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客們讓承諾化為泡影
曾在伊拉克、敘利亞和阿富汗等衝突地區執勤的美國情報官員們,對這樣的轉變感到痛心。他們回憶起自己在戰區的經歷:遠離國會與白宮戰情室,他們是第1批被派往戰場的人,帶著“後援部隊即將抵達”的承諾深入衝突地區。
他們與當地盟友並肩作戰,作出豪言壯語的承諾,儘可能地提供所有支援。他們與盟友共同進退、共進餐食、共享勝利的喜悅,也哀悼他們的犧牲。
然而,最終總是沒有童話故事般的結局,每當政客們認為戰事過於艱難,或是政治利益凌駕道義時,這些承諾往往化為泡影。
這樣的情況在阿富汗戰爭後尤為明顯。當美軍匆忙撤離時,曾為美國效力的阿富汗人被拋棄,數以萬計的翻譯、工程師及非戰鬥人員被遺留在阿富汗,面臨飢餓、貧困與塔利班的報復。
這名前CIA幹員表示,他曾對1位美軍四星上將說,他有幸與東阿富汗最精銳的部隊並肩作戰。將軍環顧四周,發現他們身處的這座前線準軍事基地裡並沒有美軍部隊,顯得有些困惑。但他指的並不是美軍,而是1群英勇的阿富汗本地戰士。這位將軍的表情顯得不以為然,但他說的話無比真實,阿富汗人的勇敢無可置疑。
原本相信烏克蘭會是例外
許多人原本相信,烏克蘭會是例外。這場戰爭是“正義對抗邪惡”的經典案例,是“大衛迎戰歌利亞”的戰鬥。美國最終伸出援手,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在戰場上,烏克蘭軍隊表現英勇,讓俄羅斯付出慘動的傷亡代價。據報導,美國在幕後提供關鍵的軍事與情報支援,且沒有1名美軍士兵因此喪生。
然而,隨著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美國似乎準備撤回對烏克蘭的支援。川普及其政府官員對此並未給出明確立場,相關宣告彼此矛盾:川普今天說一套,國防部長海格塞斯(Pete Hegseth)說另一套,副總統萬斯(JD Vance)與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又有不同的說法。
儘管細節尚不清楚,但1個事實逐漸浮現:美國不再是烏克蘭的盟友。最好的情況下,美國現在只是個“中立方”,最糟的情況下,美國甚至可能是烏克蘭的掘墓人。
這場政策轉變雖然隱晦,但烏克蘭政府已經看得很清楚,尤其是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澤倫斯基一再懇求美國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而不是充當調停人。然而,川普不僅沒有被說服,甚至聲稱烏克蘭“挑起了戰爭”,這個指控顯然完全背離事實。
信任難以建立,卻容易失去。即使川普政府後來試圖為某些錯誤言論“補救”,例如海格塞斯撤回烏克蘭永遠不會加入北約的言論,但損害已經造成。美國對俄羅斯的每次讓步,都讓普京在談判開始前便取得了勝利。1位前美國高階情報官員指出,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烏克蘭也會像被伴侶背叛的人那樣,帶著無法彌補的痛楚看待美國。
退役的美國國安官員們普遍認為,這次的背叛影響深遠,這次的後果將比當年遺棄阿富汗人更加嚴重,因為從此之後,沒有人會再相信美國是個值得信賴的盟友。與此同時,美國的對手現在肯定正在慶祝,克里姆林宮裡的伏特加酒恐怕早已開瓶暢飲。
這將成為川普的歷史定位嗎?所謂的“美國優先”,是否已經演變成“美國背叛”?川普政府是否會改變立場,停止推動不公正的和平協議,真正讓烏克蘭人決定自己的未來?
來源:每日熱文摘
宣告: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