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H LOGO 做成的TPU材質,但比想象的要硬很多,層紋也很明顯,LOGO做成徽章形式嵌入了頂部框架。














背面是配置清單,選的是32G+1T版本,還有一張能耗標識

內層是純黑色

開啟蓋子上面一層是主機


所有配件,主機,介面卡,卡片*3,顯示器背掛支架,oculink轉接板,線材

主機本體基本跟780XTXT一致,從左到右依次是重啟按鈕、耳機介面、USB TYPE-C、USB TUPE-A*2、開機按鈕、麥克風孔

背面,依舊是豐富的擴充套件介面,配備了兩個USB 3.2 Gen2 Type-A介面,一個DP 1.4輸出,一個HDMI 2.1輸出,一個USB4 type c介面,一個oculink介面,2個2.5Gbps有線網口,一個電源介面

側面是大面積的散熱開孔

電源採用的航嘉120W,19V,6.5A。


頂蓋為磁吸式,相比780XTX取消了燈板,那個燈板確實比較雞肋,明智的選擇,但並沒有因此降低整機高度,感覺這個空位可以裝一塊2.5寸硬碟

拆下螺絲開啟中間一層蓋板,內部可以說和780XTX一模一樣

記憶體,硬碟,網絡卡都是可以自行更換的

網絡卡來自intel 的killer AX1675x

固態是金士頓 1T PCIE 4.0盤,但是是一張2240盤加長來的

記憶體為英睿達的DDR5 16G 5600MHz *2

繼續往下拆,拆掉四個角的螺絲和遮蔽膠帶,找準方向就可以拆下主機板

主機板為全黑色

正面是各種擴充套件介面和元器件

背面就是一顆幾乎跟主機板一樣大的渦輪風扇,散熱鰭片也做了黑化處理

這顆渦輪風扇雙面都有進氣孔,貼近主機板的那一面開孔更大是主要進氣的一側,風扇也因此採用架空固定的,五顏六色的風扇線,和風扇的蓋子也能做成黑色就好了

主機板的做工,用料看著很紮實,元器件排列整齊,什麼時候能把電池用個底座固定就好了。

外殼的中框是鋁合金CNC來的,兩側的防塵網是鋼板衝壓,扣在中框上的

此此購買的是帶顯示卡塢的版本所以還有一套銘凡的DEG1顯示卡擴充套件塢

簡單看看

盒子內配備了:顯示卡塢本體、顯示卡固定支架、OCULINK連線線、手擰螺絲和一些紙質說明書

右側面帶一個開關,連線顯示卡塢使用時需要先按下此開關給顯示卡供電,再開主機

另一側只有一個OCULINK的介面,顯示卡塢主體採用的是定製鋁型材,左右蓋板為螺絲固定,做工很不錯。

顯示卡塢供電是靠主機板的24PIN同樣的介面

顯示卡插槽,安裝電源的位置也貼了緩衝泡棉,支援SFX和ATX兩種規格的電源

風扇採用的九州風神新上市的FT12,三連包盒子外觀為白色包裝

背面是各種引數

開啟盒子,上層是配件盒

所有配件包含:風扇*3,螺絲*3包,線材*3,說明書

做工不錯,也算是自家的旗艦產品了

引數方面與同價位品牌的差異不大,這款風扇最大亮點便是中心透明PC視窗設計,可以看到內部定子的線圈和黃銅軸承,並且在通電後是可以亮白光的,跟這次的方案十分契合。

四個角的螺孔位置有軟橡膠包覆,安裝後可提供一定的減震能力

背面有電機的引數,12025規格,12V 0.3A,在側面還提供了LED燈的開關

多把風扇並聯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線材連線

