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鏡頭對準這群北大人

今天,是第25個記者節
作為“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之搖籃”
一批批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的北大人從這裡出發
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
他們的腳步,跨越山川大海
他們的故事,連線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記者,在現場,在一線
都說,記者要有腳力
“抵達現場是記者的使命”
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火熱實踐一線
踏破鐵鞋,從“平凡”裡挖掘“不凡”
通達社情,於“無聲”處覓得“強音”
在有溫度的報道中
聚焦國家發展下的萬家燈火
我叫宋子節(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校友),就職於人民日報社,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6年
工作以來,我陸續“解鎖”了大半個中國,在最北極漠河拍攝元旦跨年、在青藏高原拍風力發電機、乘著勞務專列十幾個小時從甘肅一直到青島……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觀察著社會的每一塊切片。
2024年,宋子節在全國兩會第三場“委員通道”提問
2020年,正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到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開展人民網“大道康莊”調研行。這個村落曾出現過“一家4口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的境況,此行即是到攻堅拔寨的最前線,深入烏蒙山腹地,探訪貴州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採訪中,我們沿著懸崖峭壁開過,穿越村民“一錘一鑿”修起來的掛壁公路,切身體會“烏蒙山連著山外山”。如今,當我們再度走進海雀村,村民們的衣食住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也成為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用腳步丈量著土地,才會更加深刻理解畢節人民在奮力越過脫貧路上“婁山關”的“難與勇”,也才能親眼見證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個人與國家的重要意義。
以記者身份,觀察、記錄並告訴更多人,引發關注與思考,這是我們為社會發展所做的一點貢獻。
我叫汪媛(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校友),就職於光明日報社,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3年
去年11月,我搭乘漁政船到達了“漂在海上的社群”——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群。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次採訪,卻讓我印象深刻。
或許是社群工作人員陳月燦爛的笑容感染了我,或許是鹹鹹海風中搖晃的漁排與我成長的草原雪山迥異,可更震撼我的,是這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這些年輕人在遠離家人、艱辛的工作中撐起了溫馨且忙碌的“漁民辦事處”,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年又一年的堅持。
記者這份職業也是如此。並沒有那麼多偉大的、歷史性的時刻,大部分工作時間,是面對電腦寫作、編輯、校對;大部分採訪者,都是像陳月一樣的普通人,但我們常被他們在平凡崗位的不凡堅守和成就所震撼、感動。我們的使命,就是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這些平凡生活中閃著光、有生命力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我也常常這樣告誡自己:要冷峻不失溫情,要能妙筆生花,更要“耳聰目明”,要能看見近處的平凡之美,也能聽見遙遠的微弱的聲音、看見“看不見”的人。
#  記者,有時也是社會的良心
持理性之耳傾聽
反映民生關切、履踐記者責任
在快速變化的資訊時代
堅守發聲的責任,守護信仰的高地
每一篇報道,都是時代脈搏的迴響
我叫王瑜(人口研究所2011級校友),就職於工人日報社,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18年
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探究事實真相,關懷弱勢群體。能夠為國家和人民代言,是我做記者的追求。
2006年,我剛入行不久,就參與了一次讓我終生難忘的採訪。一位年近50歲的湖北農民工,因工傷導致九級傷殘,卻因未簽訂勞動合同,在維權路上屢屢受阻。企業百般推諉,試圖透過漫長的訴訟程式拖垮他。為了幫助這位農民工討回公道,我和法律援助律師一起,跑遍了當地人社部門、企業、醫院和工傷鑑定部門,深入採訪相關負責人。最終,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迫使企業不得不正視問題,這位農民工提前一年拿到了近10萬元的工傷賠償,這筆錢為他今後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那個媒體普遍關注農民工欠薪問題的時代,這篇報道是中央媒體層面首次對農民工工傷維權進行的深度報道
2023年,王瑜在南疆和田紡織工廠採訪民族女工
後來的十年間,我堅持做殘疾人公益報道,深入關注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體育等問題,2019年,我成為唯一入選當年度中國十大助殘新聞人物的媒體界人士。2020年,我主動請纓選擇援疆,並在第一輪三年援疆結束後又主動申請再延一輪,期望用理想和專業助力新疆高質量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
北大人的身份,讓我對記者這份職業有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對國家和社會更多的責任感。我想,記者猶如燈塔守望者,雖置身於世事的洶湧浪潮之中,卻能以獨特的視角和報道見證歷史的潮起潮落、人性的善惡美醜,在傳播真相與希望的同時,自身也成為時代畫卷中的一抹亮色。
