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非將建立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中國舉辦,這是中國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非洲一共54個國家,其中50多個非方成員領導人、非洲地區組織和國際組織代表與中國領導人相聚北京,共敘友情,共商合作,共話未來。
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一段非常重要的講話,他說:經過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面向未來,我提議,將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係提升到戰略關係層面,將中非關係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什麼叫做“全天候”?
其實,從名字上你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氣象用語。
“天候”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某一地方的大氣物理狀態,如氣溫、氣壓、溫度、風、降雨等;“全天候”就是指包括所有複雜氣象在內的各種天氣的總稱。
如果將“全天候”運用到航空領域,那麼就形成一種“全天候飛機”,一般被冠上這種稱號那麼就意味著這種飛機能在晝、夜和各種氣象條件下飛行的能力,包括強風、降雪、能見度低等複雜氣象條件。
在國際政治上自然也有各種“氣候”,包括經濟動盪、軍事政變、政權更迭等,所以“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就是指:中國和非洲國家建立不受經濟動盪、政治更迭等眾多因素影響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中國對外關係中有“全天候”這個次的共有6個國家。其中,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委內瑞拉、衣索比亞、烏茲別克、匈牙利和中國均為全天候(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想要做到“全天候”顯然是不容易的,其中最難的一點自然是:政治變局。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採取多黨制,無論哪個政黨都不敢保證自己能長期執政。既然那些執政黨無法確定自己能長久執政,那麼他們憑什麼和中國建立全天候關係?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當某個國家和中國建立全天候關係的時候,它們國家內部所有有影響力的政黨都一致認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天候關係”。
比如,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是這樣說的:中俄關系不受各自國內政治程序影響。
如何才能做到不受各自國內政治程序影響?
現在俄羅斯的總統是普京,但是普京不可能永遠都是俄羅斯的總統,一旦俄羅斯國內政治程序發生重大影響(換了一個總統),那麼如何能保證中俄關系不受各自國內政治程序影響呢?
所以,想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得到俄羅斯所有政黨的認同,只有俄羅斯所有政黨都認識到俄羅斯和中國關係的重要性,才能做到“不受各自國內政治程序影響”——無論哪個政黨獲得執政,無論誰當選為俄羅斯的總統,他們都認同中俄關系,都會和中國保持原有關係。
比如,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那麼就說明無論巴基斯坦國內哪個政黨獲得政權,他們都會和中國保持密切關係。

巴基斯坦最大的敵人是誰?

印度!
中國和印度之間也有很多矛盾,所以中國和巴基斯坦就有了共同的利益,而這種利益是不受巴基斯坦國內政治程序影響的——無論巴基斯坦國內哪個政黨上臺,他們也都會把印度視為敵人(因為印度始終想顛覆巴基斯坦)。
現在大家知道“全天候”是什麼意思了吧。
只有得到一個國家所有主要政黨的一致認同,他們才能和中國建立“全天候”關係。
中國提議和非洲國家建立“全天候命運共同體”,那麼就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執政黨在回去後就會和自己國內的所有政黨進行討論,如果它們一致認同和中國發展關係的重要性,那麼就會和中國建立全天候關係,並發表宣告。
這件事我們說明白了,大家也該知道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了吧。
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國為什麼要和非洲建立全天候命運共同體?雙方又有哪些高度一致、不受國際、國內政治程序影響的重大利益?
其實,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非洲窮,需要技術、需要大規模建設等,而這些都是中國的強項,所以彼此之間有重大的合作利益。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理解非洲。
在我們很多人的理解中,非洲是非常的窮的,我們印象中的非洲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一張全世界人看了都心痛不已的:
上面這些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非洲的印象。
當然,有些愛好自然的人,尤其是看過《人與自然—狂野非洲》的人,或許會有另外的一些印象:非洲擁有肥沃的土地、廣闊的平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在他們的腦中,非洲是這樣的:

