變得不幸,那麼不出意外,那些不幸的根源,大多都是來自父母之愛的缺席。
04
有人總說“教育”子女難,太難了,有時候真不知道怎麼辦。
不妨試試把“教”和“育”拆開來看。
“教”字的甲骨文,左下方是長大的孩子,左上方代表學習,右邊則是“父”。
合起來,意即父親教育孩子學知識。

“育”字的甲骨文拆開來看,左上方是“母”,代表媽媽;右下方是襁褓之中的嬰兒。
合在一起,是媽媽用奶水餵養孩子,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是媽媽給予孩子食物和愛。
想起《奇葩說》裡,辯手顏如晶的一段話:
“孩子就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TA會慢慢地變。
你不看,你問我,現在演到哪裡了,我怎麼告訴你?”
家庭教育,本質上是一場父母“愛的合謀”,而非一個人的獨角戲。
美國衛生部組織專家編寫了一部叫做《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裡面有明確定義的7個“有效的父親功能”,不妨拿來參考:
第一,和孩子的母親培育積極的關係;
第二,花時間陪孩子;
第三,養育孩子;
第四,恰當地規訓孩子; 
第五,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護和供養;
第七,成為一個孩子的模範。
最後,請問,你做到了嗎?
作者: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