我是李凌菲(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校友),就職於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7年
“為什麼要走基層,就是因為走下基層會看到特別鮮活的生活,會讓我們更堅定一些樸素的道理。我們做報道也是一樣,始終不忘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一位記者前輩真誠的總結,我一直銘記在心。
2024年春節前,李凌菲和同事在《新春走基層》拍攝途中
作為一名職業記者,我最喜歡的狀態是“在路上”。2024春節前,我和同事飛往湖南常德,踏上了《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的拍攝之路。在和主人公郭雲兵老師和孩子們深度相處幾天後,我對這位老師有了一個全面立體的瞭解:認真、熱愛工作,還有點倔。和郭老師閒聊時,他說鄉村教師就像鋪在大橋下的磚,他願意透過自己的力量託舉更多留守兒童帶著夢想站上更大的舞臺,擁有更出彩的人生。短短幾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觸動,這是一位鄉村教師最樸素、最真誠的願望。
最後一天採訪結束的時候,我也和這些孩子們打成一片,甚至約定好以後還會來。我們和地方臺老師默契配合一鏡到底,完成了作品《你的新春願望是什麼》。有的孩子希望期末考試能考高分,但更多的孩子希望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能早點回家。童言無忌背後是對父母的依戀和對團圓的渴望。內容播出後,節目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最打動我的是,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提前從外地趕回家鄉,陪孩子多待幾天;也有家長決定不走了,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長。
2017年11月8日,李凌菲在入職第一年記者節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出鏡
這幾年,從一開始非常關注在自己節目中的出鏡形象,到現在更希望縮短自己的部分,把更多篇幅留給採訪物件;從喜歡“高大上”的新聞場合到願意紮根到更艱苦的地方走基層。我在變化,我的報道也在變化。7年間,我追過火箭,坐著高鐵看過中國,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和西藏姑娘小夥一起跳過鍋莊舞,也在南方暴雪天氣裡步行跋涉過一整天,每解鎖一個新的遠方,都讓我興奮不已。
#  記者,記錄了時代,也為社會瞭望
記者,記也
站立時代潮頭
用敏銳洞察力捕捉社會的脈搏
用鏗鏘筆墨
為大眾瞭望風雲變幻
我叫鄭義風(歷史學系1987級校友),就職于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28年
記者見證了歷史,也在用筆書寫歷史。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黨和政府也響應民眾呼聲,不斷健全制度,解決發展中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我很榮幸,作為一名親歷者,先後從事記者、編輯、新聞單位負責人的工作,見證並記錄了這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1996年,我前往濟南長清採訪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中學生在暴雨中失足掉入城市下水道,不幸溺亡。當時下水井蓋常有被盜,成為隱藏的馬路“殺手”。遇上大雨天,行人很容易因積水看不清井口而墜落,釀成悲劇。類似的事件多次發生,凸顯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中存在的薄弱點。透過深入採訪我將這一事件報道,引起了市政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開始對城市下水道進行全面排查和整治。此後隨著技術進步,新式材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安全隱患。
2022年,鄭義風在中國記協授課
正是在北大求學的經歷,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的習慣。這讓我在新聞採編工作中能客觀、全面地追求真相。歷史學素養使我具備了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讓我在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找尋答案。
我叫鍾梓濱(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校友),就職於經濟日報社,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1年
想把我相信的事物講給世人聽,把我認為最真的東西講給世人聽,這是我選擇記者的初心。北大為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我有幸接觸了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各個領域最為前沿的知識,有幸求教於一眾當今時代最富有智慧的學者,這些為我步入職場、踐行初心提供了自洽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
今年10月,我第一次以記者的身份參與金融街論壇這一國家級論壇。現場聆聽了一眾經濟學家的報告,並有幸訪談,就“新倍增戰略”的具體構想等一系列經濟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很榮幸能夠參與記錄新時代,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理論、傳播中國式現代化經濟故事而貢獻一份個人的力量。我也深知,作為財經記者,要更加註重自我約束與自由表達的合一,站在社會經濟的潮頭為人民發聲
鍾梓濱與談“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卓元
#  記者,讓中國聲音被世界聽見
有時,記者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
世界在變化,中國在變化
手執筆墨
寫下世界書卷中的中國篇章
用全球關照
