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069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四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
四年前的這個時候,特朗普的支持者“圍攻國會山”的餘波還沒有平息。美國的極化看起來似乎無可避免,“美式民主”濾鏡碎了一地,暴露出美國選舉制度和政治體制的深層次矛盾和弊端……
四年前的這個時候,是美國疫情暴發以來“最致命”的月份,單月死亡病例超7萬人。各地醫院超負荷執行,醫療資源緊張,可謂屍橫遍野……
四年前的這個時候,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之前一年經濟萎縮3.5%,是自1946年以來最差表現。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4萬人,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88.6……
四年前的這個時候,相信不管是中國,又或者世界大多數國家或許都會相信,美國的衰落不可避免,而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
02
1941年,教員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是這麼論述“實事求是”的。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絡,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絡,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
四年後我們重新評估“美國”,實事求是的講,中國在過去這四年裡面“沒有贏”,因為美國“沒有輸”。
透過操縱美元潮汐,迫使全球資本回流;透過挑動地緣矛盾,點燃世界戰火;透過釋放新興科技,為世界資本畫餅。一套連招下來,感覺本來瀕死的美國,似乎又被奶回來了,不僅僅是奶回來了,而且似乎生龍活虎了。
03
那麼未來四年,中國會贏麼?
有可能,但是挑戰也很大。中國想要在未來四年贏下里這場博弈,至少有三個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一、重新讓經濟迴圈快速的轉起來。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或者說兩代人,第一次經歷“通縮”這件事。之前都是感覺產能不夠,這次是感覺產能太多。
事實上,直到今天,現在的中國依然在開足馬力的生產各種產品,依然在不斷的提效率,上產能。
而這一輪通縮的底層原因呢,是因為原有的許多經濟流動的通道(房地產,政府等)都因為各種原因被“限流”了,整個從上到下的經濟鏈條,擁堵在那裡了。
這個時候就好像一個已經有些消化不良的人,還在一個勁的吃。但是吃的東西卻消化不了,肚子越來越大,而身體卻越來越虛弱。
如果不把消化(消費)這個通路開啟,我們現在吃的這些(產能),都會成為我們身體的巨大負擔。

二、在這一輪AI技術革命中不掉隊
當年冷戰,蘇聯最終輸掉了,原因是很多樣的。有體制機制問題,有國際外交問題,有內部思想問題。但是實質,其實還是技術問題。
蘇聯所遵循的主要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路線。不管是在人才培養技術推廣管理方式上都是這樣。而當時美國所推進的則是第三次資訊革命的技術路線。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蘇聯當然可以用體制上的優勢來彌補一部分。但是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迭代,以及推廣到民用之後帶來的生產力的躍升,最終拖垮了蘇聯。
這種技術競爭不是短期的。不是一兩年分出勝負,是看在一代人的競爭當中,到底誰會最終不掉隊。

三、要把信心傳遞到每一個人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
那怎麼才能讓大家對於未來有信心呢?
股市漲了就有信心嗎?房價只跌企穩就有信心了?又或者是物價漲起來了就有信心?都是或者都不是。
在當下的信心狀況下,即便再來一輪單純的的“價值修復”,很有可能賺到錢,轉投就把資產賣了跑出去了。那麼只會帶來新的一輪信心的下降。
信心下降的是底層原因。是對於未來的悲觀預期。而對於未來悲觀預期,一個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問題。就是生育率。
在去年1月圓方就大聲疾呼,真鼓勵生娃,大A才不嘎。
只有我們想辦法把生育率拉起來,那麼圍繞著生育率所帶來的消費預期,投資預期以及經濟迴圈啟動預期,都會紛至沓來。
如果說這一輪啟動經濟的新迴圈需要一個“牛鼻子”,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那麼圓方認為就是提升生育率。
04
而事實上不管是第一條的讓經濟重新迴圈起來,還是第二條的在這一輪科技競爭中不掉隊,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人。需要許多許多許多的年輕人。
而我們的生育率再不起來,都沒有小朋友了,哪裡來的年輕人呢?
未來四年,中國怎麼贏?
四個字:鼓勵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