顯示卡因為會小幅度改造,選了入門級的華碩巨齒鯊ATS RTX4060 OC 8G,包裝正面是巨齒鯊二次元形象,支援PCIE 4.0

RTX4060應付我日常的畫圖建模,偶爾遊戲完全足夠了,整體包裝配色是灰色系搭配了亮眼的黃綠色

背面是產品規格,超合金供電、三風扇設計、8GB DDR6視訊記憶體支援光追、DLSS、等

開啟包裝,內部為純黑色,顯示卡本體被黑色珍珠棉包裹

盒子內包含顯示卡與快速上手指南

顯示卡表面包覆了一層膜

撕掉膜質感就來了,整體為黑色,點綴了部分銀色,整體設計風格還是偏向炫酷的機甲風格

三風扇設計,三個風扇為相同轉向的軸流風扇

三把風扇尺寸相同

金手指部分也有風塵蓋保護

顯示卡背面全覆蓋的金屬背板,表面也有一層保護膜

撕掉後能明顯看到更豐富的設計元素

頭部大大的白色“GEFORCE RTX”字樣,背板表面印有機甲設計風格的暗紋

尾部是鏤空造型,內部沒有PCB,使得風扇能更好得吹透顯示卡,提高散熱效能

顯示卡側面有一個切換 效能模式與靜音模式的 撥動開關,方便硬體層面切換模式

往後是單8PIN供電插頭,可以看到PCB本體的長度也就只到了插頭位置



側面,可以看到銀色的散熱鰭片

尾部側面,透過折彎背板,提供了4個螺孔,可以上顯示卡支撐架,避免顯示卡變彎

透過拆掉背板上的部分螺絲就可以卸下風扇

因為發熱量不算很大,使用了雙熱管設計

但熱管一直向尾端延申,配備了較大寬大的散熱鰭片

尾部鏤空背板位置的鰭片可以被吹透

三把風扇是透過螺絲逐一固定到框架上的

三八風扇使用插頭串聯,看樣子是比較容易替換的

電源,用了閒置的ROG STRIX 850W 白金牌電源,850W給4060供電,完全過剩。盒子為ROG一貫的紅黑配色,以及產品本體圖

側面是多語言產品規格,以及所提供的電源線規格數量

背面是更多的電源技術規格,使用了第三代的氮化鎵電晶體,為顯示卡專門設計的智慧電壓穩定器,ROG設計散熱片,以及ROG貼紙與模組電源線設計

開蓋看到的便是ROG貼紙

下面是電源本體與線材包

所有物品,包含了電源本體,電源線,模組線材,紮帶,貼紙,說明書等卡片

電源本體,頂面是STRIX字樣鏤空散熱出風口

正面是STRIX 850W字眼與ROG LOGO,雙層設計,底層是鏡面的

背面則為相同的單層設計

底面是產品規格與各類標識

側面的電源開關、插頭、以及0噪音風扇的開關

從頂面可以看到幾乎與整個電源一樣大的風扇,目測是一把14CM風扇

角落的ROG標

模組線材特別的地方,在於這組12+4PIN顯示卡供電線上的ROG電源穩定器的線,並用了粉色的端子

對應的在電源上的插頭位置

線材上與其中兩根線並在了一起

顯示卡模組線出場自帶理線梳,可能也是考慮到顯示卡供電線比較容易露出來

這次還順便買了ADT的oculink顯示卡擴充套件板,以防銘凡的擴充套件塢不便改造備用

ADT的F9G整體比較小巧

幾乎就是剛好放下了PCIE插槽,24PIN端子和OCULINK的插頭,尾部帶了一個波動開關用於切換自動模式與強制啟動模式


硬體到齊了,先組裝起來測試一下,期間遇到一些問題,聯絡銘凡的客服也解決了,順利啟動,測試了下使用顯示卡擴充套件塢狀態下的顯示卡跑分3D MARK TIME SPY 10669分