講述一個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故事
我叫藺妍(外國語學院2002級校友),就職於新華社,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15年
2010年底,我被派駐位於埃及首都開羅的新華社中東總分社。次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動亂席捲了這座古老的城市。隨後,利比亞和敘利亞也相繼陷入戰火,地區動盪不斷升級。
2011年2月中旬,隨著利比亞安全形勢出現重大變化,一場跨越山海、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撤僑行動就此展開。我國政府調集海陸空各類運力,晝夜兼程將散佈在利比亞各地的3萬多名中國同胞全部安全接回。作為一名駐外記者,我記錄著時代背景下平凡而又偉大的瞬間,也用最真實的文字發出中國的聲音,讓世界都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象徵著每一箇中國人最堅實的依靠
當時,我被安排採訪從利比亞安全撤離的中國員工。“餓了兩天,不能看著飯乾等著,工人就拿安全帽擦擦,盛上米飯,再把工地裡的三合板兒掰成一段一段的,當勺子舀飯吃,”一位後勤經理向我講述了戰爭下的窘境。但當看到祖國包機降落時,那種劫後餘生的喜悅和對祖國的感激令人動容。後來,“一隻當碗用的安全帽”的故事被多家媒體轉載。這個簡單的物件,承載了太多普通人的不易和堅韌,也見證了那個時代的一份情懷。
2012年藺妍在利比亞採訪
南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曼……這些年奔走採訪,戰爭、衝突這些主題伴隨了我們幾代北大阿語系師兄妹們做記者的諸多時光。每一次啟程,都承載著北大人的使命,每一次道別,我們都會緊緊擁抱,那是一個個無聲的約定:我們將繼續前行,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講述這個時代的故事
在國際新聞領域工作的這15年,能夠深切感受到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更加密切、情誼不斷加深。從中阿合作論壇、中阿峰會到進博會、服貿會,從金磚峰會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們結識了越來越多喜愛中國、懂得中國的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我也用阿拉伯語撰寫了多條長篇報道,被《金字塔報》《復興報》《中東報》等地區主流媒體採用,讓更多中國聲音被世界聽到。
我叫張婷鴿(國際關係學院2013級校友),就職於環球時報,這是我成為記者的第5年
我是一名做評論的記者,與其他做一線採訪工作的同事不同,我的主戰場在電腦前、在電話旁、在與各位專家學者的交流對談之間。由於這個工作的性質,我和我的同事們要在紛繁複雜的國際輿論場上,抓住新聞動態背後的本質和趨勢,同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形成以我為主的觀點,發出中國的聲音。當一個觀點和聲音能夠引發熱議,並推動一些議程向前發展時,是最有自豪感的時刻。
我們正處於一個不確定性空前顯著的時代,而於歷史的波瀾壯闊處,透過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看到一線動向和趨勢,能盡己所能傳遞一些確定性,我想會是記者之幸。
2023年8月,大英博物館被曝失竊醜聞。看到希臘對大英博物館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塑文物的呼籲引發英國內部爭論,同時,聯想到近些年非洲國家要求歐洲歸還文物和賠償的思潮,我不免想到:大英博物館裡約2.3萬件來自中國的文物,為何我們不能發出自己的呼籲?在報社的支援下,我們創作出了時評《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登上微博熱搜第一,不僅在國內引發廣泛共鳴,更是被BBC、紐約時報、法新社等多家國際媒體轉載。後來,受到這篇文章影響,美國國際法學會第118屆年會上為中國被劫掠文物返還專設論壇,掀起了關於文化遺產歸屬的熱烈討論。
文物的歸屬,關乎文化尊嚴和民族自豪感。發出中國聲音,引領國際議題,回應大眾關切,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很重要的一點。
#  新聞,更是一項薪火相傳的事業
我叫林祉禕,是深圳研究生院財經傳媒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我想要成為一名記者
“雖然過去3年了,但謝謝你們還願意幫我解決問題。”這是我在新華社“全民拍”欄目實習時,一位投稿人對我說的話。那時,我參與315特稿,深入調查了消費者機票退票難的問題。為了還原事件真相,我翻閱了近三年的投稿資訊,與消費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在調查過程中,我也曾遭遇過來自涉事公司的惡意阻撓。最終,我們的報道在315當天釋出,問題一經曝光便引發關注,也成功幫助消費者解決了長達三年的退票糾紛。這次經歷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新聞的力量是如此強大,記者的工作是如此有意義。
林祉禕在現場採訪
猶記在學院開學典禮上,張錦院士囑託作為新北大人的我們,要賡續紅色血脈,抱定為國奉獻的宗旨。今年5月,憑藉對國際新聞事業的無限熱愛,我在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決賽中獲得就業賽道金獎,這也成為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與起點。未來,我將繼續夯實專業基礎、強化理論學習,努力成為採、編、播一體的複合型人才,做兼具國際視野和人文關懷的好記者,向世界觀眾講好中國故事、用新聞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從鉛字到畫素
從文字到影片再到人工智慧
技術浪潮向前
但新聞的本質卻從未改變
每一次革新都伴隨著新聞人的彷徨與蛻變
也許這正是新聞行業的魅力所在
“常見常新”
永遠在時代的脈搏上舞蹈
當人人都有麥克風時
記者更應抱持著對世界真相的追尋
堅守新聞的理想陣地
今天,向所有奮鬥在新聞戰線的北大人和同仁們致敬!
  ↓ 點選影片,聽更多北大學子的心聲 ↓ 
策 劃:北京大學校友會、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統 籌:邱 放
整 理:唐儒雅、金姝含、李思璇

視 頻:張祺祺、汪懿婷、陳寶儀、崔桓陌、張雨嬌、樸曉彬

編 輯:邱 放
責 編:張 張
審 核:李存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