到底哪一種是非洲的真實面容?
這兩種都是,但是後面一種更具有代表性。
也就是說:整體上來說,非洲非常的富饒,非常的適合人類生存。
既然非常那麼富饒,為什麼非洲那麼窮?
今天,我們就從地理上給大家分析這個很多人都無法搞清的問題。
我們先看看整個世界的地形圖: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加拿大的北部是極寒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另外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東的沙特沙漠、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澳大利亞的沙漠地區也不適合人類大規模的生存。
從這個圖上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沙漠地區的分佈好像分佈的有點規律:既不在地球的南部,也不在地球的北部,主要分佈在中部。
這是偶然還是規律?
當然是有規律的。
因為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乾旱,而靠近赤道附近的地區是最炎熱的地區,所以自然也容易形成沙漠。
非洲的北部是撒哈拉沙漠,極其的乾旱,不適合人類生存,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乾旱圖片主要就是來自那裡,但是那裡人口本來就比較少,所以我們看到的乾旱圖片不能代表整個非洲——就像中國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一樣。
事實上,非洲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主要有三個: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東部的索馬利亞地區和南部的南非地區。
說起沙漠,我想起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塞外傳說,凡是痴心的女子,若是穿上最美麗的衣衫將自己葬於滾滾塵沙當中,上天便會給她一個承諾,將她一生的思念,化作大漠裡的一粒輕沙。每一生的思念,上天都會為她灑下一粒沙,於是,就有了那浩瀚的沙漠!
三毛也寫過一句非常感人的詩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除了撒哈拉大沙漠、索馬利亞和南非等地不太適合人類生存外,非洲其它地區都是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還是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的。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北非和南非不是非洲最富有的地方嗎?怎麼到我這就成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了?
您說得沒錯,但是我們給大家看一個圖大家就知道了:在北非,99%的地區都是無人區,人口主要分佈在地中海沿岸的那僅有的一點“綠色”的地區(大型的城市在地圖上連一個“點”的位置都佔不到)。
至於南非也是非洲比較富有的地區,但是從地圖上看,地理位置好像不太好,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先放著,後面再給大家分析,因為這個和後面非洲為什麼那麼窮有關。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非常適合人類生存,既沒有寒冷的氣候,也沒有沙漠,更沒有高山,一片綠色……
但是,為什麼它們還那麼窮?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條件太好了,所以不需要發展,不發展自然就窮了。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了,但是非洲的很多地方還處於原始社會,還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人類社會的文明為什麼會飛速地發展?
因為生存壓力大了,所以才要不斷的與自然做鬥爭,與其它民族去鬥爭,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這才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沒有生存壓力,那麼還有必要去鬥爭、去發展科技嗎?
就是因為非洲的自然資源實在太好了,餓了就到草地上挖點馬鈴薯、想吃肉了走遠點到森林裡打野味,生存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非洲很多地區還過著幾千年前的原始生活。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非洲窮是因為非洲人非常的懶。
這句話對還不對?
如果以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來看:非洲人確實非常的懶。
比如在非洲的工廠,非洲人一般要求當日結算工資。
在他們的概念中,做一天玩一天算勤快的,做一天玩三天屬於正常的,做一天玩未知天數那才是懶惰。你敢讓他們一週工作六天,那就是要了他們的命了!你敢一個月結算一次工資,那簡直就是神蹟一般的存在——那你根本招不到什麼工人的。
或許,有人可能不理解非洲人的這種想法。但是我如果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或許你就能明白了。
看過動物園的猴子沒有?
如果它沒有吃的,餓了,你讓它表演,它就會給你耍各種動作——因為它知道只有那樣才有吃的。但是,要是它吃飽了,你還想指望它表演,那你是在做夢!
當然了,我不是說非洲人的智商和猴子一樣的,我只是說他們工作和生活的概念和猴子是差不多的——只要有得吃,那麼就不會去勞動。
我們中國人呢?
你不勞動能找到野果子吃嗎?有野味可打嗎?
好了,關於非洲文明落後、非洲人懶的原因說明白了,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非洲實在太容易活著了,所以沒有動力發展文明,沒有必要去勞動。
講到這裡,或許有人又會產生另外一個疑問:既然非洲自然條件那麼好,那麼在殖民時期歐洲人佔領了非洲為什麼沒有把非洲發展起來?
這是一個好問題啊。
非洲殖民者到處侵略為的是什麼?
很顯然是為了增加他們的財富啊。
財富是什麼?
在過去,要麼是金銀,要麼是商品——絲綢、陶瓷、茶葉和工業產品!
但是悲劇的是:這些東西,非洲基本都沒有。
我們先說說金屬礦產。
金屬礦產主要在哪裡?
想要有這些,首先你得有山啊,因為只有有山,才能形成礦啊。
但是,悲劇的是——非洲恰恰沒有太大、太多的山脈,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和平原。
我們來看看其它的洲:亞洲有喜馬拉雅山為代表的廣大山脈,歐洲有阿爾卑斯為代表的廣大山脈,北美有洛基山脈,南美有安第斯山脈,偏偏就是非洲沒有。
我們給大家看幾個例子:
大家看出問題了吧:大多數的礦產都是跟隨著山脈的,有山才有礦。
但是,非洲也並非是一點山都沒有的!
主要分佈在哪?
主要分佈在我們上面說的:不太適合人類生存的南非!
南非的銅和金的儲量比較多。
這就是為什麼在殖民時期非洲就南非發展的比較好,其它地區發展的比較差的主要原因——其它地區雖然比較富饒,但是基本都是平原,主要作用是生產糧食,那個並不是工業社會急需的,相反南非的金、銅儲量比較高,所以殖民者在南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才讓南非快速的進入文明社會和工業社會(南非曾經是發達國家)。
當然了,非洲也並非一無所有,在安哥拉等地還有一些石油。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建國前的幾千年裡都是農業社會,所以中國的農業文明非常發達,比如種植桑樹編制絲綢、陶瓷、茶葉、糧食(美食)、養殖等。
比如食物:歐美人除了吃肉和漢堡,他們還會吃什麼?
歐美一個飯店能做三個不同樣式的菜那就是高手了,而中國你隨便到哪個小店,沒有三五十個不同樣式的菜品都不好意思開店。
而食物主要是產自平原地區的。
簡單地說:歐洲人進入工業社會後食物不存在問題了,所以他們對非洲的農業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們中國非常有興趣啊——中國的農業文明發達,中國耕地少,最關鍵的是中國人是吃貨啊。
現在中國在非洲進行各種投資,幫助非洲發展工業,發展紡織業,教會他們種地——這些裡面都有中國人的股份的啊,都是中國的利益啊!
大家現在明白為什麼在全世界遺忘非洲的時候,中國卻大規模在非洲投資了吧——在1956年的時候,中國寧願餓肚子,也要支援非洲人民,從那個時候中國就開始和非洲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試問:有幾個人看到這麼遠的?
即使到今天,也沒有幾個人能看出非洲對我們來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所以說,有時我們普通人之所以為普通人就是因為我們實在是太簡單了!
偉人為何是偉人?
就是因為他能看到我們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過去、現在,還有未來!
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來說,哪個不是長遠的規劃?
現在很多人在懷疑中國的非洲政策,試問:中國那麼多的偉人,那麼多高智商的精英,他們的決策難道還不如我們普通人?
所以,對於國家的政策:我們看懂了要支援,看不懂也要支援,因為國家的決策一定是站在全域性的、長遠的層面去考慮的!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


相關文章