尼龍連線件設計了對應的熱熔預埋螺母的孔位,不影響強度的情況下做了儘可能多的鏤空結構,降低製作成本,也增添了一些設計細節

碳纖維管選用的斜紋12*10管徑的

壁厚只有1mm,實測強度已經完全足夠

機箱上預留了兩個按鈕,按鍵做成半透明樹脂材質的

固定按鍵用的支架*2

固定顯示卡IO背板的支架,同樣也設計了預埋螺母的孔位

固定MINI主機供電線的支架

左邊是固定鈑金覆蓋件的卡扣,右邊是固定鋼絲到風扇螺孔的轉接座

固定主機的框架,一體式設計,集成了排風口的導向,供電插頭,OCULINK插頭,同時為各種無線裝置接收器預留了位置

透過小的這塊蓋板可以把電源插頭和OCULINK線插頭固定到支架內,方便同時插拔

MINI主機的外殼,根據原外殼設計了相應的散熱孔,主要是儘量壓縮了體積

MINI主機的中框,半透明樹脂材質,材質比較脆但不會受力

SSD和記憶體條一側的外殼,鋁合金CNC製作,設計成了散熱片形式,直觸SSD和記憶體,提供被動散熱功能

整個機箱的頂板,鋁合金CNC製作,集成了固定各種元件的孔位

最小的孔位是用來穿鋼絲的,設計了5個擋位,可以適配不同厚度的顯示卡

底板同樣採用鋁合金CNC製作

底部固定顯示卡和電源的孔位,以及穿鋼絲的孔位

四塊小的鈑金覆蓋件

熱熔預埋螺母,使用電烙鐵就能手工操作熱熔預埋,但要配合像尼龍和ABS這類的可以熱熔的材質,強度高能滿足裝配需求

開關按鈕採用的凱華的午夜翡翠,類似青軸。

機箱兩個側面的覆蓋件,鈑金折彎,噴塑做的黑色,精度一般,做了幾版改進才算能合位。

用於固定風扇的鋼絲,0.8mm線徑,表面有包膠質感和觸感更好一些。

預埋好螺母的尼龍連線件,需要控制好方向和溫度,將螺母預埋平整牢固

組裝頂部框架部分

使用沉頭螺絲連線即可

加工精度不錯,跟設計一模一樣

組裝底部框架

因為這個位置會被看到,就用了統一的黑色沉頭螺絲

背面,尼龍連線件設計了腳墊,便於主機放平穩

裝上顯示卡安裝件

主機中心位置的連線件,正面這塊集成了兩個備用按鈕

整體性不錯

精度不錯,透過軸體本身的卡扣就能固定

裝上碳纖維管,直接插入+膠水,實測強度很高

繼續裝

裝上剩餘的覆蓋件試試

正面的按鈕剛好利用了縫隙設計,整體形不錯

尼龍連線件上設計了三個凸起結構,與鈑金件的開孔吻合,再利用鋼板本身的韌性夾住前後各三個凸起結構。只要控制好精度,實測是很穩的。設計時我也想到了鈑金件的折彎精度肯定會有誤差的,實際誤差20多mm,但好在只要切割和折彎位置準確,是可以再手動調整折彎角度的。這樣就能調到一個比較合適的力度。

一些細節


雖然是多種黑色材質,整體出來的效果還是比較統一的

MINI主機的供電延長線,成品線材固定到轉接座內

插頭剛好卡到背面的孔位裡

固定顯示卡的另一個小配件

利用結構特性可以免螺絲安裝

留出卡顯示卡擋板的縫隙

將固定MINI主機的支架裝上

裝好電源和OCULINK插頭的樣子

小覆蓋件裝上卡扣的樣子,四個卡扣直接卡到碳纖維管上固定,因為是三角形的,基本也不會亂晃

裝上看看,合適

內部看看,就像是四根紮帶固定的

裝上扒掉風扇和外殼的顯示卡,留了一部分冗餘空間,還能上更大的顯示卡


擋板尾端卡到固定件上的樣子

擋板頭端用轉接件和螺絲固定

風扇裝上鋼絲轉接座

穿上鋼絲,過程比較痛苦,需要一根鋼絲穿完兩把風扇和上下兩塊鋁合金板的孔位

穿好的樣子,兩把12cm風扇基本覆蓋完了整張顯示卡

鋼絲轉接座有效地把鋼絲理順,固定穩當

鋼絲固定結構頂部

鋼絲固定結構底部,底部看不見,用了鎖釦將鋼絲鎖死

MINI主機比較簡單,三塊外殼合起來就成了

整體變得更極簡了

半透明外殼隱約可以看到內部的原件,個人還挺喜歡,單獨用MINI主機也很不錯了

將MINI主機裝到機箱上試試

MINI主機支架上的導風結構,將熱風導離機箱

放在一起看看


顯示卡規格

780M核顯跑分,GTX1650水平,對於我日常辦公就夠用了

RTX4060 TS跑分,渲染製圖,3A單機無壓力的水平


硬碟跑分,作為標配的硬碟算是不錯了,後期可以再加裝

魯大師跑分,顯示卡是RTX4060的分數,如果是780M核顯,大概就是17W多

可能是因為換了兩把大風扇,壓力測試時滿轉速執行,有明顯噪音。加上這款顯示卡大面積的散熱鰭片,直接把溫度壓到了45度左右

魯大師也進行一波CPU的壓力測試,待機溫度大概35,滿載79,因為改造後拆掉了UM890PRO主機板背面的風扇,加上出風口風道做了90度轉向,可能會導致CPU散熱不如原廠的

用AIDA64又烤了一遍FPU,AIDA64不能正確讀取溫度,就用魯大師監控,十多分鐘,基本穩定在79度左右




全家福,又是很少一套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