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GALAX影馳為這次GeForce RTX 50系列首發的款式集中在了刃和金屬大師兩種系列上,且都提供了黑白雙色可選.本篇評測的RTX 5070 Ti是其中定位較高的“金屬大師”.在之前的RTX 5080首測中已展示過了該系列白色款的外觀設計.因此這次RTX 5070 Ti的樣品版本則是名為“黑金版“的黑色版本.

產品規格
這款影馳RTX 5070 Ti金屬大師黑金版 OC將預設的標稱Boost頻率提高到了2497MHz.預設功耗限制仍為300W,但可手動解鎖到320W.

GPU-Z資訊圖:

GPU-Z BIOS資訊圖:

樣卡在基礎效能測試過程中最大頻率達到2970MHz.

產品解析
封面在展示金屬大師品牌系列概念圖的同時也加入了顯示卡本身造型圖案的部分.包裝以黑色為主,與同系列的白色版本直接區分.


配套黑色的支撐杆.


一條電源轉接線.規格款式為三個傳統PCIe 8-pin母口轉單個16-pin(12V-2×6/12VHPWR通用)公頭.

顯示卡正面.傳統的三風扇開放式散熱結構.搭配黑色金屬外殼.


顯示卡背面.搭配了大面積的戰甲面板風格的線框與Logo標識的塗裝的背板.


戰甲風格的線條框塗裝. 順勢包圍各類標籤貼紙. 正中位置突出了金屬大師(MetalTop)的Logo.

GeForce RTX標識也以相同的排版融入其中.

短PCB的設計使尾部風扇可以獲得吹透散熱片的風道區域.大面積的開孔形狀也與靠近擋板側的圖案對稱.

顯示卡輸出介面為標準的三個DP2.1b搭配一個HDMI 2.1b組合.

顯示卡頂部.為兼顧美觀同時起加固作用選擇圓角包框式的造型.

靠近擋板側醒目的GeForce RTX標識.

中後段位置外殼造型改變後的區域正中配上了GALAX的大號Logo.

16pin(12V-2×6)電源介面,反置朝向(卡扣側朝背部).更容易拆裝接線並確認是否安裝到位.

顯示卡底部.

顯示卡尾部.背板彎折區域提供支撐用的螺絲固定孔.

正面面板.

對角位置分別以拋光的凸起亮面和壓鑄下沉的凹痕組成的線條和圖案進行填充裝飾.






三把相同的七葉風扇.軸心貼有金屬大師的Logo裝飾.

扇葉連框型結構和三段式的葉片最佳化設計.

風扇直徑尺寸規格為92mm.

顯示卡長度(不含擋板)約305mm.

顯示卡高度(含擋板)約140mm.

厚度約52mm.

分解.

正面散熱模組底部.
雖然和同系列更高級別的款式都起名為“寒光星βB散熱器”,但規模不同.

鍍鎳銅底直觸GPU核心.固定底座板墊高後覆蓋視訊記憶體顆粒.

供電MOSFET由中框覆蓋.同時電感位置也覆蓋了導熱墊.


中框尺寸對齊了板卡尺寸.透過螺絲固定到主散熱片模組上.

繼續分解散熱器.

中框部分.


供電MOSFET位置上方開齒形成額外散熱片.


主散熱片模組正面.

熱管變向的中段區域也填充了散熱片.

主散熱片模組底面.

核心與視訊記憶體覆蓋區域.

越肩區域額外加高的散熱片.

配備五條6mm熱管.熱管在核心底座區域與擋板側中間僅作下沉彎折停留於散熱片邊緣.但中間的兩條熱管回穿入散熱片陣列.

熱管在中間區域變向後以更均勻的分佈穿入後半段散熱片陣列內.

後半區域散熱片陣列.

熱管以波浪狀排列,整體更靠近風扇一側.

兩側排風區域的處理.


俯視與側視角度可以更清晰觀察熱管走向和整體結構.



風扇面板內側.

隱約可見的風扇型號銘牌.

三把風扇連線到內嵌集線板後再連線到顯示卡上.

背板內側.邊緣彎折形成包邊加固結構.

板卡正面.緊湊型板型設計.板型設計與刃系列相同.但去掉了RGB相關部分.

板卡背面.

對應於GeForce RTX 5070 Ti的GB203-300 GPU.

視訊記憶體由8片Samsung 16Gb 32bit 28Gbps GDDR7顆粒組成16GB 256bit 28Gbps的配置.

總共17相的GPU與視訊記憶體供電.


供電主控MPS MP29816-A.

每相都搭配一顆MPS MP87993 DrMOS MOSFET.


測試平臺
顯示卡:
GALAX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屬大師黑金版 OC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 Acer Predator Pallas II DDR5 8200MHz C36 32G(16Gx2)
硬碟:Samsung 980 Pro SSD 500GB
電源:Seasonic Vertex GX-1000 1000W
機箱:Corsair 5000D Airflow
散熱:DeepCool LT720 (360mm AIO Water Cooling)+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3(CPU,機箱頂部)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PWM x3(機箱前置)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1(機箱後置)
(機箱與CPU散熱器風扇均定速在約1000RPM)
驅動: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2.43
系統:Windows 11 Version 24H2
軟體:GPU-Z 2.62
3DMark 2.31
Furmark 1.38.1
測試環境照: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基於本站以往顯示卡評測的專案與流程方式:在封箱環境下進行3DMark效能,待機與Furmark壓力測試下的溫度,功耗,噪聲測試.為節省測試時間以及突出有效資訊,3DMark效能部分僅測試Fire Strike Ultra及更高的專案的顯示卡分數,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效能方面,3DMark跑分符合300W的OC版預期.
Furmark烤機測試中,憑藉三把92mm風扇以接近2000rpm,測量點位置49.6dBA的噪聲達到69℃/60℃的GPU與視訊記憶體溫度控制並保持2478MHz的平均頻率來說,調校較為平均.結合較為緊湊的尺寸而言表現也屬正常發揮.
Furmark壓力測試10分鐘測試圖:

附加測試:不同擺放朝向對散熱效能影響的測試.
在開放式平臺下,對比三種擺放姿態下Furmark壓力測試時的GPU溫度表現.測試在另行搭建的平臺下進行.
標準橫置方向:
GPU約67℃.視訊記憶體約60℃.風扇轉速約1840rpm,平均頻率2383MHz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80℃, 視訊記憶體約62℃,風扇轉速約3000RPM,平均頻率2490MHz.
散熱效能嚴重損失,已不能稱得上正常工作.

吊裝(I/O口朝下)方向:
GPU約68℃, 視訊記憶體約60℃,風扇轉速約1970RPM,平均頻率2377MHz.
散熱效能同樣嚴重損失,但好於向上吊裝.

總結
GALAX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屬大師黑金版OC同樣提供了相容SFF-Ready(適用於 SFF 小尺寸) 規範的尺寸.效能和調校方面,基於NVIDIA參考基礎等級的供電用料,在配套散熱設定調校上則均衡了風扇轉速和溫度控制的平衡.作為OC版本,小幅抬高的標稱頻率設定和一定程度(+20W)的功耗手動上調空間.外觀設計方面搭配了黑色的圓角包裹式的全金屬式外殼,基本質感上得到了保證.同時還採用如今相對少見的無RGB設計以滿足不喜歡光汙染的使用者需要.較為遺憾的是這款散熱設計也同樣不適用於吊裝方向安裝.
GALAX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屬大師黑金版 OC 官網連結:
https://www.szgalaxy.com/goods/detail?id=680389224138149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