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地產,已被強制執行600億

圖片/CEOBIZ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許家印雖已落幕,但是恒大的債務危機並未解除。
企查查顯示,2月18日,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大地產”)新增7條被執行人資訊,執行標的合計約4.28億元,涉及票據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等案件,部分案件被執行人還包括重慶恆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執行法院為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等。
至此,恒大地產被執行總金額已經超600億元人民幣。其背後錯綜複雜的司法案件與數百條被執行人記錄,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法網,將曾經的“地產之王”牢牢困在債務深淵。
恒大地產的墜落軌跡,幾乎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狂飆時代的縮影。
2017年,恒大地產以3731億元銷售額登頂中國房企榜首,許家印以2900億元身家首次問鼎中國首富。
彼時,恒大“高週轉、高負債、高擴張”的槓桿模式被行業奉為圭臬,然而這種模式依賴兩個核心前提:房價持續上漲與融資渠道暢通。
好景不長,隨著2020年國家關於房地產行業的“三條紅線”政策落地,這家依賴資本騰挪的巨獸迅速陷入流動性危機。
監管要求房企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倍,而恒大三項指標全部踩線。與此同時,疫情來襲,樓市銷售端遇冷,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夾擊,徹底切斷了恒大的現金流命脈。
從供應商商票違約、理財產品暴雷,到境外債券實質性違約,恒大的信用體系在2021年後全面崩盤。
2024年1月,中國恒大股票停牌,成為債務危機公開化的標誌性事件。此後,司法執行如潮水般湧來,案件型別從票據糾紛蔓延至建設工程合同糾紛。
2025年2月17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恒大旗下天基控股“明顯資不抵債”,正式啟動清盤程式。
天基控股作為恒大境外融資的核心平臺,控制200多家離岸公司,擔任恒大部分美元債的擔保人。這一裁決暴露了恒大債務問題的國際性:其離岸資產與境內資產的管轄權衝突,使得債權人追償陷入困難。
儘管恒大地產強制執行金額已超600億,但這僅是其2.4萬億總負債的冰山一角,恒大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恒大地產核心資產早已被抵押或凍結,剩餘專案多為三四線城市滯銷樓盤,變現難度極大;香港與內地司法管轄權的衝突(如離岸資產與內地資產的歸屬問題)導致清盤程序緩慢,債權人實際獲償比例有限。
有業內人士預測,恒大地產最終或走向“肢解式清算”:優質資產被國資或頭部房企收購,剩餘部分則在漫長的法律程式中逐漸蒸發。
恒大的崩塌,不僅是企業個體的失敗,更是整個行業生態鏈的創傷。
恒大產業鏈上的數萬家供應商中,大量因商票違約陷入經營危機;銀行、信託等債權人雖手握抵押物,但在資產貶值潮中被動“縮表”;更深遠的影響在於行業信心,恒大事件後,資本市場對房企的信任度驟降,融資成本飆升。
恒大的崩塌,宣告了中國房地產“規模至上”暴利時代的終結。當下,活下來的民營房企紛紛轉向“低負債、重運營”模式,而國資背景的房企則借勢收購優質資產。
當潮水退去,裸泳者終將顯露,而市場的修復,永遠比破壞漫長。
恒大能否絕處逢生尚未可知,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轉型之路,已容不得半分僥倖。或許,唯有讓市場真正出清,讓失信者付出代價,才能為中國地產的下一程掃清迷霧。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